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廣大文藝工作者:讓自己的心永遠隨著人民的心而跳動

2016-12-02 14:41:26|來源:文匯報|編輯:范琪妍

▲95歲的秦怡和82歲的王曉棠相逢在全國文代會上(圖/趙蕓)

  【導讀】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所作的重要講話,深切地表達了黨和人民對文藝工作者寄予的厚望,讓廣大文藝工作者認清了肩頭擔負的責任,看清了腳下要走的路。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震古爍今的偉大事業,需要堅忍不拔的偉大精神,也需要振奮人心的偉大作品。這是對於文藝工作的高度肯定,也為文藝工作樹立了新的標杆。對於廣大文藝工作者來説,這是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也是偉大機遇。在深受鼓舞的同時,文藝工作者們也更加深刻地反省自身存在的不足,決心在未來的日子裏,創作出更多優秀作品,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待,不辜負這個時代。

  走出方寸天地才能閱盡大千世界

  ———訪電影表演藝術家秦怡

  95歲高齡的電影表演藝術家秦怡參加了此次全國文代會。

  作為一個有抱負、有追求的文藝工作者,秦怡始終追隨人民腳步,一輩子在為電影事業奔走。走出方寸天地,才能閱盡大千世界,讓自己的心永遠隨著人民的心而跳動,這在這位老藝術家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直至2014年,她還自編自演了電影《青海湖畔》,該片以修建青藏鐵路為背景,講述一群氣象專家攻克了凍土層難題,使得鐵路通車的故事。

  由於是發生在青藏高原上的故事,主創需要在當地拍攝取景。可是秦怡90多歲高齡,很多人都勸她不要去,可拗不過她的執著。她飾演的氣候工程師梅欣怡,在環境頑劣的高原上一待就是30年,這樣的堅守讓秦怡想到自己,“我今年95了,別人驚訝這個年紀怎麼還在學習。因為活著!活著的時候不去做,你去遺憾也是白搭。”

  秦怡告訴筆者,在高原上,很多年輕的工作人員高原反應很厲害,可自己卻沒什麼感覺,當時大家還很羨慕她越老越硬朗。可殊不知,當她回到上海的家中,這次高原之行對身體造成的影響慢慢顯現———回來後的第三天,秦怡的一條腿突然麻得不能動彈。到醫院一查,發現是腔梗。雖然時隔兩年,直到今天也沒完全好。看來,是工作的興奮和投入蓋過了身體的不適。

  秦怡眼下正在寫一部以抗日戰爭時期上海為背景的劇本———以一對小修女姐妹的故事表現普通民眾在戰爭中的堅韌不拔。在故事中,她融入了自己妹妹的親身經歷。秦怡希望用這些真實的細節表現,展現那一段歷史。(文/黃啟哲)

  讓英雄在文藝作品中得到傳揚

  ———訪電影表演藝術家王曉棠

  今年是電影表演藝術家王曉棠第8次參加全國文代會。會場裏,很多與會代表看到她都會熱情地圍攏過來,與她握手、交談、合影。儘管已經82歲高齡,女將軍仍然英姿颯爽;而在人們的心目中,她仍然是《野火春風鬥古城》裏的金環、銀環,是《海鷹》裏的女民兵連長,是許多英雄的化身。

  是的,英雄。王曉棠説,從上學到參軍到開始拍電影,自己最崇拜的就是英雄。也正因為如此,她被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的這一段深深打動:祖國是人民最堅實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歌唱祖國、禮讚英雄從來都是文藝創作的永恒主題,也是最動人的篇章。

  “我成長在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不光是我,那個時候,拍電影的人,看電影的人,最崇拜的就是英雄。在那樣的一種氛圍下,一部關於英雄的電影,甚至可以改變人生的走向。”王曉棠這樣對記者説。比如1959年國慶獻禮片《海鷹》,講述我軍用快艇打沉了敵人軍艦的故事。演員全部來自八一電影製片廠,王曉棠在其中扮演女民兵連長,也是快艇艇長的妻子。

  “這就是英雄的力量。這種力量能夠鼓舞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攀登。”時隔多年,今天的王曉棠回憶往事依然感慨。在她看來,儘管時代已經不同了,渴望英雄、崇拜英雄仍然是人們內心普遍存在的一種情結。

  不過,要把英雄人物塑造好,要把英雄事跡變成作品,需要真正深入生活。“感動自己當然是第一步,但是感動自己不等於感動觀眾。要想感動觀眾,靠的是藝術的真實。藝術工作者必須真正地深入生活。”王曉棠告訴筆者,當年為了演好《海鷹》裏面的英雄人物,演員們全部下基層鍛鍊,上快艇,去漁村。

  “濃墨重彩記錄英雄、塑造英雄,讓英雄在文藝作品中得到傳揚。總書記的這些話,實際上是將一個很大很深刻的命題擺在了我們面前———尤其是對於部隊的文藝工作者來説。這是一個艱難的事業,需要我們內心強大,才能有定力,有創造力,才能堅持,不會為一時名利動搖。”王曉棠説,習近平總書記所做的重要講話,恰恰給了文藝工作者一種巨大的,可以堅持下去的力量。(文/邵嶺)

徐沛東(作曲家、中國文聯副主席)

  藝術家要為自己所處的偉大時代書寫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藝術家要為自己所處的偉大時代書寫。如何準確而有深度有溫度地書寫這個時代?

  今年我先後去了貴州、雲南、四川等地采風。不久前我到三峽的經歷尤為震撼。20年前我就曾到過三峽。兩次都感覺很美,但美得不一樣,這樣巨大的變化令我為之震撼。景色自不必説,更難得的是,城市面貌一新,老百姓臉上洋溢的喜悅是真真切切的。這是時代和生活給我的衝擊,具有相當的正能量。我把這種情感寫進了歌裏,用藝術的手法描繪時代的變遷。我把這首歌命名為《我看見》,因為這就是我在三峽地區實實在在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這是把自己關在屋裏閉門造車無法呈現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指出:“只有用博大的胸懷去擁抱時代、深邃的目光去觀察現實、真誠的感情去體驗生活、藝術的靈感去捕捉人間之美,才能夠創作出偉大的作品。雖然創作不能沒有藝術素養和技巧,但最終決定作品分量的是創作者的態度。”我也經常反思自己過去的創作,不管是總結成功的經驗,還是發現有待提高的問題。藝術是需要不斷地學習、自我完善的。尤其是在新的時代,作曲出現了很多新的技法,科技的提高也讓聽眾對音樂有了更高的追求。誰學習得更加全面,對時代的把握和表達更為準確,誰就能獲得老百姓的認可。與此同時,也一定要堅守自我,不能亦步亦趨,炮製跟風之作。

▲施大畏(圖/丁和)

  心裏有根,才會不忘初心

  施大畏(著名畫家、中國美協副主席、上海市文聯主席)

  今年是我第5次參加文代會。記憶中,每一次文代會其實都在圍繞一個核心話題:藝術如何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可以説對這個問題做了一個圓滿的解答。會場上,我被這段話深深觸動:“我們的文學藝術,既要反映人民生産生活的偉大實踐,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樂的真情實感,從而讓人民從身邊的人和事中體會到人間真情和真諦,感受到世間大愛和大道。關在象牙塔裏不會有持久的文藝靈感和創作激情。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

  人民就是藝術家心裏的根。所以我們要走進火熱的生活,而不是躲在藝術創作的象牙塔裏。我記得1981年去黑龍江元茂屯寫生。周立波名篇《暴風驟雨》裏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地方。我在那裏呆了3個星期,條件很艱苦,可是內心很充實。我跟老鄉聊《暴風驟雨》,他們非常高興。我去拜訪書中原型,給他們畫肖像,他們熱情地招待我,讓我坐在炕上,按照當地的習慣,把院子裏種的向日葵掰下來一人一半,邊吃邊嘮嗑。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因此,優秀的藝術家必須有寬廣的視野,站在文化和國家的關係的高度去思考,這樣才能真正在全球化的語境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而不僅僅是畫一張好畫,演一部好戲。要通過創作探索東方哲學的表達。今年我們做的《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工程》,就是懷著這樣一種初衷。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工程來回望中國古代的理想,以一種更加廣闊的視野梳理中國哲學體系,在遠古神話中尋找中華民族的根。

奚美娟(著名表演藝術家、中國文聯副主席)

  觀眾也守望有理想的歷史正劇

  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談了幾點希望,第一個就是,“希望大家堅定文化自信,用文藝振奮民族精神”。他説:“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創作出具有鮮明民族特點和個性的優秀作品,要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善於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為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

  對我們的歷史文化要有信心,這讓我想到了這一年參演話劇《北京法源寺》的經歷。一年的時間裏,這部劇在京滬等地演出幾十場。排練的時候還和其他演員在擔心,這麼正統的歷史劇、長達幾十分鐘的角色辯論、3個小時的演出時長,現在的觀眾能不能坐得住。可沒想到,很多觀眾都看了兩遍三遍。一個老觀眾在看完《北京法源寺》之後,很激動地告訴我。幾十年前他還是個青年,在上海福州路的書店讀到了梁啟超寫就的《譚嗣同傳》,讀到“可以出生,可以入死,可以仁,可以救眾生”這樣的句子,有感於譚嗣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激動地來回踱步。而現在看到這齣戲,又見到舞臺上的譚嗣同,老觀眾感慨:“把我的理想和激情又喚醒了!”

  有過這次經歷我就在想,其實我們創作者是不是對觀眾有些誤解,以為他們只是喜歡淺顯的娛樂內容?其實他們也需要,準確地説是更需要,更喜歡有理想有情懷的正劇作品。我們作為創作者,自己要有文化自信,從而把這種自信傳達給人民。

高希希(電視劇《歷史的天空》導演)

  用有思想有道德的作品引導觀眾

  連續參加了3次文代會,我覺得會上關注的問題一次比一次務實,風氣也越來越正,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讓我們文藝工作者感到非常鼓舞。他要求我們: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對生活素材進行判斷,弘揚正能量,用文藝的力量溫暖人、鼓舞人、啟迪人,引導人們提升思想認識、文化修養、審美水準、道德水準,激勵人們永葆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和進取精神。

  對於我們影視創作更是如此,我認為務實求變是接下來應當把握的重點。尤其是不應忽視年輕觀眾這個群體。現在拍給年輕人看的玄幻劇、穿越劇並不能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觀眾需要引導,年輕觀眾更是如此。我們應當把正確的理念和扎紮實實的創作風格準確地傳遞給他們,因為他們是我們最重要的傳承人。我新近拍攝了一部講述上世紀30年代上海灘的電影,雖然借用了年輕人愛用的“熱血”一詞,可我不認為這是一部漫畫感重、娛樂元素足的影片,而是有思想有道德的“正劇”。過去上海灘題材的作品有很多,不乏經典亦不乏拼貼舊上海文化符號的敷衍之作。與其説是鍾情于那個時代,更願意把這次創作解讀為通過展現那個時代的故事,從而與當下産生一種呼應感。一些基本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不管身處什麼時代,都是應當一以貫之的。

姜昆(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

  面對面把技藝奉獻給人民群眾

  從中國文聯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算起,這是我第7次參會。習近平總書記會上指出,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馬克思説:“人民歷來就是作家‘夠資格’和‘不夠資格’的唯一判斷者。”以為人民不懂得文藝,以為大眾是“下裏巴人”,以為面向群眾創作不上檔次,這些觀念都是不正確的。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的方法是紮根人民。只有永遠同人民在一起,藝術之樹才能常青。

  過去這一年,從參加吉林省市民文化節,到慰問陜西西安的殘疾人,再到深入農村的“我們的中國夢———送歡笑到基層”,我到各地基層參與公益演出數十次。“過去只能在電視上看您的表演,現在終於看到真人了!”不管到了哪,老百姓的感慨總是出奇地一致。就是這樣一句大實話給了我很深的感觸:廣大藝術工作者與人民群眾面對面地演出,面對面把自己的技藝奉獻給他們,是值得尊敬的,也是最值得記憶和驕傲的。這些年文化事業繁榮發展,與文藝工作者辛勤努力在第一線為老百姓服務是分不開的。

  最近,我們嘗試將傳統相聲、群口相聲和相聲劇等多種表演形式,輔以多媒體和舞臺聲光效果,讓演員與觀眾互動,從而拓展相聲的表演方式。任何文藝創作都應與時代的脈搏節奏保持一致,相聲這種古老的、純粹的藝術擁有新的時代底色,也要嘗試在舞臺上和姊妹藝術進行結合,吸引年輕觀眾。

茅善玉(滬劇表演藝術家、上海滬劇院院長)

  為地方戲曲尋找創新突破口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讓我們文藝工作者感到非常振奮,總書記在會上談到:“創新是文藝的生命。要把創新精神貫穿文藝創作全過程,大膽探索,銳意進取,在提高原創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題材、內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動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相輝映,讓作品更加精彩紛呈、引人入勝。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作為追求,讓目光再廣大一些、再深遠一些,向著人類最先進的方面注目,向著人類精神世界的最深處探尋,同時直面當下中國人民的生存現實,創造出豐富多樣的中國故事、中國形象、中國旋律,為世界貢獻特殊的聲響和色彩、展現特殊的詩情和意境。”

  這讓我特別有感觸。去年上海滬劇院推出的滬劇《鄧世昌》進京演出,南方戲能在北方引發巨大反響,一方面是因為該劇突破性地創新,一改滬劇給人的吳儂軟語印象,演了一齣陽剛的男人戲,更因為戲中濃濃的家國情懷觸動了當代觀眾。

  今年,上海滬劇院將王願堅的《黨費》改編為滬劇《回望》上演。我想把這部作品交給90後青年演員,希望他們在創作演出中,也對中國共産黨的歷史有一次現實意義上的“回望”。時代賦予了我們大好時機,文藝人只有在題材上找對方向,創作者從現實出發,走心演繹,才有可能打造有廣度、有深度、有力度、有厚度、有溫度的舞臺精品。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