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這些氣質照片你一定不知道

2016-12-08 09:06:09|來源:中青在線|編輯:谷士欣

  【編者按】2016百部中國夢微電影徵集活動評選階段圓滿結束。《紅色氣質》等百部網絡微電影、微紀錄片也成功入圍。本次活動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指導,中國電影資料館、北京國際微電影節、中華慈孝文化節組委會、永暢傳媒協辦。活動旨在通過網絡微電影展示各行各業普通人為實現中國夢的奮鬥故事,以及青年人愛國愛家鄉的情懷。

  新華社在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之際,製作了微電影《紅色氣質》。電影見證著李大釗、瞿秋白等革命先烈的身影從歷史深處走來,探尋照片背後的故事。

  熊大縝:用知識報效祖國

  在清華園的英烈紀念碑上,聞一多等革命先烈的名字大家耳熟能詳,其中有一個名字卻鮮為人知——熊大縝。

  

  熊大縝,祖籍江西南昌,1913年生於上海新閘路。他18歲時由北京師範大學附中考入清華大學。熊大縝外表英俊,學習成績優異,在表演話劇、打網球等文體活動中,他永遠是焦點。

  但熊大縝的優秀遠不止於此。他最引以為傲的是搞科研項目,什麼科研呢?紅外相片。由於紅外線具有較強的穿透力,可用於遠距離拍攝或對生物組織進行穿透攝影,直到今天還在被廣泛應用於軍事、森林、海洋污染調查或司法鑒定等領域,而熊大縝就是中國拍攝紅外相片的第一人。

  

  (圖為中國第一張紅外線照片,1935年熊大縝于清華大學氣象臺樓頂,拍攝二十余公里外的北京西山夜景)

  此照片一齣立刻引起清華大學以及當時學術界的轟動。給當時人力、技術和資源都十分緊缺的中國以巨大的鼓舞,證明中國人不是沒有能力搞好科研。

  

  1937年,熊大縝考取赴德國留學名額。但出國前“七七事變”爆發,熊大縝心繫祖國命運,放棄自己的學業與家庭參加了八路軍,任冀中軍區供給部部長,創建了抗日敵後根據地中第一個技術研究單位——技術研究社,領導研製烈性炸藥、地雷和無線電設備,被稱為“軍工大王”。

  用理想澆灌希望,用知識報效祖國。熊大縝用自身所學詮釋紅色氣質。

  成本華:頭可殺而志不可屈

  

  這位站在照片前方,面帶微笑、雙手交叉的女生叫成本華,安徽和縣人,年紀24歲。她身後坐著四個日本兵。

  1938年日本侵略者入侵安徽和縣,成本華和家鄉人民奮起反抗,但她不幸被捕。面對當時日軍的投降令,她卻面色凝重始終一言不發,蔑視眼前的這些日本兵。隨後,日軍將成本華關押起來,殘忍地將她輪姦。

  幾天后,日軍在撤退時將她捆綁著帶到和城大西門外的刑場,讓她親眼目睹日軍槍殺被抓到的中國人。就這樣,成本華被迫看到一個又一個的同胞倒在了她的面前。

  

  當時日本劊子手殺累了,就找來幾個板凳,靠在大西門城根的碉堡旁休息。這時,日本兵解開成本華身上的繩索。面對堆積如山的屍體,成本華知道死期將至,但她毫不畏懼地輕輕活動一下麻木的雙臂,理了理淩亂的頭髮,然後面朝太陽,雙手交叉地抱在胸前,臉上露出輕蔑的微笑,從容不迫地面對死亡,並讓日本記者給她拍了一張照片。拍完後,幾個日本兵就用刺刀刺殺了成本華。

  

  1938年由日本朝日新聞出版社發行的日本老畫報中,留下了成本華這張最後的影像。

  配圖的文字介紹寥寥,“和縣城門上抓到的唯一敵軍士兵、女俘虜成本華,她的腰帶上帶有‘中國女童子軍’字樣,這名抗日頑固分子沒有吐露絲毫軍事機密。”

  面對敵方殘忍的殺戮,成本華視死如歸,表現出“頭可殺而志不可屈”的紅色氣質。

  趙一曼:英勇就義的革命先烈

  

  這張照片中的女人叫趙一曼,他懷中兒子叫做陳掖賢, 乳名寧兒。

  拍攝這張照片時,趙一曼心裏大概已經料到再也見不到自己的孩子。

  趙一曼原名李坤泰,出生於地主家庭,生活條件相對優越。1928年4月,在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的趙一曼與同學陳達邦結婚,後來陳達邦繼續留在了莫斯科學習,而趙一曼回到湖北宜昌開始了地下工作。

  1929年趙一曼生下一名男嬰,給孩子取了乳名——“寧兒”,意在懷念列寧。

  1930年,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的趙一曼,抱著寧兒拍了一張闔影后,就找到寧兒的姑姑陳琮英(任弼時的愛人),倆人一起把寧兒送到陳琮英的堂兄陳岳雲家,母子倆從此生死兩茫茫,那年寧兒只有1歲。

  “九一八”事變後,趙一曼主動要求到東北淪陷區工作。在一次日軍突襲戰中,500余名日偽軍圍攻趙一曼所在駐地,她親率一個班掩護。幾天后,趙一曼與幾名抗聯戰士被包圍,她的大腿被子彈貫穿,昏迷後不幸被俘。

  據統計,趙一曼被押解回哈爾濱後,偽濱江省公署警務廳對她採用的酷刑多達幾十種,其中還包括電刑。但趙一曼始終保持堅貞不屈的革命氣節。日軍從趙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報,決定把她送回珠河縣處死“示眾”。在趙一曼犧牲的前一天,她想起了遠在四川的兒子,便向押送的警察要了紙筆,給兒子寫了一封催人淚下的遺書。

  

  遺書寫道:“母親對於你沒有能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鬥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在你長大成人之後,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遺書的筆記非常潦草,或是時間緊迫、或是身體已經被折磨到極限,我們已經無法揣測當時的環境。但我們依然能從遺書中感受到趙一曼當時對孩子的愧疚、對抗日事業尚未完成的複雜心情。

  1936年8月2日,趙一曼在珠河縣(今黑龍江省尚志市)小北門外英勇就義。

  這一年,她的兒子陳掖賢僅8歲。

  底層人民的民族氣概、知識分子的大義凜然、革命先烈的視死如歸,一張張照片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個鮮活的面龐,釋放了中華民族獨有的紅色氣質:

  據了解,新華社中國照片檔案館是目前全世界館藏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照片檔案館之一,收藏了1892年以來的大量珍貴歷史影像,目前已藏有1000余萬張數字化照片和200余萬張膠片底片,是中國館藏量最大的國家照片檔案館。

  新華社領銜編輯陳小波是《紅色氣質》的解説者。幾年來,她一直在研究檔案館裏的老照片。1000多萬張照片,她熟悉的就有大約400萬張。為了製作《紅色氣質》,她與“戰友們”一起,從幾萬張照片中精挑細選,最後形成這部個人史和國家史、個人相冊和國家相冊交織呼應的微電影。

  每個人對於“氣質”都有自己的見解,你身邊有哪些“氣質”老照片呢?

  《紅色氣質》微電影觀看地址:http://article.cyol.com/video/content/2016-12/01/content_14796262.htm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