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中國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

2016-12-14 09:25:20|來源:央視網|編輯:谷士欣

  習近平總書記説: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在實現兩個“百年”的征程中,越是接近目標的時刻,越需要更長遠的關切,越需要更決絕的選擇。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來自勞動力、資金、土地等要素的驅動力已盡顯頹態,只有將創新融入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實踐中,才能讓中國經濟獲得永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臨近年底,中國原創性基礎研究捷報頻傳,首次摘得超級計算機應用領域最高獎;自主研發的混合磁體裝置實現了40萬高斯穩態磁場;“人造太陽”中國産核心部件率先通過國際權威認證等等,中國在多個基礎前沿領域開始引領世界科學方向,在多個戰略性領域實現率先突破。

創新:中國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

  從量子衛星到大推力火箭,從超級計算機到超大口徑射電望遠鏡,2016年,中國的原始創新正在開啟全面提速模式。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 薛瀾:在國際競爭的領域裏面來講,能不能夠去跟上去,能不能跨越發展的瓶頸,那最後其實拼的還是創新,我們現在處在這樣一個關鍵歷史時期。

  中國這個具有“世界工廠”之稱的製造業第一大國,長于消化吸收,缺少自主原創,一直被認為僅僅是一塊巨大的“創新海綿”。龐大的製造業身軀,缺乏強有力的自主創新神經系統。

  如何從跟隨、模倣到主動領跑?如何擺脫重大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如何才能為中國經濟提供永續動能?

  習近平(2016年9月3日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是中國發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由之路。

創新:中國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

  四年來,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將創新的基因注入到中國經濟的轉型中。2013年9月,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的“課堂”第一次走出中南海搬到了中關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面向未來的一項重大戰略實施好”;2014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明確“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2015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重大論斷。同年10月,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創新作為五大理念之首,被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貫穿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

  “十三五”規劃中,創新首次獨立成篇。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的目標赫然在列。《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進一步給出了創新強國三步走的時間表,明確了雙輪驅動的路線圖。

創新:中國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

  習近平(2014年11月9日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如果説創新是中國發展的新引擎,那麼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點火器,要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把創新引擎全速發動起來。

  創新這一撬動中國動能轉化的核心理念,正在成為一股巨大的變革之力。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加強基礎研究,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加快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創新基地建設,推動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大幅提高基礎研究投入,實施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等重大專項,聚集優勢資源向創新薄弱環節發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市場活力蓬勃而出。

  這個正在指揮三顆衛星的遙感衛星指揮中心,屬於我國首個民營衛星運營企業。市場空間的開放,使得企業在短短一年時間,憑藉技術優勢讓中國高解析度遙感數據産品大規模地進入國際市場。

  人才是創新最寶貴的資源,如何最大程度釋放人的潛能?四年來,多項激發創新人才的法規條例完成了“大修”,科研人員的獎勵提升到科技成果轉化總額50%以上。巨大的能量被釋放出來,世界知識産權組織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發明專利授權量,第一次超過了美國,佔到了全球總量的22.1%。

創新:中國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

  未來物質結構、宇宙演化、生命起源,一個個重大科學問題的原創性突破,開啟基礎科學新前沿;神舟飛天、高鐵奔馳、北斗導航,一個個響亮的中國品牌,成為國際市場上閃光的“中國名片”;機器人、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一個個全新的技術,成為未來經濟高品質增長的“催化劑”;華為、京東方、大疆,一個個領先全球的高技術企業,成為創新引領發展的“主力軍”。

  機制、體制的束縛正在被一點點破除,創新正在內化為中國經濟的一種新氣質。從加快重大前沿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到激發各類企業積極性;從創新生態營造,到激發人才潛能;從科技創新,到全面創新。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勇氣,掀起一場撬動未來的創新革命,為發展更換全新的動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堅實支撐!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