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國際視野下的跨界對話論壇”在北京舉行
“能源:國際視野下的跨界對話論壇”在北京舉行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王全文):12月17日,“能源:國際視野下的跨界對話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邀請了多位中國能源領域重量級嘉賓,圍繞中國能源革命、國際能源形勢、傳統新能源、中國能源政策以及世界能源新格局等重大議題,展開廣泛而深入的討論。此次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能源戰略研究中心主辦、《新能源經貿觀察》雜誌社承辦。
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巡視員范必對國家能源委員會最新的能源政策進行了解讀,其中釋放了深入推進能源市場化改革的重要信號,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把油氣礦權制度改革,寫入了這次能源委的決定當中。還包括要理順電力輸配環節,深化能源國有企業改革,積極支持民營經濟進入能源領域。完善鼓勵分佈式能源發展的機制,理順能源價格體系,還原能源商品屬性,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構建公平競爭的能源市場體系。對於能源安全,既要立足國內又要開展國際合作,形成多元穩定的供給格局。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原董事長傅成玉認為,中國不缺能源,中國最大能源來自於能效的提高、能源的節約。他分析説,能源浪費表現在能源生産方式落後、能源生産效率低;能源轉化效率低,包括從煤到電,再到熱,能源轉化效率低;能源使用效率更低。傅成玉指出,新能源革命來自於能源消費革命和供給生産方式革命,要從技術上解決消費端的分佈式能源、利用清潔煤技術,中國的節能潛力非常大,能效提高的潛力非常大。
對於新能源技術革新,傅成玉認為要國企和民企共同發力,傳統能源上是國企為主,新能源上是民企為主,這兩端要共同發力,傳統能源也要清潔化。他提醒説,“現在的問題不是沒制度、沒法律,是執法不嚴,甚至是地方政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結果高污染、高排放的還在生産,這對大家都是傷害。”
對於國際能源形勢是樂觀還是悲觀,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錢興坤的判斷是國際油氣行業進入新常態,表現在石油供需調節關係節奏加快,油價主要圍繞成本價值這個中樞在上下波動,這個波動幅度可能會小幅但是快頻調整。值得注意的是,能源技術的快速發展必將對整個能源版圖産生很重要的影響。
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國際能源研究所所長白俊認為,減少傳統能源消費,向更清潔更低碳能源轉型是大趨勢,但是這個過程恐怕比較漫長,甚至中間可能有反復。現在很多新型能源沒有傳統能源的優勢,成本沒有它低,而且沒有其穩定性,如何讓新能源更有競爭力?他的思考是,大規模儲能技術如果能夠解決,對於傳統大規模的可再生能源開發就是一個很大的促進。
2016年11月4日全球氣候變化《巴黎協定》正式生效。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教授、APEC能源理事會理事吳宗鑫評價説,這是一個國際上非常難得的得到廣泛認可、廣泛共識、廣泛推動的協議。其標誌著兩百多年以來化石能源時代的結束,是從傳統能源向可再生能源或者是低碳、無碳能源發展的重要標誌。
他同時稱,中國要向新能源方向發展面臨著非常巨大的挑戰,我們還處在一個能源增長時期。與發達國家大量發展天然氣相比,中國的天然氣比重還較低。更重要的是,對於未來可再生能源替代帶來的挑戰,都需要我們從技術、機制以及基礎設施建設上做出重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