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江西鄱陽湖水利樞紐遭多方面質疑 官方回應

2016-11-29 11:22:01|來源:澎湃新聞網|編輯:李邵鵬

  11月28日,江西省水利廳、江西省鄱陽湖水利樞紐建設辦公室(下稱“鄱建辦”)就相關輿論質疑獨家回復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

  此前在11月23日,江西省環保廳發佈了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環評公眾參與第一次信息公示。

  環評公示發佈後,反對方對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提出多方面質疑,包括:鄱陽湖建閘威脅江豚、候鳥的生存環境;樞紐工程與長江“不搞大開發”原則相違背;截留湖水影響長江上下游用水;鄱陽湖枯水期提前、延長是因為採砂規模過大加快湖水注入長江等。

  鄱建辦28日回應澎湃新聞稱,該工程其實已進行了多方面的調整,包括將工程由“控洪”改為“控枯”,由“大壩”改為“全閘”,由“高水位”改為“低水位”,由“全年控制”改為“分期控制”等,對工程功能定位、方案比選、閘型設計和調度運行方式等進行了不斷優化。

  鄱建辦稱,通過這些調整,鄱陽湖水利樞紐對生態環境保護利大於弊,其産生的次生影響通過科學合理的調度可以降低和減免。即使出現極端情況,閘門也可以全部打開,恢復到自然狀態,生態安全得到了保證。

  

  江西省九江鄱陽湖進入低水位期,鞋山水域出現萬畝大草原景觀。圖為漁船擱淺在滿是青草的湖灘上。

  鄱建辦:工程已有三大調整,降低和減免次生影響

  公開資料顯示,1995年,江西省水利規劃設計院已編制完成《鄱陽湖區綜合利用規劃報告》,提出在鄱陽湖興建一座防洪、發電、 航運、灌溉、供水等綜合利用的水利樞紐。

  2008年12月,江西省成立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領導小組,時任江西省長吳新雄親任領導小組組長,並在2010年正式掛牌成立正廳級的江西省鄱陽湖水利樞紐建設辦公室。

  鄱建辦2016年11月28日對澎湃新聞表示,最新的方案將工程由“控洪”改為“控枯”,由“大壩”改為“全閘”,由“高水位”改為“低水位”,由“全年控制”改為“分期控制”等,對工程功能定位、方案比選、閘型設計和調度運行方式等進行了不斷優化。這些重大調整,都是為了體現生態優先的理念,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調整了功能定位,完善了必要性。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功能定位優化調整為:提高鄱陽湖枯水期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改善供水、灌溉、生態環境、漁業、航運、血吸蟲病防治,保護水資源,恢復和科學調整江湖關係等綜合性工程。

  二是增加了方案比選,強化了科學性。綜合比選各方案,鄱陽湖水利樞紐方案即建閘方案優於其他方案,是科學應對湖區枯水的綜合方案,是最佳選擇和治本之策。

  三是突出了生態環境優先理念,保證了生態安全性。

  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為何要作上述調整?

  鄱建辦稱,其一,工程“調枯不控洪”,可改善枯季濕地的缺水狀況,不會影響濕地格局和候鳥棲息覓食。由於水位調度尊重和順應2003年以前的水文節律,枯季最低控制水位10米以下,可使湖區枯水期維持適宜改善濕地的水位,增加新的水面面積和淺水水域,新增越冬候鳥棲息覓食空間。運行水位低於重要子湖湖灘地高程,對鄱陽湖及南磯濕地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基本無不利影響。

  

  江西省九江鄱陽湖水位持續下降,湖灘裸露長滿青草,湖區呈現一派草原風光。

  其二,工程“建閘不建壩”,可增加水生生物生存空間,不會造成江湖全阻隔。工程敞泄期(3~8月江湖連通)與主要魚類的洄遊時間基本吻合,工程運行不會對魚類洄遊産生大的影響,且有利於增加枯水期魚類和江豚的生存空間,增加水生生物資源量,降低和減緩超低水位及人類活動對魚類、江豚的威脅。工程設置的4孔60米寬的大孔閘可為江豚提供通道;工程“增容不增污”,可增加水環境容量,不會造成水質惡化。在入湖污染負荷相同情況下,湖區水質的好壞主要取決於水量的大小。枯水期水位抬升,增加了水環境容量,增強了稀釋污染的能力。

  鄱建辦稱,通過這些調整,鄱陽湖水利樞紐對生態環境保護利大於弊,其産生的次生影響通過科學合理的調度可以降低和減免。即使出現極端情況,閘門也可以全部打開,恢復到自然狀態,生態安全得到了保證。

  破壞生態?鄱建辦:蓄水對候鳥、江豚的生境更有利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曾指出,啟動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項目將使長江江豚的生境更為破碎化,遷移通道受阻,與長江中其它種群的基因交流隔斷,生存空間進一步被壓縮,使江豚種群面臨更大的危機。

  也有候鳥志願者提出,工程的“控枯不控洪”理念,使得鄱陽湖的枯水位來得遲,甚至沒有枯水期,這對白鶴(國際極危物種)越冬將造成了不利影響。

  鄱建辦回復稱,建閘後,水位高,水面大,水深增加,棲息空間增大,有利於江豚棲息生境;同樣道理,建閘後適當抬高湖水位,魚類增多,也有利於江豚覓食。

  而對於江豚的在工程建成後的“過閘”問題,鄱建辦承認,工程阻隔會對江豚自由遊弋産生影響。鄱建辦稱,工程前期工作中會與江豚專家密切配合,通過設置大孔閘來解決阻隔影響,專為江豚設置了4孔60米寬的大閘,讓江豚過閘。

  鄱建辦認為,科學研究和實踐經驗都表明,60米寬的大閘是足夠能讓江豚自由過閘的。一是江豚依靠自身聲納導航,能順暢遊弋實驗室2米寬的水道;二是歷史上江豚能自由通過20米寬的橋孔。

  另外,鄱建辦強調指出,江豚瀕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枯水是重要的原因,如果任由枯水發展,鄱陽湖江豚必然會減少,專家冀望的“最後避難所”將不復存在。從一定程度上講,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亦是江豚保護的工程。

  而就工程對越冬候鳥的影響方面,鄱建辦回復稱,科學合理調控大閘水位,可使湖區枯水期維持適宜改善濕地的水位,增加新的水面面積和淺水水域,對濕地狀態的維持是有利的,從而增加越冬候鳥棲息與覓食的空間。

  越冬水鳥覓食分兩類,一類食草,另一類是食魚蚌。如果濕地不受影響,對食草的水鳥亦沒有影響;建閘後適當抬高枯水位,魚與螺蚌亦有所增加,對食魚蚌的水鳥亦是有利的。

  另外,兩個國家級保護區(吳城保護區224平方公里,南磯山保護區330平方公里,也是白鶴等候鳥越冬的主要場所)濕地最低高程10.3m,均高於大閘最低控制水位,濕地特性不會受到影響。

  違背“不搞大開發”原則?鄱建辦:本質上是保護工程,沒有開發任務

  25日晚,曾參與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方案座談會的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周建軍告訴澎湃新聞,他認為這一工程嚴重肢解和破壞長江的完整性,對長江生態和上海飲用水影響很大,更違背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原則。

  對此,鄱建辦回復稱,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的功能定位,工程本質上是一個保護工程,沒有開發任務。

  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列入了國務院批復的《長江流域綜合規劃》和《十三五規劃》,列入了國務院確定的172項重大水利工程範圍,列入了水利部批復的《長江經濟帶發展水利專項規劃》。該規劃中有關“重大水生態修復工程”章節內容中明確提出,尊重自然規律,積極應對長江上游控制性水利水電工程運行帶來的影響,通過建設重大水生態修復工程,著力改善江湖關係,促進河湖健康。推進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科學調整和恢復長江與鄱陽湖的江湖關係,提高鄱陽湖區枯期水資源與水生態承載能力,保障湖區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鄱陽湖中大型的採砂船。

  此外,由於長期以來對長江中游江湖關係及工程建設尚沒有一致認識,2016年,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十五屆十六次會議設立了“協調江湖關係、促進長江中游綠色生態廊道建設”諮詢項目,由20多位院士專家組成了諮詢項目組,重點圍繞進一步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抓好大保護的國家戰略需求,以江湖關係為核心開展調研和研討,形成諮詢報告上報國務院。

  報告認為,近年來,鄱陽湖區枯水位降低、枯水期提前、延長,對湖區城鄉供水、農業灌溉和漁業生産造成顯著影響,濕地珍稀動植物物種及生態系統面臨嚴峻形勢。

  為調整鄱陽湖枯水季江湖關係,計劃在鄱陽湖入江水道建設水利樞紐工程,可最大限度地保持鄱陽湖與長江連通的自然屬性,維持鄱陽湖重要濕地原有的生態功能。

  影響中下游用水?鄱建辦:湖南湖北安徽江蘇上海均支持

  鄱陽湖枯水問題不僅是江西的問題,也是長江中下游流域共同面臨的問題。

  對於上下游的水資源分配問題,鄱建辦稱,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不會對長江中下游省(市)産生不利影響;相關省市對江西解決長江與鄱陽湖的秋冬季枯水,建設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是理解與原則支持的。

  鄱建辦稱,鄱陽湖水利樞紐對流域上下游用水是否可能造成影響,關鍵在於調度運行方式。

  樞紐建成後,由長江水利委員會統一調度,基於“調枯不控洪”的調度方式,對流域上下游不會造成不利影響。

  一是下閘攔水階段長江水位高,流量大,下游控制站大通水文站月平均流量3萬立方米/秒以上;遇到特枯年份,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攔水不蓄水”,入湖多少,泄水多少,不減少出湖入江流量。

  二是枯期對長江下游有補水作用。據測算,如三峽水庫蓄水期9月16日~10月31日,樞紐控制運用後可多泄流13.59億立方米。如11月初樞紐水位從13米降低到12米,能為下游補充約7億立方米水量。

  三是枯水期具備對長江下游應急補水的潛力。枯水期湖泊水位控制在11米時,可連續10天應急補充長江下游水流量5400立方米/秒以上,可作為下游遇特枯年份或其它緊急情況時的備用水源。

  鄱建辦還介紹,2012年7月,國家發改委就項目建議書徵求了長江中下游湖南、湖北、安徽、江蘇、上海5省市意見。各省(市)復函,對鄱陽湖水利樞紐均表示支持或原則支持,並要求工程由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統一調度、負責運行管理或由其組織制定併發布調度實施細則。

  

  鄱陽湖邊的巨大砂堆。

  採砂加快湖水流走?鄱建辦:主因是上游水庫汛後蓄水致枯水期提前

  澎湃新聞注意到,2015年發表在《地理學報》雜誌上的《2001-2010年鄱陽湖採砂規模及其水文泥沙效應》一文中,提出鄱陽湖採砂通過擴大通江河道的過水斷面面積,加快了湖水注入長江速率,是引起近年來鄱陽湖秋冬季枯水期提前、枯水期延長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有三峽工程專家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指出,導致鄱陽湖同期枯水位偏低的原因,除了三峽和五河水庫蓄水,主要可能是由於挖沙導致水面坡降減緩。

  對此,鄱建辦回復稱,眾多專家學者對此均作了較深入的研究,普遍認為:影響鄱陽湖枯水的原因較多,長江上游水庫群的“汛後蓄水”與“清水下泄”是重要的關鍵性因素。另外,人工採砂作用較小。

  鄱建辦稱,為了闡明鄱陽湖秋冬季枯水的主要成因及發展趨勢,分析入江水道下切的主要原因及與湖區採砂的關係,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泥沙專家採用實測資料分析和數學模型計算等手段,從近年來鄱陽湖枯期水位現狀及變化規律、江湖相互作用、鄱陽湖入江水道河床變化等方面,就鄱陽湖枯期水位變化進行了專門研究。認為:一是長江上游水庫汛後蓄水,鄱陽湖枯水期提前;二是鄱陽湖枯水位提前趨勢還將進一步發展,枯期水位偏低將是常態化的,未來還會隨長江幹流沖刷而進一步發展;三是水道沖刷對枯期水位的降低作用較大,是主要原因,人工採砂作用較小。

  (原標題:獨家|鄱陽湖水利樞紐再遭疑,江西:建閘不建壩,獲下游支持)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