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湖北行】鉗工周虎:“咬”定品質不放鬆
工人日報客戶端11月30日電:11月30日,記者跟隨“中國夢·大國工匠篇”湖北行團隊來到位於武漢市青山區的武漢船用機械有限責任公司,見到了中船重工集團公司首席技能專家,曾參與眾多國家及軍工産品裝配試製攻關工作的裝配鉗工——周虎。
人如其名。周虎自2000年來到武漢船機公司,在十多年的鉗工生涯裏,始終像一頭倔強的老虎,“咬”住技術,“咬”住品質,絲毫不敢懈怠。他以産品一次交驗合格率100%、節點實現率100%的工作,為海軍建設累計提了供千余套優質裝備,為我國國防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為了快速提高自己的技能,周虎除了學習大量專業書籍,還“咬”上了師傅。每當休息的時候,聽到鉗工房傳來的銼刀聲,師傅就會説“虎子又在磨牙了”。最終周虎連續摘取了三屆武漢市職業技能大賽鉗工桂冠。2013年在中船重工職業技能競賽中,他再次問鼎,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稱號。
周虎向記者介紹到,對於一名鉗工來説,經驗積累非常重要。在一次拖纜機項目的進行過程中,試驗時的馬達速度偏慢達不到要求,很多專家認為是馬達出了問題。但周虎通過對馬達、泵組進行“聽、摸”排查分析,判斷併發現真正的問題是泵組中隔離閥出現故障。在整改後,該項目已經完美運行1000小時。
然而,周虎師傅這門“聽、摸”排障的本領並不是平白練就。鉗工在檢驗設備時不能戴手套,為了檢查設備的介面處有無毛刺,周虎總是赤手去摸,因此雙手經常會被硌傷,常常是舊傷未好,新傷又起。採訪當日,周師傅的左手中指上還綁著創口貼。
在周虎看來,鉗工是一門良心活兒。很多裝配工作幹得好與壞,短期內其實無法被檢驗出來,因此有些鉗工對於零部件、介面處的毛刺並不十分在意,覺得差不多就裝上了。但周虎不這麼認為,他覺得做裝配就是要嚴謹要求,“不能差不多”,“要把圖紙上沒有提到的也做好”。為此,周虎經常拿著圖紙和零部件與技術員溝通,討論如何改進零部件,如何設計工裝,如何將裝配的誤差縮小再縮小,“兩塊零件的咬合處縫隙要控制在2個絲左右,一根頭髮是7個絲,也就是一根頭髮絲的三分之一,不到0.02毫米”。
當記者問起周虎師傅不斷創新技術的動力何在,他笑笑説:“就是為了讓鉗工們幹活更舒服些。”在周虎看來,他的每一項技術創新都是在細枝末節處“動腦筋”,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讓他和他的同事們更加省時省力地完成工作。他也因此成了工友心中的“實在人”。他的建議“改進某型號産品支座工藝”被評為“武漢市百條優秀合理化建議”。今年,周虎從集團17萬人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四名“首席技能專家”之一。
現如今,周虎也在將自己的技能不斷傳承下去,由他帶領指導的“虎家軍”屢屢在技能大賽上斬獲殊榮。而這批周虎手中帶出的優秀青年技能人才,又成為了別人的師傅,“虎家軍”的隊伍不斷壯大。
談起工匠精神,周虎説:“我沒那麼高的文化,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把活兒做好、做精、做出道兒來,然後教會徒弟。讓他們也把活兒做好、做精、做出道兒來,然後再帶好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