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醫藥將在“治未病”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喬全興 林維):中醫藥作為中國獨特的衛生資源,在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以及疑難病症、重大傳染病防治中,有獨特作用。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2月6日發佈《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充分介紹了中國發展中醫藥的國家政策和主要措施,展示了中醫藥的科學價值和文化特點。專家指出,中醫藥將在“治未病”方面發揮主導作用,部分緊缺或瀕危資源已實現人工生産或野生撫育。
巴勒斯坦人烏薩馬,曾在中國學了5年的中醫。今年9月,他在約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開了一家中醫診療中心。雖然開業僅3個多月,但因為療效明顯,有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社交網站或者口口相傳找到這裡,就診的患者越來越多。烏薩馬説:“一開始人不是很多,但是現在慢慢有人開始接受這种醫療方式。中醫跟阿拉伯傳統醫學有相似的地方。比如説拔罐,因為我們伊斯蘭教裏面也講拔罐對身體非常好,然後還有阿拉伯的草藥。所以我覺得是這個原因,好多人可以接受這种醫療。”
事實上,烏薩馬在巴勒斯坦開中醫診所,只是中醫藥走出去的一個縮影。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2月6號發表的《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顯示,中醫藥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表示:“中國致力於推動國際傳統醫藥的發展,積極倡議世界衛生組織大會通過傳統醫學的決議,中國向70多個國家派遣的醫療隊基本上都有中醫藥人員,約佔醫務人員總數的10%。目前,中醫藥已經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與世界各國開展人文交流、促進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內容。 ”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原創的醫學科學,重視整體,注重平和,強調個體化,突出預防保健作用。在中共中央、國務院今年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特別提出,中醫藥要在“治未病”方面發揮主導作用。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主席劉保延認為:“我覺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這樣,説治未病,不是説治沒病,我覺得很大程度上是對疾病的早期發現,把小病不讓它變成大病,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地方,像西醫發現好多疾病,它要找到病因,對高危因素進行控制,這是它的方法,而中醫對人體的判斷,根據臨床的這些表現,來測知一個人是不是有了異常的表現了,通過早期發現,讓人得到調理,這個工作,中醫叫上工治未病,要是用儀器去檢測可能很多都是正常的,但是儀器檢測在量變的過程當中不一定能發現,而中醫藥在量變的過程中就能夠發現人體的一些異常,我覺得這一點是現代醫學(西醫)很難超越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西醫,中醫更多是經驗醫學,問診、用藥依靠的是醫生在成百上千個患者身上積累的經驗,能治病救人是事實,但也缺乏精確的數據支持,一些人特別是外國人,據此認為中藥是有毒的。對此,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主席劉保延説:“中醫藥的毒它一方面跟藥材本身有關係,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跟他是不是正確使用有很大關係,如果有病用這個藥物是以毒攻毒,有毒是對人沒有傷害的,但是如果用錯了,沒病用這個藥那就把人給傷害啦,所以正確地使用也是非常關鍵的,所以中醫藥毒的概念,和現代醫學毒的概念不完全相同,如果只是籠統的認為能檢測到有毒成分就説藥有問題,往往是不適合中醫藥的發展的,所以國際上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已經不像對化學藥那麼認識了,越來越和咱們中醫藥(理念)接近,但是在國際上還需要我們繼續普及中醫藥的知識,中醫藥的理論。”
白皮書指出,近年來,中國中藥産業快速發展。2015年中藥工業總産值7866億元,佔醫藥産業規模的28.55%。與此同時,中國頒布實施一系列加強野生中藥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部分緊缺或瀕危資源已實現人工生産或野生撫育。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主席劉保延透露:“在這方面,我們正在積極尋找,一些替代的藥品,來滿足我們臨床的需求,另外,我們針對珍惜的動物或者瀕危的東西,藥材短缺的情況,去開展一些科學研究,來找一些人工的或者替代品,替代它,這塊的工作一直努力在做,像瀕危這一塊,牛黃這一塊基本解決了,像冬蟲夏草的撫育,人工的繁育,這一塊的工作已經有了明顯的進展了,科學的發展也在這方面提供了很大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