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共識 合力攻堅 推動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同步實現全面小康——解讀《“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六大亮點
國務院印發《“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主要闡明瞭“十三五”時期國家脫貧攻堅總體思路、基本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行新聞通氣會,地區司負責人重點圍繞“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怎麼脫”等問題,介紹了《規劃》主要內容和六大亮點。
亮點之一:對象更加精準,瞄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貧困村和貧困縣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扶貧必先識貧,精準扶貧的第一要務就是要把扶貧對象摸清搞準,把家底盤清,只有弄準了“扶持誰”,才能做到精準施策、精準幫扶。《規劃》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要求,將規劃範圍瞄準832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12.8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和563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確保扶持對象的精準精確,讓已脫貧銷號的及時銷號,返貧的及時納入建檔立卡,識別不精準的及時清除,《規劃》還充分發揮國務院扶貧辦扶貧開發信息系統作用,明確要求要加強建檔立卡工作,健全貧困人口精準識別與動態調整機制,定期對貧困戶和貧困人口進行全面核查,實行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並嚴格執行貧困退出和評估認定制度,以確保識真貧、扶真貧、真扶貧。
亮點之二:目標更加明確,10大指標確保同步進入全面小康
新時期脫貧攻堅的目標,集中到一點,就是到2020年實現“兩個確保”,即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確保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穩定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以下稱“兩不愁、三保障”)。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準。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圍繞這一總體目標,《規劃》進一步細化設計了10項具體指標,除了將總體目標中提出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建檔立卡貧困村、貧困縣、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納入指標外,還重點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細化提出了貧困地區農村集中供水率、貧困縣義務教育鞏固率、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病致(返)貧戶數、建檔立卡貧困戶存量危房改造率4項指標。同時,考慮到易地扶貧搬遷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頭號工程”,貧困村集體經濟壯大對改善貧困村生産生活條件的重要性,《規劃》設置了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貧困人口和建檔立卡貧困村村集體經濟年收入指標。在10項指標中,約束性指標和預期性指標各佔一半,充分體現了《規劃》對“十三五”脫貧攻堅工作的底線要求和預期引導作用。
亮點之三:路徑更加清晰,8大舉措解決穩定脫貧問題
脫貧攻堅戰要取得勝利,關鍵是要找準突破口、找準路子,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只有開對了“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為此,中央領導同志提出了“五個一批”精準扶貧工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進一步將“五個一批”拓展為“七個一批”。《規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實化了産業發展脫貧、轉移就業脫貧、易地搬遷脫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生態保護扶貧和兜底保障等7大扶貧重點任務,同時,將社會扶貧聚焦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形成了貧困人口脫貧的8大路徑。《規劃》明確,要立足當地資源稟賦,通過産業扶持,幫助有勞動能力和生産技能的貧困人口增收脫貧;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幫助“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的約1000萬貧困人口脫貧;通過將符合農村低保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低保範圍,並動態調整農村低保標準逐步達到國家扶貧標準,實現社保政策兜底脫貧。
亮點之四:重點更加突出,15大工程破解區域性貧困難題
長期以來,扶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發展是我國區域政策的一項重要任務。“老、少、邊、窮”地區能否脫貧致富,是關乎我國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瓶頸之一。《規劃》以“老、少、邊、窮”地區為重點,通過實施百萬公里農村公路、小型水利扶貧、農村電網改造升級、網絡通信扶貧、以工代賑等9大工程,加快改善貧困村生産生活條件;通過實施交通骨幹通道工程、重點水利工程、重點能源工程3大工程,加強貧困地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實施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行動計劃、民族地區奔小康行動、沿邊地區開發開放行動3大措施,著力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這些重大工程重大舉措的實施,將加快解決貧困村通路、通水、通電、通網絡等問題,大幅提升貧困地區區域發展能力,為到2020年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提供有力支撐。
亮點之五:措施更加有力,“5+5”政策體系保駕護航
針對脫貧攻堅這一重大政治任務,要採取超常規舉措,創新體制機制,加大扶持力度,更加廣泛、更加有效地動員和凝聚各方面力量,才能確保到2020年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與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在體制機制方面,《規劃》進一步明確了精準扶貧脫貧、扶貧資源動員、貧困人口參與、資金項目管理、考核問責激勵等5大機制,“五管齊下”確保貧困人口精準識別、精準扶持、精準脫貧、精準退出,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扶貧開發格局,同時,加強考核問責和第三方評估,加大扶貧資金項目監督管理力度。在政策扶持方面,《規劃》構建了財政、投資、金融、土地、幹部人才“五位一體”支持政策,要求財政、投資、金融各類資金要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傾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資金保障。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優先保障扶貧開發用地需要。同時,進一步加大幹部人才支持力度,強調貧困地區幹部既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更要充實各級扶貧開發工作力量,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有力的隊伍支撐。
亮點之六:扶貧先扶志,引導貧困群眾自力更生光榮脫貧
無庸諱言,一些地區貧困群眾“等要靠”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發展生産不積極、爭當貧困戶很積極的現象也由來已久。部分地方同志反映,現在黨的扶貧政策很好,但部分貧困群眾卻不思進取,被國家的好政策養得渾身不舒服,“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這些現象引申出來的問題,確實需要我們認真反思。因此,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窮志不能短,扶貧必先扶志”講話精神,《規劃》將堅持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活力作為一項重要原則,要求充分調動貧困地區廣大幹部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揚自強自立精神,依靠自身努力改變貧困落後面貌,實現光榮脫貧。同時,《規劃》還提出,要創新貧困人口參與機制,加強貧困群眾責任意識、法治意識和市場意識培育,鼓勵貧困人口參與市場競爭,推動扶貧開發模式由偏重“輸血”向注重“造血”轉變。建立健全貧困人口利益與需求表達機制,不斷提高貧困人口組織化水準,建立健全貧困人口參與脫貧攻堅的組織保障機制。通過上述措施,提高貧困人口的參與感和獲得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實現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思想觀念轉變,確保脫貧的穩定性、有效性和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