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新鮮”的恐龍?中外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恐龍尾巴標本

2016-12-09 13:30:05|來源:新華網|編輯:谷士欣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電(記者董瑞豐)在琥珀中尋找恐龍的身影?“腦洞大開”的想法如今有了依據。中加英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9日在北京宣佈,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第一件琥珀中的恐龍標本,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邢立達與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教授瑞安·麥凱勒領銜的論文已在線發表于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

  從照片來看,琥珀中的恐龍標本非常小,保存完好。“是一段毛茸茸的尾巴,就像一棵掃帚菜。”邢立達介紹,尾巴展開後長度約為6釐米,推測恐龍全身長度為18.5釐米。標本背面有著栗棕色的羽毛,腹面則是接近白色的羽毛。

  “由於琥珀的特殊性,我們眼前的恐龍尾巴與生前的形態非常接近。”邢立達説,這件標本發現于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來自白堊紀中期諾曼森階,距今約9900萬年。今年6月,其團隊已宣佈在琥珀中首次發現古鳥類標本,此後又開始在同批琥珀中尋找類似尺寸的非鳥小恐龍。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告訴記者,這段尾巴標本包括了至少9個尾椎,研究人員將其起名“伊娃”。從“伊娃”的尾巴骨骼形態來看,它與典型的非鳥虛骨龍類恐龍類似,區別於典型的古鳥類;從羽毛來看,標本可歸屬於基幹手盜龍類。

  據介紹,手盜龍類是虛骨龍類的一個演化支,其中不乏一些非常小的個體,比如生活在1.6億年前我國華北的近鳥龍,體長僅34釐米,重約110克,就是一種擁有飛羽的小型恐龍。

  “羽毛形態是本次研究的重點之一。”瑞安·麥凱勒表示,“伊娃”標本保存了非常精緻的羽毛形態學細節,為研究羽毛的早期演化提供了依據。

  中科院動物所副研究員白明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黎剛説,研究團隊獲取標本後,綜合運用多種無損成像和分析手段進行研究,得到了隱藏在羽毛內部的尾部脊椎的高清3D形態。

  既然恐龍標本如此“新鮮”,能否提取DNA用來克隆?研究人員表示,由於“伊娃”的“年齡”近1億歲,遠超過DNA半衰期,以目前技術條件尚無可能獲得有價值的DNA片段,科幻電影中復活恐龍的場景,短期內還無法實現。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