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粉”“虹橋一姐”,憑什麼被罵?
袁成傑請“虹橋一姐”(左)吃東西
一位普通的女粉絲火了,只因為她出現在了明星袁成傑的微博中,與他共進早餐。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又一次見證了網絡的神奇和網友的功力之強大,網友扒出了她並不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粉絲,據網友不完全統計,她是一名蹲過50多位明星、要到很多明星簽名、合照的“博愛粉”,因此,她被網友戲稱為“虹橋一姐”。第一次看到這個新聞,腦子裏第一個觀點就是追星需理性啊,不能過於愛慕虛榮。
再一次看到相關消息,是在微博上,她寫道:“原來的號已關閉,請大家口下留情。”於是我瀏覽了那些不堪入目的髒話評論、各種人身攻擊,很是不解:作為與此事毫不相干的網友,你們憑什麼罵她?又有什麼資格罵她?
你我都可以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一位明星出現在你的城市,坐公交足以到達,而你恰好有空閒時間,儘管是一個你沒那麼喜歡但是很火的明星,你會選擇去看嗎?有時機的話,你會要簽名和合影嗎?反正我會,我想如果你不違心回答的話,你也會。可就是這樣天時地利人和的機會,生活在上海、因為種種原因沒能繼續求學而有大量時間的“虹橋一姐”恰好都有,然後去做了一件很多粉絲都會做的事情,而惹來罵聲一片,到底因為什麼?
所謂真愛粉發話了:“不許你接近我的偶像!”,然後加以各種人身攻擊。誰能否認這是一個粉絲和明星互相消費的時代?看過這樣一個奇葩招聘,某某明星見面會雇傭粉絲,尖叫100元,哭暈200元。而明星公司的包裝環節,必然也包括粉絲這一重要成分,部分明星微博上曬出的星粉互動,也是在有意無意地傳遞這樣一個潛臺詞:我對粉絲很好,都來當我的粉絲吧!而作為粉絲得到了明星的簽名合照也好,互動也罷,也是在滿足自己的心願或是虛榮心。所以,各自安好,互相滿足,談何遠離?為何謾罵?
現在我不想給這個姑娘任何標簽,她只是一位九八年出生,僅僅有十八歲的女生,不知這個描述你是否同意?如果同意的話,回想或設想你十八歲的時候在幹些什麼,又背負著什麼?肯定也想過偶遇明星,和他們有個親密接觸,但肯定沒因此而背負罵名。
這就是網絡暴力,來自那些匿名網友在網上發出的髒話連篇;來自那些看熱鬧不怕事大的吃瓜群眾發出的人身攻擊。當一位公眾人物離世時,説的更多的不是逝者安息,而是編造讓人哭笑不得的死亡原因;當一件事情並沒有水落石出時,謾罵聲比真相先到;當一件在生活中小到不能再小的錯誤發生在公眾面前,為什麼就要被無限放大?然後又是一片謾罵。
所以,理性起來挺好的,認真分析也沒什麼壞處。用不明真相地惡語相向,去換對一個人或是一個群體精神或者生命的傷害,這應該也不是你想看到的好結果。尖酸刻薄和幽默是兩回事,口無遮攔和隨性也是兩回事,與其為搏大家眼球而發表各種犀利言語,不如冷靜去分析還原一個客觀事實,畢竟網絡噴子見多了,你肯定不是最好的那一個,而在理性冷靜客觀分析的人中,每個人,都會被點讚!(王海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