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海外並購遇阻的樣本:澳大利亞為何頻繁對中資並購説"不"?
莫裏森4月28日宣佈拒絕中資收購基德曼公司
國際在線報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張齊智):今年年初以來中資海外並購勢頭不減,數據顯示,並購總額一季度曾創下956億美元的新高,不過二季度和三季度持續收縮,都沒有達到500億美元。美國、德國、澳大利亞這些國家越來越多的保守聲音凸顯出對中國資本的憂慮,導致中資在這些國家並購頻頻受阻,僅澳大利亞一國,今年4月和8月就兩次叫停中資的收購。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兩國經貿關係日趨緊密。那麼,澳大利亞為何對於中國資本如此警惕而屢屢説“不”,希望進入澳大利亞市場的中國企業又該如何應對?
“根據正常程式,我對外國投資者競購基德曼公司一案經過了長期、仔細的審閱。我今天已正式通知投資者,我初步判斷該案不符合國家利益。”這是澳大利亞國庫部長斯科特•莫裏森今年4月28日對中國私營企業上海鵬欣集團牽頭競購澳大利亞最大牛肉供應商之一、也是該國最大牧場企業的基德曼公司一案做出的裁定。今年8月,莫裏森又以可能“危害國家安全”為由拒絕了中國國家電網與香港長江基建聯手競購澳大利亞最大電力供應商——澳大利亞電網的申請。此案又一次引起澳大利亞社會對澳政府針對外國投資政策的爭論,輿論普遍認為澳大利亞缺乏透明、清晰的外來投資條例。既然事關國家安全,當初為何允許外國資本參與競購?
在“國家利益”、“國家安全”等高大上的理由背後,影響澳政府審批對外資特別是中國投資項目的因素可能還有哪些?澳大利亞首席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院的東亞問題研究員彼得•蔡指出,澳社會目前的“排華”、“恐外”情緒不可忽視:“如果你看洛伊研究院針對外國投資的調查,你會發現近幾年來主流的民意都表明公眾不希望中國資本進入澳大利亞的一些特別領域比如農場。這類意見一直比較穩定並且很強盛。我不認為作為政客的國庫部長會忽視這一點。”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影響力日益擴大,中國資本開始大舉進入澳大利亞,頗有代表性的便是投資地産業的資金大量涌入悉尼、墨爾本等大城市,推升了當地房價而造成當地民眾對買房望而卻步,導致澳大利亞社會出現了一些不滿的聲音。同時,實力雄厚的中國企業在進入澳大利亞與當地企業競購優質標的的過程中往往給對手造成很大壓力,也引起一定的抱怨。而這一切背後的關鍵,就是澳大利亞社會如何對待中國崛起的問題。
與此相關,澳大利亞今年舉行大選過程中的政治風向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支持貿易保護主義的保守派議員佔據了不少議席。路透社的報道分析,若未來要順利推行內外政策,新上臺的特恩布爾政府必須與保守派議員保持良好關係,平衡議會中的各方政治力量。由此看來,政治因素在中資收購澳資産被拒的背後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隨著中國成為澳大利亞第一大貿易夥伴以及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實施,中國資本對澳大利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默多克大學的威爾遜博士認為,作為土地大國,澳大利亞農業仍有巨大的潛力可以挖掘,而面臨中國這樣一個巨大市場,合作是必然的選擇:“考慮到中國在地區經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澳大利亞想要向中國出口食品就必然涉及到吸引中國資本來開發必要的基礎設施。如此説來,那些鼓吹‘不出賣農場’的聲音無異於損人不利己之舉。”
許多中國企業也正是看到了澳大利亞農業與中國市場之間的巨大商機而對澳農場抱有巨大興趣。目前,著名民營企業新希望集團經過五年多的努力已成功進入澳大利亞保健品、畜牧業、乳業以及地産市場,據新希望董事長劉永好介紹,他們在澳大利亞成功的關鍵就是為當地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我們在這收購以後並不是把它變成了中國的工廠,它就是澳大利亞的工廠。而我們支持它,給它做更多的投資,給它更多的機會,讓這個澳大利亞的工廠發展得更好,招收更多的澳大利亞員工。我們在這投資一定要增加澳大利亞人的飯碗,增加他們的就業機會。”
今年9月,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聯合澳大利亞投資者參與競購墨爾本港50年租賃權獲得成功,間接持有墨爾本港20%的股權。中投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丁學東表示,中投經過長期實踐,摸索出了對外投資的寶貴經驗,這些可能會對一些渴望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和資本會有所借鑒:“中國到海外投資,要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對雙方有利;第二,對海外投資,向當地投資者,向所在國,説明投資意圖,提高投資透明度,對當地發展能夠帶來什麼好處;第三,遵守所在國法律,接受所在國安全審查;第四,了解所在國的考慮,比如有些敏感項目,可能希望外國投資者不要介入,或者有些項目,希望你作為小股東,而不是大股東去控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