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瞻:外力難以期待“穩”中切換動能

2016-12-07 16:52:36|來源:中國經濟導報|編輯:徐雅平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張洽棠

  備受世人矚目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將召開,這個會議將為明年經濟定調。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召開座談會,聽取有關專家、企業負責人的意見建議。

  12月1日,國家統計局、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聯合發佈數據,11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1.7%,比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升至兩年來的高點。相關受訪專家表示,PMI或暗示宏觀數據進一步向好,至於明年宏觀經濟走勢,一方面是國內的新舊動能轉換,另一方面則是外部動能恢復較為緩慢,“風險三角”凸顯。

  PMI或預示宏觀數據進一步向好

  作為宏觀經濟重要先行指標,PMI回升顯示生産和需求轉暖,市場預期改善。PMI10月份明顯提高後,11月份繼續上升,已經連續4個月保持在榮枯線以上。從11月PMI12個分項指數來看,同上月相比,産成品庫存指數、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生産經營活動預期指數有所下降,其餘9個指數均有所上升。其中,生産經營活動預期指數降幅較大,達到3個百分點,但指數水準依然較高,保持在55%以上。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認為,經濟增長由落轉穩的信號已經比較明確。從業人員指數連續幾個月都是在回升,經濟結構也在進一步優化。像裝備製造業,尤其是汽車工業,與民生有關的消費品行業增長也不錯。反而像高能耗、産能過剩的一些行業,比如原材料工業的産能增長趨緩。

  11月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分項指數顯示,新訂單指數升幅明顯,環比上升0.9個百分點,達到51.8%,創出年內階段性高點,市場需求回升明顯。從業人員指數連續四個月環比上升,11月是自去年1月以來首次升至50%以上;銷售價格指數連續兩個月穩定在51%以上。

  蔡進表示,這表明經濟運行的品質在持續趨好。包括建築業,雖然有一些季節性的回落,但是它的新訂單指數是回升的,反映出近兩個月以來固定資産投資的增速開始企穩回升。值得關注的是房地産業,商務活動指數、新訂單指數都是回落的,反映出房地産價格上漲的趨勢在明顯趨緩。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表示,PMI創兩年來最高點,且連續5個月回升,表明經濟繼續好轉,再度破除房地産調控抑制經濟的觀點,2017年GDP高於2016年6.7%的概率較高。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也表示,PMI指數繼10月份明顯提高後,11月份繼續提高,已經連續4個月保持在榮枯線以上。經濟增長轉穩的信號已經比較明確。未來經濟保持平穩增長的概率較大,四季度經濟增速不會比三季度低,預計明年經濟仍會保持平穩增長。

  內因:新舊動能轉換

  PMI向好預示宏觀經濟走勢向好,那麼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如何定調呢?近日,在國務院座談會上,李克強講話主要是兩個字,一個是“穩”,一個是“進”。總理在講話一開始提到,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有把握較好完成,“但要看到,當前國際環境中不確定因素增多,國內地區、行業經濟走勢分化也帶來較大挑戰。做好經濟工作,要落實新發展理念,穩定和完善宏觀政策,著力在鞏固‘穩’的基礎上下工夫,多在積蓄‘進’的力量上出實招,適度擴大總需求,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加突出提質增效,不斷擴大經濟向好態勢。”

  財新智庫莫尼塔董事長沈明高認為,中國經濟新舊動能的轉換已經開始。傳統增長動能如出口和投資(包括製造業、基礎設施和房地産)是經濟增長的快變數;新動能如新經濟、雙創、消費和現代服務業,是慢變數。新舊動能轉換意味著經濟增長由快變數主導轉變為由慢變數驅動。

  新舊動能切換的速度和路徑,決定了轉型能否平滑推進,也會對經濟增速産生影響。基於大數據測算的財新BBD中國新經濟指數顯示,穩增長力度越大,新經濟、新動能的空間就越小。在新舊動能轉換期,要適當容忍舊動能的調整和GDP增速放慢,將重點放在推動人均收入翻番目標的實現。雖然改革是慢變數,但改革預期是快變數。改革宜先做加法,再做減法,以改革的確定性,對衝“去全球化”的不確定性。

  沈明高還建議設立足夠量級的結構調整基金,緩解去産能、去杠桿帶來的增長壓力。可以考慮提高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至5%~6%,5年籌措約10萬億人民幣的結構調整基金,主要解決3個問題:第一,部分承擔穩增長的職責,改地方政府加杠桿為中央政府加杠桿;第二,清除無效或有害杠桿,定點清除僵屍企業和有毒資産,既防範有毒資産損害整個經濟的機體,又推動産能去化,盤活國有資産,為製造業注入新的活力;第三,支持城鎮化、醫改、服務業開放和土地制度改革等改革增量,在釋放改革紅利的同時,承擔相應的改革成本。

  外因:復蘇仍待時日

  近日,在中國人民大學世界經濟論壇上發表的《經濟週期與金融週期雙重衝擊下的世界經濟》數據顯示,1998~2007的10年間,發達經濟體名義GDP年均增速2.76%,G7為2.42%,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為5.86%,新興和發展中亞洲國家為7.59%;2015年上述各經濟體經濟增速下降的幅度分別達到31.9%、26%、32%和13.2%。除了新興和發展中的亞洲國家以外,其他經濟體經濟增速下降的幅度基本達到了30%,世界經濟出現了深度下滑,另外,從國際貿易增速和貿易品的價格來看,世界經濟也處於通縮風險的壓力之下。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王晉斌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表示,世界經濟的下滑引致了發達經濟體逆經濟市場化政策傾向明顯。逆週期的貿易保護主義、金融管制以及排他性的區域貿易安排有增無減,降低了全球貿易和投資公平性,影響了全球經濟復蘇的步伐。

  王晉斌認為,次貸危機後逆週期的貿易摩擦政策驟然增加,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如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分別實施了多項貿易救濟措施,而同期實施的貿易便利化措施則非常少,實施的貿易救濟措施是貿易便利化措施的10倍多。同時,寬鬆的貨幣政策帶來了“太多金融”的格局,全球金融資産增長的速度遠高於貿易增長的速度。全球金融的相互依存和彼此衝擊已遠超過貿易的相互依存與衝擊。管理金融週期成為全球宏觀政策面臨的迫切問題。

  未來全球經濟如何才能有效復蘇?王晉斌認為,依靠單純的總需求管理政策來應對此次金融危機宣告失敗。在中國經濟改革的引領下,全球開啟了一輪供給側改革的競賽。結構調整主要看中美兩國,由於供給側改革具有中長期性質,全球經濟復蘇仍需時日。

  王晉斌表示,單純依靠總需求管理政策並沒有帶來世界經濟的復蘇,過多的貨幣反而催生了資産價格泡沫。發達國家或地區也出臺了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改進技術、推動製造業發展的規劃和措施。中國更是系統性地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的方案,以優化經濟結構,重塑經濟活力。由於很難有快速幫助企業獲得盈利並持續盈利的宏觀政策,因此,全球經濟復蘇仍需時日。

  作為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成員,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近日也表示,明年全球的經濟形勢還是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風險三角”是今年國際清算銀行在一個報告當中提出來的。所謂的“風險三角”,一是生産率在不斷下降,二是杠桿率在不斷上升。三是宏觀經濟政策的空間在明顯的收縮。這是現在很多國家都面對的一個困境,在中國也存在。

  黃益平指出,宏觀經濟政策空間在收縮,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再像2008、2009年那樣擴張很困難,這確實是世界各國都面臨的問題。誰能從現在的困境當中走出來,就看誰能推進結構性改革,對世界各國如此,對中國尤其如此。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