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票新規,鐵總向市場化邁進一步
中國鐵路總公司宣佈,自2017年1月1日起,鐵路部門將進一步完善實名制車票挂失補辦辦法,旅客若在列車上、出站檢票前丟失實名制火車票,可找列車長或到車站出站口辦理挂失補辦手續。根據以前的規定,上述情況下遺失車票,旅客只能“認倒楣”。
鐵路實名制購票實施以來,車票遺失後該怎麼辦一直爭議不斷。關於遺失車票補辦引發的訴訟,也一次次將鐵路部門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是,火車票實名制的意義不僅在於打擊“黃牛”,也在於從技術上實現了對旅客信息管理的全面電子化、網絡化。一張身份證對應一張車票,對於鐵路部門來説,客票信息完全可以“一鍵查詢”。在這種情況下,還要求旅客丟失車票後必須補票,未免有些不講道理,本質上有二次收費的嫌疑。
問題是,根據鐵路部門的相關規定,車票是乘客唯一的乘車憑證。而按照《鐵路旅客運輸規程》第四十三條規定,旅客丟失車票應另行購票。只要這些行業規定仍然有效,鐵路部門的做法就有其道理。也因此,每每説到車票丟失補辦糾紛,哪怕輿論一邊倒,鐵路部門也總是底氣十足。
2012年5月10日,鐵路部門調整管理措施,首次明確,實名制車票丟失後可以挂失補辦,但這次調整僅限于開車前遺失車票挂失。有限的進步曾贏得公眾好評,但很快就有人質疑:既然開車前可以挂失補辦,上車後為什麼不可以?區別對待的理由在哪?這當然不是公眾“得寸進尺”,而是基於一種非常合理的推斷。很多時候,糾錯不徹底比不糾錯更加讓人難以容忍。
與其説這是情理與法理的衝突,不如説這是僵化的行政管理思維與市場化改革發生了碰撞。鐵道部變身鐵路總公司,體制的轉型並不會立刻帶來管理上的升級,這中間還需要一定的磨合期。這種磨合一方面表現在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滯後於行業發展和市場變化,比如購票已經電子化、網絡化,而相關的客票管理規定還停留在低質票據時代。另一方面,則突出地表現在鐵路部門沒有擺正自己的市場定位。
在很多年裏,鐵路作為一種平價的出行方式,有一種剛性需求,幾乎不需要參與市場競爭,再加上龐大的市場,養成了鐵路部門漠視市場規律和消費者訴求的習性。而事實上,鐵路部門是服務型企業,鐵路運輸提供的也是公共服務,理應傾聽消費者的聲音,通過優化管理來解決消費者的合理訴求。丟失火車票畢竟是極小概率事件,對鐵路部門的利益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在火車票實名制後,旅客丟失車票後的信息查詢也不存在任何技術難度,為何不能從善如流?恐怕還是出於一種“即便我不改,也不愁沒人坐火車”的行業傲慢。
“補票新規”的出臺,將實名制車票挂失補票覆蓋到旅客乘車的全過程,證明鐵總向市場化又邁進了一步。但願這也傳遞出另一種信號,即強大如鐵總,也開始慢慢習慣自己服務者的角色,學會尊重消費者的權益。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成本極低的微小改進,但對於提升鐵路部門的形象乃至市場份額卻意義深遠。(吳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