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老外看:深圳,從創業的國度到創客之城

2016-12-19 17:28:51|來源:國際在線|編輯:張雪梅

  Rafael Genis(藍龍)(以色列)

  “哇哦,太神奇了,好多樹木啊,到處都是綠的!”在前往深圳市區的路上,看著窗外一片鬱鬱蔥蔥的景象,我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興奮地對坐在我身邊的司機師傅李嘯説。“這就是深圳的美麗之處啊,和北京、上海、廣州都不一樣。雖然這裡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沒有悠久的歷史,但是這裡有創新,有未來”,李嘯回答我。這位熱情的年輕人和我年紀差不多,二十來歲,幾年前來到深圳,在我即將就職的公司當司機。

  那天是2013年9月15日,來到深圳第一天的所見所聞完全顛覆了我此前對於這座城市的想像。當時我從上海來,擔任一家白酒公司的品牌開發與行銷總監,任務是要賦予這家傳統企業更多現代色彩。現在回想起來,還真沒有比深圳更適合做這項工作的地方了。

  要説來深圳之前,我還真沒有覺得這裡會有多好。我在上海待了三年,有些厭倦了,決定來深圳完全是出於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和接受挑戰的興趣,對於這座城市其實並沒有太多期待,只知道它離香港很近,是座海濱城市,有很多工廠和企業,僅此而已。但當我真正來到這裡之後,它卻讓我感到驚喜。如今,我在這座城市已經生活了三年多,我想説,深圳真是給了我一個大大的驚喜。

  作為一個在中國居住和生活了六年多的外國人,我有幸見證和感受了中國在近兩年經歷的轉型和發展:從以製造業和廉價出口為依託的經濟模式轉向以消費和創新為驅動力的經濟政策;從對大型國有企業的關注轉向對小型初創企業的關注;從50後、60後企業高管轉向80後、90後創業者。可以説,中國正在從過去走向未來。

  2014年麥肯錫研究報道顯示,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國內消費所佔份額分別為69%、59%和61%,而中國的家庭消費卻仍處於起步階段,佔比不過34%。拋開不利的一面,這個數據也告訴我們,中國擁有不容錯過的發展機遇和發展潛力。此外,中國每年有一千萬人口從農村向城市轉移,根據麥肯錫的預計,中國的城市人口占比將從2012年的50%增長至2020年的60%,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中産階級和年輕一代,代表著中國的未來。

  我常常愛跟我的以色列朋友介紹説,深圳是一座“未來之城”,這裡有許多做好準備迎接未知挑戰的年輕人。但除了挑戰以外,我對於深圳的喜愛、欣賞和信賴源於這座城市與我的祖國——“創業的國度”以色列非常相似。

  1948以色列建國之前,以色列絕大部分土地還是沙漠,與此相似,大約36年前的深圳,也就是曾經的“寶安”,還是廣東南部的一個小漁村。直到1979年,當時的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決定將這座小村莊打造成一座大城市。今天,作為經濟特區的深圳蓬勃發展、欣欣向榮,證明了鄧小平的遠見卓識。

  司機李嘯是個從外地來深圳工作的年輕人,從他的經歷裏可以發現許多屬於這座城市的獨特元素。就像以色列一樣,這些元素交互在一起,賦予這座城市以獨特和強大。

  作為中國最年輕的城市,深圳在過去三十年的GDP總量平均增速一直高於全國水準,人均GDP和消費指數也位居全國前列,同時,這座城市不斷吸引著經驗豐富的投資者和青年企業家。

  有才華的年輕人從其它省份源源不斷地涌入深圳,有湖北的、湖南的,也有安徽的、四川的、廣東的。商機並不是吸引他們的唯一原因,適宜的氣候,優越的地理位置,優美的環境,有山有海,並且是一座集創新、年輕、開放于一身的“移民城市”,這一切讓深圳成為80後和90後中國年輕一代的首選城市。他們想要開拓自己的事業,同時又不希望影響生活品質,所以試圖找到兼顧工作與生活兩個方面的平衡點。在這一方面,深圳確實比中國其它城市更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所以你也就不會覺得奇怪了,那就是你的所到之處,不管是辦公室同事、咖啡館服務員或是在酒吧遇到的姑娘,碰到一個土生土長的本地人的幾率是極低的。和以色列一樣,深圳是個移民匯集的地方,但是別忘了,正是這些移民成為了創新的引擎,因為創新就像是連接兩個不同的點,然後創造出一個全新的點。深圳的未來就如同今天的以色列,幾乎所有孩子的父母都來自於兩個完全不同的地方(因為中國每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和習俗),所以會帶來不同的觀念和想法。

  中國流行一句話,叫做“從政在北京,經商在上海,創業在深圳”。事實的確如此,和以色列一樣,深圳成為中國的“矽谷”並非偶然。中國有兩大證券交易所,一個在上海,一個在深圳,前者主要面向國企、銀行和保險公司,後者則主要面向高科技領域的私企,比如互聯網開發、虛擬現實技術、軟體開發、清潔技術、網絡科技等等。

  你只需要在靠近深圳大學的深圳高新區軟體園的某棟新大樓裏吃一頓午餐,甚至無需拜訪朋友,就足以了解這座城市不同於中國其它城市的獨特之處,與以色列的相似之處,還有未來發展的潛力所在。

  要了解深圳這座城市的獨特性,可以把它和上海做個比較,就像我們經常會拿舊金山和紐約相比一樣。作為一個在兩個城市都生活過的人,我覺得只需要走上街頭,觀察人們的穿著打扮就能發現差別。上海和紐約相似,所有人都是西裝革履,深圳更像舊金山,人們愛穿牛仔褲和T恤,或者是polo衫。為什麼呢?因為紐約和上海一樣,銷售的是身份地位,而在深圳銷售的則是産品。當你出售服務而非産品時,人們會為包裝買單,而不是內容。

  深圳和以色列的相似之處在哪兒呢?我從小在特拉維夫長大,那裏和深圳一樣,抬頭是藍天,身邊是大海,周圍的年輕人在12月都穿著T恤和牛仔褲,所以深圳不管是氣候、地理位置還是城市氛圍都和我的家鄉十分類似,生活在這裡總會讓我覺得像是生活在以色列。

  未來發展方面呢?回顧今年10月12日在深圳舉行的“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除了阿裡巴巴、蘋果、騰訊等大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外,連李克強總理都親自來到深圳出席活動併發表講話,足見政府對於深圳這座“創客之城”的重視程度非同一般。

  那麼從中我們可以發現什麼呢?深圳經歷了36年的發展變化,從當初的30萬人口到如今的1500萬人口,當時一無所知的漁民變成了如今掌握新技術的年輕人。1979年前的中國是比較封閉的,改革開放後中國正式向西方敞開大門,經歷了35年的高速發展。2016年的今天,變化仍然在發生,中國正在從過去的廉價出口向未來的有價值創新過渡。也許唯一的區別在於,當年的鄧小平變成了今天另一位同樣高瞻遠矚的領導人,決心要把中國從“全球製造大國”變成“全球創新大國”。這個願景真的能實現嗎?雖然目前還需等待觀望,但從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民眾的高漲熱情來看,我相信,中國人民的“中國夢”終將會成為現實。

  (作者:Rafael Genis,以色列Genis & Genius (G&G) 公司創辦人兼CEO  翻譯:范曉)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