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後普密蓬時代”的泰國局勢會企穩嗎?

2016-11-30 09:16:52|來源:新華網|編輯:賈雪靜

  新華網北京11月30日電 泰國立法議會29日確認王儲瑪哈·哇集拉隆功繼承王位,成為泰國卻克裏王朝(即曼谷王朝)第十位國王,即拉瑪十世。泰國由此進入一個“後普密蓬時代”的新時期。

  之所以稱作是“後普密蓬時代”,是因為普密蓬國王在位70年,不僅理順了君主立憲制下王室、軍人和政治三者之間的關係,而且把國王對穩定國家政治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從某種程度上説,普密蓬國王中年之後,已是泰國國家維持安定、擺脫危機的“穩定器”,他有時甚至只需寥寥數語,就能化危機于無形。可以説,普密蓬國王在位的中期和後期,他的政治權威一部分源自憲法賦予的職權,更大一部分則來自他的個人魅力與威信,或稱個人屬性。因此,外界擔心,普密蓬國王的去世是否會在泰國造成“權力真空”,各派勢力是否會借此興風作浪。

  誠然,個人屬性是無法完全繼承的。但如果翻看泰國歷史就會發現,任何一個國王在登基後都需要相當一段時間來奠定根基和樹立威信,也就是説,沒有任何一位國王的個人屬性是繼承得來或一蹴而就的。1932年,泰國軍人革命結束了泰國持續數百年的君主制。建立起君主立憲制後,當時的泰國王室風雨飄搖,重要性一落千丈,正是普密蓬國王用十多年的親力親為重建民眾對王室的信任、重塑王室口碑。

  回溯泰國實行君主立憲制以來的政治格局,從來都是在王室、軍人、政黨這三支力量此消彼長的的角力中向前推進的。從上世紀50年代的軍人獨裁,到70年代軍人總理他儂·吉滴卡宗在王室力量作用下流亡;從80年代有軍人背景的炳·廷素拉暖在國王協助下兩次挫敗政變企圖,到1992年國王“勸退”軍人總理素金達;從90年代末亞洲金融風暴後政黨的重新崛起,到商人總理他信·西那瓦勢力的席捲政壇;從2005年持續至今的街頭政治,到軍人政治通過兩次政變再次回歸……不難看出,泰國的政治進程從來就是一個王權、軍權和政權的磨合過程,只不過,磨合行為有時反映為政治協商,有時演進為社會運動,有時激化為暴力衝突。

  過去十年,泰國政治步入一個相對動蕩的歷史時期,政權頻繁更迭,兩次發生政變,街頭政治活躍,社會分裂明顯。這是客觀事實。但是,如果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仔細分辨,可以發現,王室和軍人在這一過程中始終步調一致。2006年軍事政變後,軍人以前所未有的措辭高調宣佈只效忠國王及王室;2014年軍事政變後,巴育政府一直在國王先前提出的指導思想中探索政治協商機制,探尋能夠維持政治穩定、彌合社會分歧的政黨法和選舉法。

  今年8月,泰國通過公投通過新憲法,其核心變化有二,一是加大了上議院在國會中的話語權,規定全部上議員都由王室等機構指派産生;二是廢除了“總理必須産生於民選議員”的規定,確立了在出現政治僵局時可由非民選人士出任總理的機制。這兩大變化實際上進一步降低了因政黨鬥爭造成政局混亂的可能性。因此,有觀察人士認為,巴育政府通過修憲等方式已提前做好佈局,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軍人可能會與拉瑪十世更加緊密配合,發揮新的維繫國內政治穩定的作用。

  當然,泰國仍存在諸多可牽動政局的不確定因素,如軍人內部的派系問題、明年的大選結果等。新國王的順利繼位勢必開啟一個新的時期,但由於泰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國王受憲法約束並不直接干政,因此,不能把政局穩定完全寄託于國王一人之身,政黨的意願和軍人的態度仍是未來左右政局的主要因素。(淩朔)

  (原標題:“後普密蓬時代”的泰國局勢會企穩嗎?)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