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來,關於中國經濟,習近平這樣説!

2016-12-12 17:52:15|來源:光明網|編輯:楊玉國

  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在即。回首近三年,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經濟的發展現狀、預期走勢發表了系列講話,著眼全局性重大問題進行頂層設計。現歸納總結總書記九大金句,直面中國經濟,點穴開方。 

  增長速度進入換擋期,是由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結構調整面臨陣痛期,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動選擇。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來積累的深層次矛盾的必經階段。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工作時第一次提及新常態。何謂新常態?《經濟日報》評論員文章是這樣表述的: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以新常態來判斷當前中國經濟的特徵,並將之上升到戰略高度,表明中央對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階段變化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刻,正在對宏觀政策的選擇、行業企業的轉型升級産生方向性、決定性的重大影響。

  新常態下的創新,更多靠分散試錯,靠千軍萬馬的大眾創新,通過競爭脫穎而出。分散化創新是未來創新的主流,同時一些共性的和基礎平臺的創新,離不開協同創新和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一些關鍵創新離不開集體攻關。需要將個人激勵和集體協作有機結合,去激活我國各種創新要素的潛力和活力,推動我國經濟向更高更成熟階段平穩邁進。

  新常態下我國增長動力結構,將既不同於原來快速釋放後發優勢階段的模式,也不同於歐美經濟體主要靠創新驅動和消費主導的模式,而是介於二者之間過渡狀態,呈現規模經濟和結構變動釋放增長效應逐漸減弱,同時品質效益提升和全要素生産率貢獻逐步增強的混合特徵。

  新常態是中國經濟邁向更高水準的必經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經濟增速正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轉向品質效益型,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要素驅動的增長轉向創新驅動的增長。

  “十三五”時期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在需求結構上,要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在産業結構上,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産業帶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産業;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與建設生態文明緊密結合起來,促進經濟轉型發展、升級發展。

  新常態下,創新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但創新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原有的靠引進技術,資源要素由農業部門向非農部門轉移,靠抓大項目、按照雁行模式發展産業等方式的效果也日漸削弱;在看不清技術突破方向的前提下,政府集中資源強力推進的優勢也明顯減弱。要充分發揮新技術、新思想、新業態和新模式的帶動作用,通過創新促進發展方式轉變。

  要認識到改革有陣痛、但不改革就會長痛的道理,只要符合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只要有利於落實新發展理念,只要有利於增加人民群眾獲得感,就堅決地破、堅決地改。大石攔路,弱者視為前進的障礙,勇者視為前進的階梯,改革關頭勇者勝。

  著力於“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就是優化資源配置過程,是在做好增量結構調整的同時,把更多的資源和精力花在盤活存量調結構這篇大文章上,使更多的資源轉移到産業升級和新産業發展上,而不是繼續搞大規模的低水準重復投資和生産,使市場經濟結構停留在低水準的價格競爭陷阱之中。

  文章來源:光明網  文字整理:鄭然  董天民  圖片設計:王亮陽 、邸文炯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