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接連製造兩起強姦案,難民是否成為德國社會的毒瘤?

2016-12-09 18:10:17|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胡慧敏

  國際在線專稿:近來,因德國弗萊堡女學生姦殺案、波鴻中國女留學生遭性侵案等惡性事件的作案嫌疑人均為難民,德國國內又掀起一輪針對難民問題的大討論。難民是否已經成為危害德國社會治安的毒瘤?面對來自反對黨和部分民眾的巨大壓力,德國總理默克爾的難民政策是否將有所收緊?

  難民強姦案頻發 默克爾“開放”政策遭質疑  

  上週末(12月2日),涉嫌於今年10月中旬在德國弗萊堡姦殺19歲女大學生瑪利亞•拉登伯格(Maria Ladenburger)的嫌犯落網。嫌疑人是一名17歲的難民,2015年,他在無成人陪伴的情況下從阿富汗進入德國尋求庇護。而瑪麗亞生前曾作為志願者積極參與難民救助。

  19歲女大學生瑪利亞•拉登伯格遭一名阿富汗難民姦殺。(網頁截圖)

  本週二(6日)中午,德國波鴻警方召開新聞發佈會,披露了11月中旬中國女留學生遭強姦案的嫌犯已經于5日被捕。作案嫌犯是一名來自伊拉克的難民。警方同時透露,8月初,該嫌犯還犯下另一起強姦案,受害者也是中國留學生。

  難民嫌疑人身份的曝光在德國社會引起騷動。默克爾的難民政策首當其衝成為民眾和反對黨的攻擊對象。 

11月16日波鴻強姦案現場(網頁截圖)

  2015年以來,德國各地不斷爆出難民強姦案件,德國媒體一直對此低調處理。而伴隨犯罪數量迅速飆升的是,難民與本地民眾、難民與難民之間的劇烈衝突也不斷發生。默克爾及執政黨基民盟在國內受到巨大的政治壓力,支持率遭受重創。反移民的右翼民粹政黨德國選擇黨的支持率迅速上升。

  據悉,德國聯邦移民和難民辦公室數據顯示,2015年,約有90萬難民和移民進入德國,今年預計該數字接近30萬。難民的大量涌入引起人們對於犯罪率上升的擔憂。

  德國華人憂心治安狀況 加強安全防範

  近期有難民背景的性侵犯罪案件接連曝光,德國治安狀況成為在德華人的關注話題。一些生活在德國的女性華人大多表示,已經加強了安全防範。

  波鴻強姦案曝光之後,在杜塞爾多夫就讀藝術專業的中國留學生小武説,中國留學生都已經將安全防範措施提高到“最高級別”,不少在波鴻讀書的中國女生都表示,學校下午四點以後的課一概不去上了。很多女性同學身邊都有辣椒水噴霧,過去是裝在包裏,現在是走在路上的時候就直接拿在手裏。 

2015年12月31日跨年夜,科隆火車站前廣場發生大規模性騷擾事件。(網頁截圖)

  而生活在慕尼黑的一位年輕華人女性對德國之聲記者表示,由於最近這類新聞曝光的比較多,所以會對安全有一些擔憂。但她表示,不管是自己,還是身邊的一些朋友都沒有感覺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不過還是會儘量保證晚上在十點鐘之前回家。

  “大家對德國的治安還是有一定信心的”,她説,“至少在我的朋友圈裏,不少人都認為這類刑事案件其實一直都在發生,只不過最近一段時間社會關注度比較高……所以我覺得只要注意一下自身安全,避免太晚回家就好。我並沒有太大的恐慌,還是應該正常地生活。”

  針對難民犯罪的德國輿論:上綱上線VS 就事論事    

  連續不斷發生的由難民造成的犯罪事件在德國社會引起爭論:一方面,針對難民的仇視情緒有高漲的趨勢;另一方面,有觀點認為,不要一概而論抨擊所有難民。

  弗萊堡姦殺案的被害人瑪麗亞生前在弗萊堡一個難民援救中心做義工。嫌犯身份公佈後,該中心的Facebook賬號不得不暫時關閉,因為網站來不及刪除那些極具種族主義言論的帖子。 

弗萊堡案現場,民眾為遇害女孩擺放了鮮花等悼念物品。(網頁截圖)

  代表右翼民粹主義勢力的德國選擇黨(Alternative for Germany)稱,默克爾要為瑪麗亞遇害負責,為難民潮涌入以來“幾乎每天都發生的那些所謂孤立事件”負責。

  一個叫“XY Einzelfall”的德國團體根據警方和媒體的報道,將2016年年初以來難民和移民的犯罪記錄在谷歌地圖上標識下來,隨後和標有德國難民接待中心位置的地圖比對後發現,離難民接待中心越近,性犯罪所佔犯罪案件的比例越高。該團體稱,製作這樣的地圖是為了讓德國人意識到默克爾難民政策的危險性。 

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加布裏爾(網頁截圖)

  而德國副總理加布裏爾(Sigmar Gabriel)週一(12月8日)在“臉書”上寫道:“儘管痛苦萬分:如此駭人聽聞的謀殺案以前也發生過,比如在首批阿富汗、敘利亞難民到來之前。但在這樣的暴力罪行發生之後,不論兇手是誰,都不能煽動民眾的仇視情緒。”

  聯邦政府發言人賽伯特(Steffen Seibert)稱,弗萊堡發生的強奸謀殺一名女大學生的案件是一起“令人震驚的罪行”。他説,但不能忘記的是,該案的嫌疑人是一名單一的阿富汗難民,他的行為不能擴大到整個他所存在的群體身上,比如全體阿富汗人,或者全體難民。

  弗萊堡綠黨籍市長薩洛蒙( Dieter Salomon)認為,不分青紅皂白的籠統譴責沒有任何意義:“你可以想像,假使兇手是一名美國遊客,人們會説,‘如果沒有美國遊客,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或者,作案人是波蘭人或者是捷克人,人們又會説‘我們現在要重新考慮歐盟的自由流動政策’。”

  難民的犯罪幾率並不比德國人高   

  在德國,難民是否比其他人有更多的犯罪行為?這是難民政策爭議的中心議題之一,也是很多德國人所擔心的一點。刑事犯罪統計結果顯示,這一觀點缺乏根據。

  德國聯邦刑事局(BKA)日前公佈了“與移民有關的刑事犯罪”報告。該統計報告中的所有數字都與“移民”有關,所謂“移民”,既指避難申請者,也包括獲得庇護權的人、獲得“居留容忍”身份的人、內戰難民和沒有居留許可證的人。

  2015年約有90萬難民和移民進入德國。(網頁截圖)

  報告顯示,從2016年1月至7月,移民的刑事犯罪行為數量減少了36%。具體而言,警方共記錄了14.25萬件犯罪行為和企圖犯罪行為。聯邦刑事局沒有提供同期德國人刑事犯罪行為統計數字作為比較。不過,2015年德國國內登記在案的刑事犯罪行為共約630萬件。

  來自明斯特的犯罪學家瓦爾布格(Christian Walburg)批評説,有關非德國人的刑事犯罪情況的報道主要集中于重大暴力事件,尤其在年輕人是疑似作案人的情況下更是如此。然而,若從統計學角度看,此類犯罪在整個刑事犯罪現象中比例很小。

  瓦爾布格在2014年發表的一份名為“移民和青少年犯罪”的評估報告證實了這一點。偏頗報道造成的一個結果是:很多人對此類犯罪行為的發生頻率和危險程度做出不切實際的過高估計。

  默克爾為選舉妥協部分難民政策 

  雖然德國發生了一系列有難民背景的刑事犯罪案件,但德國總理默克爾週三(7日)表示,大規模難民的涌入並沒有導致暴力犯罪的激增。 

德國弗萊堡市中心的一處歡迎難民的標識。(網頁截圖)    

  12月6日,在西部城市埃森召開的黨代會上,默克爾再度連任德國執政黨基督教民主聯盟黨主席。明年9月,她將帶領“基民盟”第四次參選德國總理。

  默克爾當選後在會上發表了長達77分鐘的演講,難民政策是其演講核心。她強調去年夏末大量難民涌入德國的情況絕對不應該也不允許再次重演,並要加快未取得難民身份者的遣返工作;她還罕見表態稱“德國法律優先於伊斯蘭教條”,遮擋整個臉部的伊斯蘭服裝“布爾卡”應該在全國範圍內“只要是法律可能禁止的場所”禁止。德國《柏林日報》評論説,默克爾的這篇演講説明她已改變難民政策,“鐵娘子”回來了。

  此前,難民危機一度嚴重衝擊了默克爾在德國國內的聲望和支持率。外國外交官,黨內官員和政治科學家們都曾警告説,難民犯罪的急劇上升或難民參與重大恐怖襲擊都可能嚴重損害甚至摧毀默克爾連任的希望。

  但是,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賀之杲接受國內媒體採訪時表示,隨著德國國內難民犯罪事件激增,默克爾的難民政策引起公共爭議,默克爾為選舉而妥協部分難民政策,但實質調整並不太多,至少德國政府仍不認同將難民危機確定為“德國問題”,而堅持認為是一個“歐洲問題”,強調通過集體責任來解決歐洲問題。

  “難民問題涉及的不僅是人員流動問題,還與勞動力市場、社會穩定與安全以及國家間關係密切相關,”賀之杲説,“如何協調歐盟成員國之間在難民分配上的矛盾與分歧,平衡好歐盟共同避難政策基本原則與成員國利益偏好至關重要。”(寧曉)

 

標簽:海聞社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