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自殺:被疏忽的潘多拉魔盒
社交媒體上出現“相約自殺”的社群,其總數和規模如果予以公佈,一定會讓並不關心此類話題的大多數人感到震驚。記者在網上搜索關鍵詞“自殺QQ群”,能找到相關結果約216萬個。而記者臥底“自殺群”的媒體報道,也在最近被廣泛傳播。在社交媒體上相約自殺,這一現象正在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新問題。
對於目前存在的相約自殺的QQ群,有專家表示應該予以關閉。專家的理由很現實,即類似QQ群這樣的虛擬社群,會強化人的自殺傾向,促進有自殺傾向的人將想法付諸行動。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相約自殺QQ群的功能,在於一種“社會動員”。通過分享自殺的原因、顧慮、方法等信息,促使整個社群形成一種迷戀死亡、邁向死亡的氛圍。
從整個社會來説,這當然是一種“負能量”。負能量的不斷累積、擴散,是不利於社會進程向前推進的。不過,要阻礙具有自殺傾向的人放棄自殺念頭,最重要的一點在於了解乃至進入相約自殺社群的世界。只有進入他們的世界,進入他們的邏輯,才能理清脈絡,才能作出決策。
自殺是一個匯聚了龐大學科力量介入的現象,從心理學到人類學,再到醫學、生物學,每一個學科都對自殺給出詳細的闡釋。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具有強烈自殺傾向的人,一般都在生活中喪失了生命意義的感知力,認為自己得不到社會、他人的理解,也無法對社會和他人産生正面價值。於是,自殺變成了一種最便捷的解脫方式。
人的一生多有起伏,身體心理的打擊,人際關係的劇變,這些都可能讓我們或逐漸或突然陷入“人生無意義”的心理狀態。只不過,有些人很快可以通過自我調整和求助外界,走出生命的低潮期。有些人則長期鬱鬱寡歡,心理狀態呈現出“L”型。這些徘徊在生命低潮期的人,通過社交媒體形成了社群。他們的經歷被分享,他們的自殺經驗被共享。相約自殺,某種程度上是他們重新獲得“社會認同”的一個過程,只不過認同的最終結果是生命的消亡。
幾乎沒有自殺者是百分之百決定要自殺的,絕大部分自殺者都處於極度的猶豫和矛盾中。即便是那些付諸行動的堅定的自殺者,也常常在活著與死的過渡時期後悔。目前,教育界對於青少年自殺行為的研究還算不上熱門,但青少年的自殺問題已經並且將越來越成為社會的重要問題。如此年輕而龐大的群體懷疑生命意義,表明我們的家庭和學校教育已經出現了重大疏漏。
普通的中國家庭和學校,幾乎都沒有專門針對“生命和死亡”的教育。將生命與死亡單獨辟出,告訴孩子們應該如何理解生命的起源、存在與消亡。讓孩子們在不帶成人設計的思維中探討生命與死亡,這將有助於新生代更加立體地看待死亡。二戰之前的很多歐洲貴族家庭,會要求十幾歲的少年寫下自己的墓誌銘。這在中國人看來也許“不吉利”,實際上卻是一種珍惜生命的教育。在此後的一生中,這些年輕人將牢記墓誌銘中對自己一生的期待。在生命的高光時刻,他們會保持謙遜;在瀕臨死亡的低谷時期,他們會奮力搏擊。
當然,筆者並不是要推廣年輕人撰寫墓誌銘的做法,而僅僅是要指出,目前我們主流的教育觀念,對於生命和死亡教育的重視度嚴重不足,無法應對年輕一代出現的新問題。只是關閉相約自殺的QQ群,可能沒有什麼意義。因為潘多拉的魔盒已經被打開,如何在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中,引入相應的教育方式和內容,才是根本之舉。(王秀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