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啟中國經濟發展新實踐

2016-12-16 10:49:12|來源:人民網|編輯:谷士欣

  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趨時適治而已。

  2016,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元年,也是攻堅之年。一年以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緊抓住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前三季度經濟增速為6.7%,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産總值增長貢獻率達到71%,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上升至52.8%,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同比下降5.2%,新增城鎮就業1067萬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

  經濟發展已經展現許多新亮點,凸顯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積極作用,推動著中國經濟持續向好。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的主線,往遠處看,也是我們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線”,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

  2016年5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時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係全局、關係長遠,一定要切實抓好。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雖然有需求總量問題,但結構性問題更為突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刻理解時代背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有週期性、總量性問題,但結構性問題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要準確把握基本要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給品質滿足需要,使供給能力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主攻方向是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當前重點是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本質屬性是深化改革,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深化價格、財稅、金融、社保等領域基礎性改革。

  由此可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絕非西方供給派翻版 中國特色彰顯中國力量

  權威人士在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表示,從全球看,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結構性改革才是走出眼前困境的根本之策,但這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西方國家多黨執政的痼疾,沒幾個政治家敢於真正付諸行動,結果是“心想”而“事不成”。我們有制度優勢,一定要形成共識、狠下決心,馬不停蹄向前走,千方百計抓落實,紮實作為見成效。

  從世界經濟的坐標係中看,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社會生産力又注重完善生産關係,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著眼當前又立足長遠,絕不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相反,中國以其較早的認識、較大的迴旋餘地、較強的體制優勢等正成為全球結構性改革的引領者。

  可以説,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非簡單複製供給學派的“供給管理”,而是希望通過改革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從而避免潛在增速的大幅下行,其實質是“全面深化改革”在要素領域的延續和聚焦。

  改革非一日之功 破字當頭迎難而上

  “啃硬骨頭多、打攻堅戰多、動奶酪多,是新一輪改革的特點”,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視察調研時強調,“重點要破字當頭、迎難而上,根本要激發動力、讓人民群眾不斷有獲得感。”

  在中央深改組第二十四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全面深化改革決心的重要檢驗。改革有陣痛、但不改革就是長痛。只要看準了的改革,就要一抓到底,務求必勝。

  “五大任務”,個個指向多年經濟發展“沉疴”,項項關涉利益調整,牽一髮而動全身。改革絕非一日之功,正因其推進難度大,更需要久久為功的韌勁和定力。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化解過剩産能、處置“僵屍企業”,必然會帶來一些衝擊,而且這些衝擊很可能會從經濟領域延伸到社會領域。我國處在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地區、行業、企業發展出現明顯分化,可謂幾家歡樂幾家愁。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不可能皆大歡喜,産業會此消彼長,企業會優勝劣汰,就業會轉崗換崗。適當的後退是為了更好地前進。

  正如“權威人士”強調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一個窗口期,但窗口期不是無休止的,問題不會等我們,機遇更不會等我們。今天不以“壯士斷腕”的改革促發展,明天就可能面臨更大的痛苦。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加減乘除並用。瞄準過剩産能做減法,“減”出新空間。瞄準短板做加法,“加”出新希望。瞄準創新做乘法,“乘”出新動能。瞄準放活做除法,“除”出新活力。這既需要決心,也需要咬定青山的努力、實實在在的政策。

  靜水深流久久為功 改革攻堅初見實效

  一年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正式提出,到思路逐漸清晰、方案相繼出臺,到各部門各地區強化認識、加快推進,初見成效。

  目標明確去産能。去産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首當其衝的就是産能嚴重過剩的煤炭與鋼鐵行業。截至目前,鋼鐵4500萬噸全年去産能目標任務,煤炭去産能2.5億噸的全年目標任務已基本完成。

  精準施策去庫存。房地産行業快速發展,積累的問題日漸突出,供應結構與需求不匹配造成庫存大量積壓,城市分化嚴重成為突出問題。今年以來,國家從供應端發力,連續出臺了多項政策,到11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69095萬平方米,比10月末減少427萬平方米,已經連續9個月減少。

  守牢底線去杠桿。去杠桿關鍵在企業,難點也在企業。歷經一年穩妥有序的改革,10月末,工業企業資産負債率56.1%,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截至目前,已有10家企業與金融機構簽署市場化債轉股協議,總金額達1600億元。

  狠下決心降成本。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在不少領域仍面臨著較高成本壓力,多數企業反映“制度性交易成本高”、“融資成本高”、“稅費負擔重”等問題顯著存在。著眼於此,中央把降成本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任務之一,並提出要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統計局數據顯示,1-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85元,比上年同期減少0.17元;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71%,比上年同期提高0.25個百分點。

  精準發力補短板。今年以來,我國多省出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短板”具體行動計劃,投資規模超過萬億。到10月底,46萬易地扶貧搬遷貧困人口遷入新居,今年計劃新開工的20項重大水利工程全面開工,軟硬基礎設施建設提速。

  “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破題。全面深化改革,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深改組第二十七次會議上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施工高峰期,是落實改革任務的攻堅期,抓謀劃、抓統籌、抓落實的任務依然艱巨繁重。

  開局良好,後程可期。一年來的實踐表明,供給側的改革舉措,讓中國經濟筋骨越來越強健。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明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將滿載期許揚帆遠航。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