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艘國産極地科考破冰船開建 破冰效果怎樣?
新華社上海12月21日電 題:首艘國産極地科考破冰船開建,破冰效果怎樣?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張建松
12月20日,首艘國産極地科考破冰船在上海開工建造。根據計劃,新船2019年完成建造、投入使用。新船的建造,破冰效果幾何?
雙向破冰,更好地破極地堅冰
新船建造工程由國家海洋局所屬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組織開展,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承擔建造。所建新船長122.5米、寬22.3米,航速12-15節,續航力2萬海裏,自持力60天,載員90人。
“這是我國第一艘自行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説,與目前正在南極科考、我國唯一的極地考察破冰船“雪龍”號相比,新船在破冰等性能上更勝一籌。
新船由中國船舶工業集團七O八研究所和芬蘭Aker北極公司聯合設計。按照設計,新船將可以2-3節航速衝破1.5米厚的冰層加0.2米厚的積雪,“雪龍”號則是以1.5節航速衝破1.0米厚的冰層加0.2米厚的積雪。
新船採用國際先進的雙向破冰船型設計,船首、船尾均可破冰,具備全回轉電力推進功能。一方面解決破冰航行低速舵效差問題,另一方面,尾向破冰時可實現極區原地360度範圍內自由轉動,並可突破10-15米海冰冰脊。
與“雪龍”號相比,新船在冰區操縱、定位和掉頭作業變得更容易,更利於海上科考作業和船舶航行安全。
目前,世界上擁有破冰船最多的國家是俄羅斯,能力最強的破冰船是俄羅斯的“50週年勝利”號核動力破冰船,航速18節時最大破冰厚度可達2.8米。
雙船組隊,助力破科考堅冰
極地科考破冰船是抵達極地海洋目標海域、開展冰區海洋調查作業和科學研究的重要保證。我國自1984年首次組隊開展南極考察至今,先後赴南北極地區擔負運輸、科考的船隻,分別是“向陽紅10”號、“J121”號、“海洋四號”、“極地”號和“雪龍”號。目前進行極地科考的,只有正在執行南極科考任務的“雪龍”號。“雪龍”號由烏克蘭赫爾松船廠1993年建造,我國購入後加以改造,成為極地考察船。
新船建成後,將與“雪龍”號組成極地科考破冰船隊,編隊赴南北極進行科考和後勤補給。屆時,將告別“雪龍”號單船極地“作戰”模式,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作用。
“新船建成投入使用後,將大大加強我國極地考察保障能力和極地海洋調查能力。”楊惠根説。
據介紹,新船將配備一系列先進的科考設備。同時,為保護極地環境,新船嚴格按照國際標準進行綠色環保設計。新船將裝備廢氣清洗設備,深度解決破冰船排煙污染問題。
首造科考破冰船,有效破極地船舶製造業堅冰
極地考察破冰船是在極地惡劣環境中考察作業的特種船舶,對船舶的設計和建造都有很高的技術要求。新船的建造,將有效提高我國在這類船舶方面的建造水準。
長期以來,船舶保障支撐能力,一直是我國極地考察中的一個短板。在極地惡劣的環境下,因船舶自身能力不足,我國南極考察就曾遇到不少困難,如2014年初,“雪龍”號在成功救援俄羅斯被困客船“紹卡利斯基院士”號後,便遭遇到密集浮冰而被困。
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張儉説,極地地區低溫、多冰,環境惡劣,針對破冰、環保、降噪等各種建造難點,公司專門組織了力量應對,確保新船順利建造、交付使用。
與一般的船舶相比,破冰船要求有高強度的船體,以承受冰壓力的衝擊載荷;要求有強勁的動力設備、推進機械等,確保強力破冰。此外,還要求能防寒抗凍,在極端低溫條件下確保航行安全。
隨著氣候變暖、海冰消融,北極部分水域夏季“無冰期”增多,北極航道開始露出冰面。從我國的港口往北航行,經白令海峽過東北航道到達歐洲,這條新遠洋航線開通後,我國遠洋貨輪可以更便捷地抵達歐洲。
張儉説,全球氣候變暖,海冰加速融化,北極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無限航區。總體而言,對具有一定破冰能力的各種船舶建造需求,將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