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因素造就“史上最難搶票年”
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8日訊 距離2017年春節還有50多天,一年一度的“春運”即將拉開帷幕,這場規模龐大、週期性的人口大遷徙關乎著數以億計返鄉客的切身利益。12月7日,360公司在京召開“洞悉春運、助您回家——2017年春運大數據發佈會”,基於歷年的春運搶票大數據,360瀏覽器正式對外發佈《2017年春運預測報告》,報告指出,因受到客運需求增加、節前客流疊加、氣象條件複雜等因素影響,2017年春運搶票形勢依然不容樂觀,並有可能成為“史上最難搶票年”。
鐵路客流量15年增長超200% 2017年或創歷史新高
報告中,360瀏覽器統計了自1994年以來20多年間的春運數據,發現全國春運旅客發送量整體了呈現逐年攀升的趨勢,尤為突出的是,春運鐵路客流量在過去的10多年裏增長超過200%。
而根據12月1日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公安部等6部門發佈的《關於全力做好2017年春運工作的意見》預測,2017年春運需求仍將保持小幅增長,全國春運旅客發送量將達到29.78億人次,比上年增長2.2%。
其中鐵路交通發送旅客量將再創新高,預計達到3.56億人次,同比增長9.7%,遠高於道路交通1%和水路交通的2%,鐵路交通在春運中承載客流的佔比仍在持續提高。整體客流量的增長和鐵路運輸比例的持續提升,無疑將大大加劇2017年春運搶票難的問題。
近五年最早春運 學生、民工、白領返鄉流相互疊加
據國家發改委網站消息,2017年春運從1月13日開始至2月21日結束,共計40天。360瀏覽器指出,2017年春運較上年提前11天,成為近五年來最早的春運,這意味著全國高校學生放假時間和務工人員返鄉時間相對延後,且彼此間不會拉開太大的時間空擋,春運伊始即逢大中專院校放假和務工人員集中返鄉,後期學生流、務工流和白領流還會相互疊加,客流高峰將呈現來得早、時間長、峰值高的特點。
結合歷年春運搶票數據和2017年春運安排,360瀏覽器預測,2017年最難搶票時間將出現在臘月廿八,其次是臘月廿四和臘月廿七。鋻於臘月廿四為週末,和大中專院校寒假日期較為接近,學生、務工人員、部分白領群體等都可能選擇這個時間提前回家,臘月廿四將會出現第一個搶票高峰,也使得2017年春運將出現搶票雙高峰。按30天預售期來推算,最激烈的搶票日期將出現在12月27日和12月23日。
出發省份集中于北上廣浙 部分省份一票難求
結合歷年搶票大數據,360瀏覽器在報告中預測,2017年春運期間廣東、北京、上海、浙江這幾個省份出發的車票最難搶,其後是福建、江蘇等,同時最擁堵路線也幾乎被廣東、浙江、上海等東南沿海省份包攬。
而另一邊,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沿海省份人口的常住人口新增量也在持續增加,其中廣東2015年新增人口125萬,比上一年新增量多了45萬。浙江、福建等地近幾年流入人口也在增加,這些因素也將加劇沿海省份尤其是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的“一票難求”情況。
預售期縮短為30天 或增加搶票難度
10月30日,12306宣佈 12月30日之後車票預售期調整為30天,2017春節期間車票的預售期縮減一半,360瀏覽器表示,該調整將直接導致春運回家車票的爭奪更加白熱化。
360瀏覽器稱,基於用戶對於12306、火車票、360搶票王等關鍵詞在360搜索的檢索量, 2015年和2016年春運預售期為60天,檢索曲線相對平衡,而由於2014年春運時火車票預售期為30天,則呈現一個非常陡峭而集中的峰值,由此分析得出,預售期縮短將使搶票時間段更加集中,另外,此舉也將導致撿漏成功的幾率將有所降低,過去有近60天可以尋找機會撿漏,而改為30天之後,退票的數量會大幅度減少,側面增加了搶票難度。
“拉尼娜”、霧霾天氣影響 加大鐵路運輸壓力
據氣象部門初步預測,2017年春運期間我國出現“拉尼娜”天氣事件的可能性較大,北方可能出現冷冬,南方部分地區可能發生凍雨天氣,再加上全國霧霾天氣較多,氣象條件較往年更為複雜。
根據360搜索歷年數據,雨雪冰凍、霧霾等惡劣天氣,會導致“火車票”、“12306”、“360搶票王”等搜索關鍵詞激增,民航、公路則有所下滑,可見,鐵路成為極端惡劣天氣下民眾春節返鄉首選的交通方式。因此,“拉尼娜”天氣極可能增大今年春運期間的鐵路交通運力負荷,導致搶票難度也較往年更大。
360搶票總工程師王銀華在現場表示,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預測2017年春運將成為史上最難搶票年,而對此,360瀏覽器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盡最大努力提高廣大旅客搶票成功率、安全順利回家。
發佈會期間,360正式推出了“360手機瀏覽器搶票專版”,不僅保留了自動識別驗證碼、全自動刷票、搶票提醒等廣受用戶好評的功能,還加入了PC、手機“雙引擎”專享搶票通道,另外將搶票伺服器分佈在不同城市的設計,支持各地區用戶就近訪問12306伺服器,第一時間反饋票源信息,高速出票。
原標題:360春運大數據預測:五大因素造就“史上最難搶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