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2016年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精采收官

2016-12-19 17:02:03|來源:新華網|編輯:谷士欣

  新華社北京12月19日電 題:汗水滴落泥土 夢想放飛田野——2016年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精采收官

  新華社記者 董峻

  即將逝去的2016年,“三農”事業亮點頻現,新老難題正在探索破解之道。

  這一年,我國主動調減糧食種植面積,讓土地休養生息;

  這一年,農村改革繼續深化,農業新動能得以釋放;

  這一年,脫貧攻堅戰號角吹響,向絕對貧困發起總攻;

  這一年,綠水青山正在各地變成一座座金山銀山。

  這一年,人們還確保了200多條發生超警洪水的江河波瀾不驚,農産品市場供應和價格總體穩定,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準快速提高,農民荷包裏的錢日益增加。

  農業農村發展是安民之基。豐碩的“三農”成果,為贏得全局工作的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

  發展新理念引領農業綠色之路

  在糧食生産的這根弦緊繃多年後,2016年全國糧食産量終於止步“十二連增”——全年糧食總産量61623.9萬噸,比上年減少了520.1萬噸。雖然只減少了區區0.8%,但卻成為標誌性的一個“拐點”。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糧食發展新戰略,在今年終於重重地落到了實處。

  糧食産量下降,主要是高産作物玉米的種植面積減少,預計全年減少了3000多萬畝。在國家統計局農村司高級統計師黃秉信看來,這是各地主動優化農業生産結構和區域佈局、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面積的結果。

  今年農業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是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而玉米主要作為飼料和工業用糧,在“保耕地、保産能”的策略下,成為今年農業結構優化調整的一大目標。

  不種玉米種什麼?在東北西部、河北北部、內蒙古東中部等農牧交錯帶,人們開始種植優質牧草、發展草食畜牧業。在大幅提升産出能力的同時,又避免了過度放牧對草原生態的破壞。

  協調發展、綠色發展,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航標。不以“産量至上”為中心,更強調土地持續産出能力的理念,正是農業發展新路徑的指引。我們還可以在許多地方發現這個新變化:

  ——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嚴重污染區和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開展休耕試點,使耕地得到休養生息。

  ——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冷涼地區,更適宜當地自然資源條件的馬鈴薯、小米等産業規模正迅速擴大。

  ——開展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並選擇了200個縣進行化肥減量增效試點。

  ——調減南方水網地區的存欄生豬1600萬頭,全國水産健康養殖面積比重超過35%。

  ——啟動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建設,探索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

  ……

  不久前,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7部門共同發佈了《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提出要合理降低開發強度,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本月16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對明年農業工作提出目標——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從增加綠色優質農産品供給、改革重要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深化農村産權制度改革等方面,全面確定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施力重點。這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一二三産業融合催生“大農業”

  據最新統計,前三季度全國固定資産投資增長8.2%,而農業的投資增幅則高達21.8%,其中主要是民間投資,而且主要投向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領域。

  去年以來,國家累計安排專項建設基金210多億元,帶動社會資本3000多億元投向農村産業融合發展園區和重點項目建設。四川、湖南等省積極推動設立農村産業融合發展投資基金,進一步撬動了社會資本投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難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如今,農業不僅成為投資的熱土,更是成為農村創新創業的熱點和亮點,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方面的作用和效果日益顯現。

  據農業部統計,近年來全國農民工返鄉創業人數累計已有450萬人,中高等院校畢業生、退役士兵等返鄉創業者則有120多萬人。過去居住在城鎮的科技人員、中高等院校畢業生等,也有130多萬人到農村創業創新。

  這些“新農人”創業創新的重點領域八成以上是農村産業融合項目,過半數人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和行銷推廣。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説,返鄉下鄉人員創業不僅可以把現代的技術、生活方式以及經營理念導入農村,提高農業生産效益和農産品競爭力,而且可以在農村催生新業態、新模式,為農村經濟發展灌注新動能。

  “産業融合的要義,最根本的是讓農民能夠分享二三産業增值的收益,我們支持的是真正能夠讓農民增收的這些新型經濟主體。”農業部農産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表示。

  據農業部預計,全年規模以上農産品加工業增加值增速將在5.5%以上,鄉村旅遊人次將達到24億左右,農産品電子商務交易額將超過2000億元。

  深化農村改革補齊全面小康短板

  河南商水縣許寨村52歲的村民劉國富,平時在建築隊幹活,但也有些精力種自家的田。顧不過來的時候怎麼辦?他找了當地一家叫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服務組織為他提供“託管式”服務。今年劉國富用了這家合作社的小麥耕種、打藥、收割等服務,收穫後糧食直接送到家門口。

  農業生産經營方式的變革,還體現在耕地制度的創新上。據最新統計,全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量超過270萬個;土地流轉、土地託管、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面積佔比超過30%。

  目前,全國三分之一的耕地已由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流轉後經營。在堅持“集體所有、家庭經營”的基礎上,中國的農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正在實現“三權分置”,既讓流出土地經營權的承包農戶增加財産收入,也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了規模效益,一舉多得。

  集體資産股份權能改革是另一項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的新探索。2015年5月,全國29個縣市區開展了這項改革試點。安徽天長縣余莊村村民華宏林就是從中獲益的一位農民。今年他領到了全省第一張股權證書。讓人高興的是,華宏林知道了自家在村集體資産中還有5386股的股份。

  目前,深化農村改革的舉措正在多點突破: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在33個縣(市、區)深入開展;農村金融制度創新積極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産權抵押貸款試點辦法出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抵押貸款試點啟動。

  汗水滴落泥土,碩果昭示未來。寒冬裏,廣袤農村創業創新熱潮涌動,改革攻堅力度加大,美麗鄉村將越來越宜人。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