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在不確定中走過2016年
2016年,英國的關鍵詞只有一個:“脫歐”。上半年,困擾英國人的問題是“是否脫歐”;下半年,他們不斷在問“怎麼脫歐”。在對國家前途的不確定中,英國人過完了這個不同尋常的年度。
公投脫歐後風景獨好
與眾多預測不同的是,脫歐這場政治地震,並沒有在這一年給英國帶來明顯動蕩。執政黨支持率不斷飆升,政權顯得異常穩定;經濟不僅避免了衰退,反而保持較高增長。不過,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在一片祥和的表像下,仍有各種暗流在涌動。或許,這只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平靜。
6月23日無疑將成為一個載入英國史冊的重要日子。這一天,英國人通過全民公投,決定退出歐盟。這其中,固然有部分選民在不了解情況下貿然投票的偶然,但更多的是疑歐論在英國長盛不衰和民粹主義不斷抬頭的必然。
結果一齣,全球震驚,英鎊暴跌。一些不負責任、用情緒投票的選民紛紛驚呼:“我錯了!”公投結果在第一時間對英鎊的衝擊,讓他們不得不擔心,公投前各種“世界末日版”的預測將紛紛上演:英國經濟將全面衰退;國際地位將大幅下降;執政僅一年的保守黨將不得不提前舉行大選。
然而,年底臨近,人們驚喜地發現,形勢似乎一片大好。經濟方面,11月16日,英國財政部官網公佈了根據25家獨立機構提供的信息所作出的2016年經濟發展預測報告。報告顯示,今年英國GDP的增長將達到2%,這個數字雖然與一些新興國家相比並不高,但是卻足以讓歐洲大陸的國家充滿嫉妒。與此同時,英國失業率在脫歐公投之後不升反降,零售業、旅遊業增長勢頭異常強勁。蘋果、麥當勞等全球知名企業和一些中國企業加大對英國投資,給英國經濟打了一針針強心劑。
留歐派的議會鬥爭已失去意義
政治方面,執政的保守黨作為脫歐公投的始作俑者,不僅沒有受到民意懲罰,反而支持率不斷飆升,遠遠地把工黨甩在後面,呈現“一黨獨大”的局面。英國7至11月份多次民調均顯示,保守黨支持率遠遠領先工黨,兩黨差距均為十多個百分點。英國權威民調機構ICM在11月29日公佈最新一次的民調結果中,保守黨領先工黨16個百分點,穩坐第一大黨交椅。究其原因,既有新首相特雷莎·梅的強硬作風和順應民意的“硬脫歐”姿態,也有民眾對保守黨政府管理經濟能力和方式的認可,還有保守黨在脫歐公投前允許內閣成員自由決定的開放態度。在脫歐佔主流民意的情況下,工黨在公投中要求所有成員支持留歐的硬性要求,使自己成為政治受害者。
這一年,敗在梅手下的不僅有工黨,還有英國議會。留歐派把議會作為阻止脫歐的最後屏障,要求政府啟動脫歐前先經過議會表決,民間人士甚至把政府告上法庭。政府在敗訴後提出上訴,最高法院在12月初舉行了聽證,將於1月份公佈結果。包括政府在內的各方目前均預測,政府的上訴將以失敗告終,議會將擁有最後發言權。不過,梅在12月初在議會組織了一次不具法律約束力的投票,要求議員就是否同意政府啟動脫歐投票,結果支持票佔據壓倒性多數,因為很多議員出於政治前途考慮,不想公開違背自己所在選區的民意。這次實驗性投票結果,使得最高法院的最後判決已經沒有實際意義,梅已為脫歐掃清了障礙。
更加不確定的2017年
儘管如此,執政黨還是面臨眾多挑戰,各種潛在因素可能在2017年集體發酵,給英國社會造成衝擊。
一是脫歐策略的不明確。按照梅的計劃,英國將在明年3月底前正式知會歐盟,啟動脫歐。很多分析認為,公佈脫歐方案、啟動脫歐程式,才是考驗英國的關鍵時刻。關於如何脫歐,英國國內“硬脫歐”“軟脫歐”“過渡脫歐”等眾説紛紜。保守黨內閣不同成員也有自相矛盾的説法,即使同一政府高層,也出現前後不一致的表態。這讓外界猜測,政府目前還沒有確定的脫歐方案。3月底大限即將來臨之際,這是非常危險的。
二是蘇格蘭第二次獨立公投的可能。12月20日,蘇格蘭首席部長斯特金公佈了自己的脫歐方案,表示將力保蘇格蘭繼續留在歐盟單一市場,如果梅拒絕,蘇格蘭將再次尋求舉行獨立公投。威脅一齣,梅著實緊張,表示將“認真考慮”蘇格蘭的方案。
三是民粹主義和種族仇恨主義的上升。在民粹主義問題上,令人擔憂的是,不僅右翼民粹主義勢力試圖借脫歐東風提升影響力,左翼的工黨居然在12月中旬傳出消息,該黨一些戰略顧問希望將黨主席科爾賓打造成左翼民粹主義者,利用全球範圍內反建制的浪潮撈取政治資本。在種族仇恨方面,脫歐公投後,英國國內針對歐盟移民的言語侮辱和暴力事件大幅上升,甚至出現波蘭移民被打死的案件。就連法國駐英國大使白琳都表示,很多法國人現在在英國受到言語攻擊,他們將考慮是否繼續留在英國發展。
當然,英國各界目前最擔心的還是,一旦政府以“硬脫歐”姿態啟動與歐盟的談判,英鎊將再次面臨貶值,經濟將遭到真正的衝擊。很多人説,目前的風平浪靜,只是因為各方仍在觀望,或者對英國留在歐盟單一市場和關稅同盟還有一絲幻想。當“硬脫歐”成為既成事實時,真正的暴風雨才會來臨。正如英國前副首相剋萊格12月19日在《倫敦標準晚報》發表的評論文章標題中所説的,“係好安全帶,2017年將是顛簸的一年”。(林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