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李橋磚茶技藝”傳承人甘多平:做好人才能做好茶
“趙李橋磚茶技藝” 第四代傳承人甘多平。(中國台灣網王怡然 攝)
湖北省赤壁市,這個以三國古戰場聞名的地方,同時也是中國青磚茶之鄉。赤壁市趙李橋茶廠是擁有“中華老字號”的制茶企業,其歷史可追溯到清朝咸豐年間,是“青磚茶”“米磚茶”國家標準的起草單位,也是歷史上聞名遐邇的“川”字茶的唯一傳承企業。
該廠世代相承的趙李橋磚茶製作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甘多平,就是這一非遺項目的第四代傳承人。甘多平為了鑽研製茶技藝,廣拜師傅集納百家之長,他從師傅們身上學到了諸多做茶、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做好人、做好事,才能做好茶。
“赤壁是歐亞萬里茶道源頭之一,清末鼎盛時期,赤壁古鎮羊樓洞匯聚了俄、德、英等多國商賈,茶莊200余家,茶葉經內蒙古、新疆運往萬里之遙的歐洲大陸。” 11月29日,在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茶香的趙李橋茶廠,甘多平為記者介紹説。
學本事
今年58歲的甘多平,從小與茶結緣。他的父母就在趙李橋茶廠工作,從小在廠子裏玩耍,父母的言傳身教對甘多平影響頗深。
“我從父母那裏學到的就是要守規矩,做事情要做到位。我父親60年代在壓制車間工作,幹得都是重體力活,他身體不好個子也很小,但是他從來不叫苦,所以他去世的時候,人家對他的評價都非常高。我母親也在壓制車間工作,七、八歲的時候,我跟母親去車間,幫她碼磚茶,有時候碼歪了,母親就會讓我重新碼。”
甘多平説剛開始學制茶的時候,師傅讓他去燒火,他直接對師傅表達了自己的不滿:“我是來學做茶的,不是來燒火的。”師傅告訴甘多平,説“燒火的師傅,做茶的徒弟”,火工對茶的品質相當重要,如果殺青達不到400度以上的溫度,青就殺不好,茶的品質就不好,從此,甘多平知道了在初制階段火工的重要性。
1977年,甘多平正式進入趙李橋茶廠工作,他從最基礎的發酵開始學起,整天窩在原料車間,反復澆水、翻堆、做對比實驗。
渥堆發酵是制茶過程中最繁重最辛苦的工作,就是這個苦差,甘多平一幹就是5年:“我是我們廠子弟裏唯一幹這個工作幹了5年的。渥堆發酵體力勞動強度非常大,而且在堆頂的時候,翻茶溫度達到60度,一上那個堆頂渾身都是汗,而且塵土也特別大,鼻子里耳朵裏都是黑的,我們廠的子弟都不願做這個工作。”
為了鑽研製茶技藝,甘多平廣拜師傅,“我師父比較多,不是一個師傅而是一群師傅,韓愈《師説》裏説‘無長無幼,道之所存,師之所從也’,我不但拜了企業內部的師傅,還拜了很多企業外部的師傅,前一階段去世的茶葉專家駱少君老先生對我教育很多,我品茶都是跟他學的。從這些師傅身上我學到了諸多做茶、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做好人、做好事,才能做好茶。”
甘多平師從的青磚茶第二代傳人中,有張圻(晉商傳人)、雷藝圃(民國時代茶技師)、許愛生(發酵技師)、熊長庚(高級農藝師)、王江河(高級工程師)。
每個師傅都給甘多平留下了經典名言,王江河師傅説要看茶做茶,熊長庚老先生説,做磚茶一定要講信譽,茶品體現人品,産品的重量只能重不能輕,叫寧重勿輕,寧可多給客戶一點,也不少給一錢。雷藝圃培養了甘多平良好的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遇到問題,雷師傅從不直接告訴徒弟答案,而是讓他看一看、想一想、試一試。
為了長本事,甘多平還到安徽農業大學深造學習3年,同時廣泛閱讀,學習他人的長處,“我特別喜歡蒐集閱讀各種各樣和茶葉相關的書籍,還經常深入到茶農中去,每個茶農種茶做茶都有長處,學習人家的長處,變成自己的長處。前人有的我們要很好的傳承,沒有的要善於去發現總結,善於從失敗中吸取教訓,要敢於創新。”
勇創新
從發酵工、生産班長、評茶員、質檢員,做到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高級評茶師。近40年的制茶生涯,甘多平成長為青磚茶製作技藝新一代的集大成者。
據了解,國家品質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分別於1993年、2002年、2013年發佈了三個版本的青磚茶國家標準。這個標準的起草人中三次均參與其中的只有一位,他就是甘多平。
2009年,企業改制以後,有十幾家企業高薪請甘多平,“有湖南的、浙江的、四川的、還有湖北當地的老闆聘請我,開出的最高年薪30萬,最低的都是10萬,當時改制以後很多人都出去了,我為什麼沒去,就是對品牌的感情,對‘川’字牌中華老字號,我付出了很多,
可以説四十多年來注入了很多心血,我的師傅前輩也付出了很多。”
在趙李橋茶廠加工車間,茶葉經過高溫消毒、軟化後裝模壓制,形成一塊塊黑青色茶磚。
甘多平拿起一塊磚頭大小、余溫尚存,上面印著一個大大的“川”字的磚茶告訴記者:“近些年,人們飲茶的習慣也有了新變化。傳統的制茶工藝受到了挑戰。可喜的是,趙李橋茶廠在不丟掉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在茶品上創新,根據現代人們的口味適時調整茶的口感,並在內地市場搶佔一席之地。”
最近六、七年來,甘多平一直在研究最佳配料,他説傳統的口感要傳承,新的口感要創新,所以産品要多樣化。甘多平創新茶飲包裝,推出七泡茶小包裝。過去規格上只有2000克一種,現在趙李橋茶廠青磚茶已經有20多個系列、100多個款式。
據甘多平介紹,趙李橋茶廠還是國家定點邊銷(邊疆銷售)茶原料儲備單位,每年都按期足額完成國家下達的邊銷茶原料儲備任務。作為中國緊壓茶行業的重點生産企業,茶廠年産量達萬噸。旗下的“川”字牌青磚茶,“火車頭”牌、“牌坊”牌米磚茶等産品,暢銷內蒙古、新疆、青海、寧夏、山西、山東、河北、北京、上海、廣州、香港等20多個省市和地區,還遠銷歐盟、俄羅斯、韓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邊疆地區多為牧民,他們的生活飲食大多以牛羊肉為主,而青磚茶正好具有刮油的效果。但是近年來有些消費者反映,我們一部分邊銷的産品口感有變化,客戶説喝不出以前的味道了。老青茶成熟度要求很高,我們採割下來的不是鮮葉是茶枝——有梗有葉,這幾年為了降氟的需要,把茶葉的嫩度提高了很多,以前我們一年採割一次茶,現在變成一年採割三至四次,口感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這個在我心中一直是一個比較糾結的事情。我認為産品的口感也是有個引導的過程,這個我們還在進一步探索之中。” 甘多平説。
近年來,赤壁市政府提出“重振萬里茶道、挖掘千年茶史、打造百億茶産業”,並將原赤壁市特産局更名為茶産業發展局。此後,該市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振興茶産業發展的文件和措施,磚茶銷售也從以往的綠茶轉向以黑茶為主導。與此同時,赤壁茶葉企業開始重視市場需求,並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
做了一輩子茶,與茶葉打了幾十年交道的甘多平説,“現在是做茶最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