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文化自信是文藝創作的精神統攝

2016-12-07 18:04:58|來源:光明日報|編輯:靳松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一個民族增強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自信越來越成為一個民族實現復興偉業和成就偉大夢想的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強調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善於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為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這既充分表明瞭我們黨對文藝發展客觀規律的深刻認識,也有力揭示了我國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的重要路徑。

  文化自信是文藝創作的精神底蘊

  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脈與靈魂,作為衡量社會發展的人文標杆與精神尺度,具有極強的覆蓋性、滲透性和持久性等特質,具有感染人、征服人、熏陶人和塑造人等功效,其以無形的意識或觀念,影響有形的現實和存在,能夠為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提供精神動力與人文支撐。基於此,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欲信人者,必先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傳統文化價值的高度認同與自覺服膺,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秉持一種堅定信念和強烈信心,是對民族文化懷有一種深摯情感和濃郁情結。從文化哲學角度看,文化自信包蘊兩重含義:一是文化主體應當尊崇本民族文化,對民族文化持有一種敬畏敬仰敬重之心,在此基礎上,以開放胸襟包容心態審視和對待一切外來文化,在共存共生中提振民族文化骨氣、底氣。二是對文化客體而言,中華傳統文化既能在演化進程中不斷傳承賡續,又能在與外來文化的碰撞交流中不被同化和異化。換言之,文化自信是一種開明的文化氣度,是一種健朗的文化心態,這種氣度和心態,不僅僅是一種基於既往成就上的自豪感和榮耀感,也是對民族文化獨特性存在意義的忠貞堅守和對民族文化發展路徑的孜孜探尋。文藝作為民族文化的核心內容和主要維度,在傳統文化的開掘、梳理、呈現和傳承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文藝創作只有對民族文化心存謙恭秉持信心,才能由衷地生發出對自身文化的價值認同、審美認同和實踐認同,從而使文藝創作獲得超越以往的精神高度和美學高度。中華民族歷經5000多年悠久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這一優秀傳統文化深深植根于國人內心深處,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心理歸依,成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豐厚滋養。如果脫離了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土厚壤,文藝創作就會成為無根的浮萍,只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隨波漂浮,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這就要求文藝工作者要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母體,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文化風範,唯其如此,中華文化才能在波譎雲詭的世界多元文化激蕩中掌控話語權。

  文化自信是文藝創作的精神歸宿

  文化自信是文藝創作最原初的精神源泉、最基本的精神品格和最根本的精神歸宿,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所指出的:“中華民族文藝創造力是如此強大、創造的成就是如此輝煌,中華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氣度,我們應該為此感到無比自豪,也應該為此感到無比自信。”文藝作為文化的窗口和結晶,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認知水準和文化創新能力,高度的文化自信可以催生優秀文藝作品,層出不窮的文藝精品更能提升文化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通過對中華文化精神的全面闡揚,通過對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系統闡述,通過對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的深刻闡發,通過對社會主義文藝方向、綱領、靈魂的精準闡釋,開啟了重新確立中華文化主體性的新征程,開創了中國當代文藝瑰麗多姿的新氣象。儘管我國文藝形成了態勢強健的文化表達力、審美表現力和藝術傳播力,但必須清醒地看到,當下我國文藝創作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有數量、缺品質,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特別是由於受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和西方後現代主義等不良因素的襲擾與侵蝕,近年來一種超越歷史、國家、民族的所謂絕對文藝標準仍然在迷惑一些人,這種文化上的不自信不自重以各種方式錶現出來,導致文藝創作在某些範圍某些時段失范失序。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鄭重告誡:“文學家、藝術家不能用無端的想像去描寫歷史,更不能使歷史虛無化”,“戲弄歷史的作品,不僅是對歷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對自己創作的不尊重,最終必將被歷史戲弄。只有樹立正確歷史觀,尊重歷史、按照藝術規律呈現的藝術化的歷史,才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才能立之當世、傳之後人”。文藝工作者只有堅持唯物史觀,高揚愛國主義主旋律,用鮮活生動的文學語言和光彩奪目的藝術形象,裝扮點繪祖國的秀美河山,摹寫展示中華民族的卓越風華,“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才能激發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榮譽感。

  文化自信是文藝創作的精神引領

  在文藝創作中堅定文化自信,就是要把歷史、現實和未來貫通起來,把個人、民族和時代結合起來,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統一起來,把尊重歷史事實和堅持文藝規律融匯起來,以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引領文藝事業走向自強。一是要堅定正確的文藝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再次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響時代前進號角,把藝術理想融入黨和人民事業之中。”堅定文化自信,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任何時候都離不開文藝,而文藝發揮其特殊作用的根本在於堅持正確的方向,正所謂根本固者,華實必茂;源流深者,光瀾必章。文藝工作者只有不忘初心,不忘本來,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文藝領域的指導地位,履行為國家立心、為民族鑄魂、為人民立傳的神聖職責,才能始終把握好文藝發展的根本方向,才能建構起支撐民族和國家發展的最深沉、最根本、最持久的精神力量。二是要堅決掌控中國文藝理論的話語權。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美學講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相統一”,明確要求“不能套用西方理論來剪裁中國人的審美”。文藝理論研究只有立足於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著力激活轉化中國古典文論資源,批判性地吸納西方文論中的積極因子,才能不斷凈化完善文藝理論生態;只有破除對西方文論的盲目崇拜,著眼于當代中國文藝創作經驗,根據人民群眾的文藝需求,概括提煉現代的、科學的、民族的新論斷、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新範式,編撰書寫感性與理性統一、精妙與樸實融匯、深邃與雋永兼備的文藝理論文本,才能建構起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藝理論與美學話語體系。三是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中華民族精神,既體現在中國人民的奮鬥歷程和奮鬥業績中,體現在中國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産生的一切優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國一切文學家、藝術家的傑出創造活動中。”中華民族精神貫穿于中國歷史發展的全過程、表現為中華文明的精神體系和風格氣象,具有啟迪思想、溫潤心靈、砥礪鬥志、陶冶人生的功能。文藝工作者只有以各種題材、主題、形式和風格去反映和表現中華民族的奮鬥歷程,講述更精彩的中國故事,傳遞更美妙的中國聲音,才能為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中國智慧中國立場;只有用文藝作品展現民族文化中最崇高的精神追求,傳承民族文化中最優良的精神素質,描繪民族文化中最獨特的精神標識,才能為人類文明發展貢獻中國方案中國經驗。四是要切實打造文藝精品。文藝精品是一個時代文藝繁榮勃興的重要標誌,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標識,是一個民族文藝經典化程度的重要尺規。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創作生産優秀作品作為中心環節,不斷推進文藝創新、提高文藝創作品質,努力為人民創造文化傑作、為人類貢獻不朽作品。”文藝工作者要承負起“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的責任擔當,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始終不渝地用工匠精神創作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符合世界進步潮流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有個性、有神采的精品力作,用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文藝精品,引導人們提升思想認識、文化修養、審美水準、道德水準,激勵人們永葆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和進取精神,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作者: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劉金祥)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