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坦兩國友誼的歷史見證:從坦讚鐵路到尼雷爾大橋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邢一行):提到非洲國家坦桑尼亞,我們首先想到的便是“坦讚鐵路”。如今由中國企業建造的東非最大斜拉式跨海大橋正幫助坦桑人民實現多年的願望,成為當地的又一地標。
在40多年前,大批中國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不遠萬里來到坦桑尼亞這片廣袤的非洲大陸,他們奉獻出青春和汗水鑄就了這條舉世聞名的“中非友誼之路”。坦讚鐵路從1968年開始勘測設計,至1976年7月14日全線完成通車運行。它東起坦桑尼亞的達累斯薩拉姆,西到贊比亞中部的卡皮裏姆波希,全長1860.5公里。在當時,是貫通東部非洲和中南部非洲的交通大幹線,是東非交通的動脈。一時間,為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活力。
如今,由中國企業使用中國技術建造的尼雷爾跨海大橋與這條象徵著中坦友誼的坦讚鐵路交匯而過,緊緊地維繫著中坦兩國的深厚友誼。
達累斯薩拉姆的新地標性建築“尼雷爾大橋”是中鐵建工集團東非公司在坦桑尼亞的工程傑作。在今年4月,以坦桑尼亞國父尼雷爾命名的這座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最大的斜拉式跨海大橋正式通車。在短短的數月之後,這座大橋已經成為享譽東非的城市地標。
大橋的開通使當地居民的出行變得更便捷。達累斯薩拉姆本地居民艾力西亞向記者介紹説,“大橋開通以前,我們通常要花上兩個小時以上,乘坐輪渡或陸路繞行到達對岸。然而在通車後,只需要不到半個小時,幫我們節省了很多時間。另外,這裡已經成為達市的固定景點,人們從不同的地方來到這裡和大橋合影留念,甚至有新人會特意跑到這裡來拍攝婚紗照。”
對於這種便捷,艾力西亞的朋友也深有感觸,他表示,這座橋對於那些急於去對岸達累斯薩拉姆就診的病人來説至關重要,因為他們再也不用苦苦地等待慢吞吞的輪渡了。
然而,這座大橋對坦桑尼亞人來説,著實來之不易。早在殖民時期,坦桑尼亞政府便規劃修建這樣一座大橋,連接海灣兩岸,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卻一直未能實現。在坦桑尼亞的第三任總統姆卡帕和第四任總統基奎特的籌劃之下,直到2012年2月,一座連接坦桑尼亞第一大城市達累斯薩拉姆市區與資源豐富的基甘博尼半島的橋梁才開始構建。
尼雷爾大橋承建方、中鐵建工集團東非公司總經理謝志翔向記者介紹,像建造尼雷爾大橋這樣的跨度大橋,相對中國國內的橋梁工程來説本應該是小菜一碟,但是當他們完工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創造了兩項世界之最。謝志翔説,“其中一最是橋塔用的是全世界最高的混凝土強度(C720),應該這個強度在全世界只是在實驗室做過;第二個之最就是斜拉索,總共每一根斜拉索裏面有160束的鋼索。當時在全世界,美國最高端的芝加哥實驗室只做到136鎖。”
用謝志翔的話説,中國企業來到坦桑尼亞,帶給當地人的不僅僅是誠信,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信賴。他表示,“我們公司在坦桑尼亞到今年是四十年。在過去的四十年當中,我們年平均在當地雇傭的勞工為5000人,我們的屬地化管理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用的是當地人。”
尼雷爾大橋這個項目除了使坦桑尼亞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改善,當地人從中受益更多的是他們從橋梁建設中學到的新技術。大橋項目的本地工程師拉馬爾告訴記者,“尼雷爾大橋是我們中東部非洲地區第一座斜拉式跨海大橋,以前我只在電影中見到過,但是現在我也參與了大橋的建設,這對我個人來説是第一次,我從中受益匪淺。”
除了坦讚鐵路和尼雷爾大橋,如今在坦桑尼亞,中國的資金技術、管理理念和工藝標準正廣泛融入其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