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改革 新的跨越】新常態:開創經濟發展新模式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期,中國既有巨大機遇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和挑戰,面對全新的形勢,如何加快改革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中國共産黨人需要破解的歷史命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宏大的戰略視野、巨大的政治擔當和高超的駕馭能力,開啟了徹底改變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本台從今天起推出系列報道《新的改革 新的跨越》,今天播出第一集《新常態:開創經濟發展新模式》。
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被國際機構接連調低,而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卻被不斷調高,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世界幾個主要國際機構一致的觀點。
結構改善、動力轉換。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形成普遍的積極評價。而在幾年前,國內外對中國經濟何去何從還心存憂慮。多年以來,投資、消費和出口,是拉動中國經濟的三架馬車,儘管讓中國以10%以上的增速奔跑了近30年,但是從2010年開始,中國經濟遭遇連續十幾個季度的增速放緩。長期需求刺激為主的發展方式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增長動力衰減,經濟結構扭曲,人口等要素成本優勢消失,資源環境矛盾凸顯。
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問題就是新理論的催化劑。早在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就多次提到:“經濟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
從2013年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首次確立了對經濟形勢的季度分析制度。從中國經濟處於“三期疊加階段”,到中國經濟發展不再也不能追求“超高速”增長。面對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習近平總書記冷靜觀察、縝密思考、深入研究,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時,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態這個全新判斷。
新常態意味著什麼?將給中國和世界帶來哪些影響?在這一重要論斷提出6個月後,習近平總書記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首次系統闡述了新常態的特點。
時隔一月之後,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又系統闡述了新常態帶來的趨勢性變化和應對方略。隨後的兩年多時間裏,新常態這個詞,成為總書記在公開講話和文章中的“高頻詞”。“新常態”理論在時間與空間、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等多個角度、多個層面,內涵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深入人心。
發展理念的創新,推動實現了發展的新跨越,新常態理論正在讓新發展理念落地生根,變成普遍實踐,不斷開拓著發展新境界。
速度換擋,增長方式往哪轉?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穩字當頭,不踩大油門、不搞強刺激。擺脫了速度焦慮,“從規模速度型轉向品質效率型”成為社會共識。
新理論指導新實踐。結構調整,經濟失衡如何扭?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這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
新理論催生新實踐,動力轉換。新動能從何而來?創新,成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創新強國戰略有了明確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2016年,連續三個季度的6.7%,這是中國經濟在2015年第三季度經濟增速跌破7%後,首次達到相對穩定的水準。
平穩增速的背後,中國經濟正在發生深刻的蛻變。經濟結構中吸納就業較多,資源消耗較少的服務業佔GDP比重繼續提高到52.8%,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71%。而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技術産業保持10%以上的增長速度遠遠領先於傳統工業。前三季度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2%,高於年初設立的下降3.4%以上的目標,環境品質得到改善,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0.3%,同比提高2.6個百分點。2016年,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徵更加明顯。
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增長動力充沛,發展前景光明,不斷涌現新亮點,夯實著中國經濟平穩前行的信心。在未來的征程中,只有牢牢把握住新常態這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我們才能以全新狀態,去完成更持久的攀登,去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