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治國理政:用中國夢建構執政話語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總結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基礎上,著眼于當前世情國情黨情,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論斷、新觀點,構成了豐富完整的治國理政思想。“中國夢”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裡,我們主要從話語角度分析中國夢,從中可以觀察出習近平執政話語建構的基本特點。
一個執政集團能否獲得民眾廣泛認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集團是否有凝聚人心的目標和理想。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極富感召力的奮鬥目標”,這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一種執政話語體系的“目標設定”,中國夢體現了這樣幾個特點。
第一,佔據價值制高點。在國內,中國夢展現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價值追求,以中國夢這一“最大公約數”來凝聚人心,匯聚正能量;在國際,中國夢主要被詮釋為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國際上總有一些人宣揚“中國威脅”論,妄言中國堅持“國強必霸”的邏輯,一些西方政客用“修昔底德陷阱”來“解讀”中國未來走向。強化中國夢的和平發展的屬性,就是回擊抹黑中國的錯誤認識,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同度。習總書記在中法建交五十週年紀念大會上指出:“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
第二,打牢理性的支撐點。一種執政話語體系要獲得民眾認同,不僅需要價值吸引力,還需要科學性。中國夢的科學性在於它正確反映了社會發展趨勢,符合人民利益,具有反映中國人民自近代以來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邏輯”。中華民族有著燦爛的五千年文化,它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中國古代文明是中國夢的歷史緣起,是實現中國夢的豐厚資源。但更為重要的是,近代以來中國人面對民族屈辱展開的抗爭構成了中國夢深厚的“歷史邏輯”。自1840年以來,近代中國人就不斷探索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現代化道路。“救亡圖存”成為近代中國探索發展道路的歷史起點和原動力。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中國人為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而奮鬥的歷史。中國夢是貫穿近代中國的核心線索和根本邏輯。中國共産黨人提出中國夢,實際上是對近代以來中國的“歷史邏輯”的提煉和概括。中國夢的科學性還在於它正確反映了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邏輯”。從1840年算起,到1949年,中國人足足用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夢想。中國人民在共産黨領導下繼續向“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夢想奮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闢與發展構成了中國夢堅實的實踐基礎。中國夢不是建立在浪漫主義上的,而是以新中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巨大的發展成就為基礎的。習近平指出,今天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接近夢想,就是因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我們實現夢想打下了堅實基礎。與此同時,我們之所以説,中國夢不是虛幻的,還在於我們在實踐過程中找到了一條能夠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的正確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夢將中國道路涵蓋其中,實際上是切中了當代中國現實及其不斷發展的“實踐邏輯”。
第三,抓住大眾宣傳的特點。中國夢用通俗化、大眾化、生活化的語言詮釋了執政黨的執政理念,將國家層面的意識形態與民眾的實踐訴求很好地結合起來了,切實增強了執政話語體系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使執政黨的意志和價值觀深入人心。其一,在內容上,中國夢擺脫抽象空洞的教條,貼近百姓的生活世界和日常需求,成為人民群眾“生活邏輯”的真實表達。中國夢之所以是人民群眾擁護的“新話語”,就在於它反映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關切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習近平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其二,在形式上,中國夢擺脫了“曲高和寡”的概念化形式,採用了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形式。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主流話語不僅要提升理論説服力,而且要通過各種形式向民眾宣傳它,將“理性話語”轉化為老百姓能夠接受的“感性話語”、“大眾話語”。列寧曾説過,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化。中國共産黨人意識到主流意識形態大眾化、通俗化的要義,通過中國夢這樣的群眾語言,來增強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感召力和親和力。
作者: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 唐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