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年,習近平對傳統文化的“超越式傳承”

2016-01-20 21:42:28|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楊玉國

  來源:人民論壇網

  人民論壇網記者王卓怡、李一丹綜合整理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召開三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有數,理政有方,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歷史智慧提出了一系列治國方略,引擎“中國夢”這艘世界巨輪砥礪前行。習近平高度重視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將其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將其融入中國道路,實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完美“超越式傳承”,開啟了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運用傳統文化展現治國理政情懷的新篇章。

  一、傳統富民思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先秦儒家的富民思想是我國古代富民思想的一個重要來源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儒家經典《周禮》提出“保息養民”的六項措施, 認為滿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國家才能得到治理。孔子提出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強調利民、富民。“小康”一語最早即見於《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定了多個五年計劃或規劃。十八大進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13年3月27日,習近平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上表示,中國未來的目標是到2020年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如果説“四個全面”完整地展現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總體框架的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則無疑是這個偉大框架的總目標。

  習近平在2015年12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九次會議上強調,2016年是 “十三五”開局之年,各項改革任務、制度建設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目標聚焦。2016年1月18日,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在中央黨校開班,習近平再次強調,謀劃和推動“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根據現有條件把能做的事情儘量做起來,積小勝為大勝,不斷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從“建設”到“建成”,小康的內涵與外延經歷了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所論述的“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的本質要義。

  從“全面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共十八大為中國未來發展描繪了新的發展藍圖,這種循序漸進的設計,為實現民富國強的中國夢提供了清晰的路線圖和明確的歷史方位。

  二、古代法治思想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法令行則國治,法令馳則國亂。”法治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保障,習近平向來重視依法治國,他指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國古代以商鞅為代表的法家的法治思想在這一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財富。這主要體現在商鞅的以法治國、刑無等級、法官獨立、法治而不是權治、法大而不是權大、統治者和官員必須首先守法、法律符合國情民情、簡明公開讓民眾充分了解等內容上。

  習近平2014年9月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週年大會上講話時曾引用韓非子“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強調依法治國的重要性。2015年9月,習近平在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舉行的歡迎宴會上演講時説,“法者,治之端也。”

  習近平曾用很多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來闡述執法之道:“首先,領導幹部要懂法,‘為官之義在於明法’。知道哪些可為,哪些不可為。‘明’也是讓自己懂法,在內心拉一條底線。其次,領導幹部帶頭遵紀守法,所謂‘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才能讓法令順利推行。最後,領導幹部執法時要公平正直,理國要道,在於公平正直”。

  習近平還引用了很多法家的經典來強調依法治國的重要性,他在《之江新語·弘揚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風尚》就引用“國皆有法,而無使法必行之法”。明代張居正曾感嘆道:“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講的是同樣道理。習近平總書記也曾説,人們沒有法治精神、社會沒有法治風尚,法治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根之花、無源之水。從客觀上説,法治並不體現于普通民眾對法律條文有多麼詳細的了解,而在於在日常行為中時刻體現規範意識。他在《擺脫貧困·從政雜談》引用“法令既行,紀律自正,則無不治之國,無不化之民”。法度明,紀綱正,大治之勢必成。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執政行政到日常生活,從經濟活動到社會民生,法律的作用日益凸顯,法律的力量越發強大。我們不僅感受到了法治帶給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更感受到了法治對於全面推進改革的助力和保障。

  三、傳統廉政文化與反腐倡廉建設

  孔子提倡“忠恕”、“中庸”,提出了“欲而不貪”思想;孟子提出了選賢、取廉等廉政思想主張;管仲把“廉”視為維繫國家大廈穩定的四大支柱之一;戰國時期確立了與如今中央巡視制度頗為相似的監察制度。中國傳統廉政思想文化,對歷史上風清氣正社會局面的出現起到過積極作用。

  習近平強調,要堅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設引向深入。2012年11月17日,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會上,他便強調“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2013年4月19日,他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研究我國反腐倡廉歷史,了解我國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可以給人以深刻啟迪,有利於我們運用歷史智慧推進反腐倡廉建設。”

  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黨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提到關係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來認識,是深刻總結了古今中外的歷史教訓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夏朝,亡于夏桀的“荒淫無度,暴虐無道”。第二個統一的王朝商朝,亡于紂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仍然是腐敗。“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習近平制定新的反腐戰略,堅持頂層設計,以懲治求突破,以“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為目標,統籌推進,懲防並舉,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

  當下,中國反腐的形勢日趨清朗,信息越來越公開,反腐模式正從傳統反腐向法治反腐轉變,反腐策略正從零散型的應急反腐向整體型的系統反腐轉化。這些轉化,既是改革開放以來反腐倡廉建設的經驗總結,也是我國推進反腐倡廉建設的前瞻性戰略選擇。

  四、古代民本思想與習近平的民生觀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孔子使民富庶教的思想,把廣施於民而能濟眾作為治理國家賢治境界的思想,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和關於養老恤孤制度的思想;孟子“民為貴”的思想;《尚書》裏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北宋張橫渠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都是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習近平在治國理政中一直在繼承、發揚這種傳統。他指出:“必須重民生、辦實事,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滿足人民群眾最基本、最緊迫的需求,做到讓人民群眾參與、讓人民群眾做主、讓人民群眾受益、讓人民群眾滿意,真正使群眾成為利益的主體”。2007年1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就先後寫了《為民辦實事旨在為民》《為民辦實事重在辦事》《為民辦實事成于務實》等三篇文章,充分表達了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思想。

  習近平十八大以來的歷次講話中,“人民”都是最突出的關鍵詞。他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響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學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這些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以民為本價值觀念的當代價值,也是民本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直接對接。他還説,“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命運最終取決於人心向背。

  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有多處體現以民為本思想的內容:“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等等。

  五、從古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建設

  習近平于2013年提出了“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他指出,為了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繫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可以用創新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同時還要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習近平于2014年11月4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上強調,要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同沿線國家開展合作,讓沿線國家得益於我國發展。

  這一戰略構想借鑒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開放、進取、合作、共贏的積極精神和歷史上對外經濟交往的經驗。陸上絲綢之路遠在西漢就由張騫開啟了,海上絲綢之路實際上也在西漢開通過,當時中國的船隊就到達了印度和斯裡蘭卡。此後各代在這兩條線的交往絡繹不絕。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會有一些衝突、矛盾、疑惑、拒絕,但更多是學習、消化、融合和創新。這同時也體現了中國古人所講的和諧精神。今天習近平提出這一戰備構想,實際上是對中國歷史上民族交往經驗在當今的歷史條件下予以繼承和創新,也是傳統理念中積極部分的運用。

  中國傳統哲學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帶一路”倡議事實上已經超越了這一理念,強調的是人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種超越“自我中心”主義的哲學觀念。從“一帶一路”倡議所堅持的原則來看,中國絕不是將自身戰略強加於別國,而是強調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共同探索合作的最優模式。從這個意義上説,“一帶一路”倡議正是對這一哲學思想改良的最好呼應。

  六、協和萬邦的國際觀與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儒家、道家崇尚的和諧觀念,早在中國上古文化裏便已萌芽。春秋時期《國語》裏就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觀念;《尚書》裏很早就提出“協和萬邦”、世界和平的觀念;《左傳》裏也講“如樂之和,無所不諧”,就像樂器演奏音樂的那種和諧一樣,要達到天下的“無所不諧”。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追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從哲學價值觀上來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精神與中華文明的倫理有著內在的一致性,都是強調整體思維和天下情懷。中國傳統哲學價值觀中的天人合一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精神上是高度契合的。在全球化時代,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也是在中華文明中追求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理想的産物。

  2015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萬隆會議提出的“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和而不同”的智慧在現代外交的運用。去年12月在烏鎮開幕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習近平説自己“非常願意使用‘命運共同體’這個詞”。事實上,從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報告第一次提出至今,習近平在不同場合談“命運共同體”,已不下百次。

  習近平對“命運共同體”的闡述,存在一個遞進關係:從國與國的命運共同體,區域內命運共同體,到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超越民族國家和意識形態的“全球觀”,表達了中國追求和平發展的願望,體現了中國與各國合作共贏的理念,提交出一份思考人類未來的“中國方略”。

  七、古代治吏與全面從嚴治黨

  我國古代有“治國先治吏”的説法,自先秦時起,就十分重視對官吏的嚴格要求,以致在各種法律中,都有管理官吏的專條,如《置吏律》《效律》《傳食律》《行書》等。官吏是國家機器的運轉者。官吏的素質如何,直接關係到當權者的統治效能和國家的興衰。因此,古代的許多明君,都很重視官吏的“作風建設”,敢於從嚴治吏。在提高統治效能與建設清明吏治上,歷代思想家與政治家也多有論著。

  建國後毛主席説過:“我建議重讀一下《資治通鑒》。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之不國。如果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污無度,胡作非為,國家還沒有辦法治理他們,那麼天下一定大亂,老百姓一定要當李自成。國民黨是這樣,共産黨也是這樣。”習近平在《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一文中也説:“黨要管黨,首先是管好幹部;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要把從嚴管理幹部貫徹落實到幹部隊伍建設全過程。要堅持從嚴教育、從嚴管理、從嚴監督,讓每一個幹部都深刻懂得,當幹部就必須付出更多辛勞、接受更嚴格的約束。”

  全面從嚴治黨是習近平“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中央八項規定為肇始,以作風建設為突破口,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教育為抓手,以反腐倡廉為動力,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思想在實踐中不斷成熟。種種舉措,無一不是在強調繼承中國傳統文化與黨的優良傳統。

  八、古代任賢觀與習近平的人才戰略觀

  《貞觀政要》中説:“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人,必難致治。”《資治通鑒》中説:“為治之要,莫先於用人,而知人之道,聖賢所能也。”《墨子·尚賢》中説:“尚賢者,政之本也。”明太祖朱元璋説:“構大廈者,必資于眾工;治天下者,必賴於群才。”清代康熙皇帝説:“政治之道,首重人才。”這都是我國古代關於治國和人才關係的思想。

  中華民族歷來具有尚賢愛才的優良傳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擇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在全社會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2009年3月30日,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出席全國培養選拔年輕幹部工作座談會併發表講話,指出要形成有利於優秀年輕幹部脫穎而出的選拔機制,使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形成合理結構,始終充滿生機與活力。“事業興衰,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導向。”習近平對“用人”的高度重視幾十年未變。擔任總書記後,習近平不斷強調用人的風向標作用:“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選什麼人就是風向標,就有什麼樣的幹部作風,乃至就有什麼樣的黨風。”2013年6月,習近平在全國組織會議上講話,強調培養選拔年輕幹部,事關黨的事業薪火相傳,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他更明確指出,考核幹部再也不能簡單地以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用人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

  治國之要,首在用人。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幹部選任等話題發表過一系列重要論述,例如在甘肅調研時,他強調要重用“四種人”,在同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進行座談時,他提出幹部要做到“心中四有”。他重用知識型幹部,不拘一格選用省部級幹部。對基層幹部,他看重那些“看得準、有潛力、有發展前途”的人才。他多次強調,要著力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充分激發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

  結語:縱觀習近平治國理政這三年,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他善於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破解現代難題,誠如他所言,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

  (來源:人民日報、《習近平用典》、《紅旗文稿》、中國共産黨新聞網、光明網、中國日報網、學習中國等)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