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德國巴伐利亞難民營(高清組圖)
窗邊安靜涂寫的女孩們 攝影:阮佳聞
國際在線報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駐德國記者 阮佳聞):即將過去的2016年,歐洲雖然並沒有出現去年那樣洶湧的難民潮,但難民也不斷奔向歐洲大陸:浩瀚的地中海上持續上演船隻傾覆、難民葬身魚腹的慘劇,2016年是二戰以來地中海上難民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年。而那些有幸來到歐洲的難民也生活在動蕩之中。與此同時,歐盟各國就難民分攤和安置問題仍然爭吵不休。德國是接收難民最多的歐洲國家,那裏難民們的生活怎麼樣,面對著頻發的難民性侵事件以及暴力案件,當地民眾又是怎樣看待他們?
房屋外墻上滿是色彩斑斕的卡通塗鴉,走廊裏母親們在安撫著童車裏的嬰兒,孩子們在互相追逐、打鬧。的確,如果不説這是在難民營,所有的一切看起來就像是德國學前班一個冬日上午再普通不過的場景。
這裡被稱為“家庭小屋”,一個由慕尼黑教會福利機構在巴伐利亞難民營內專門設立的照看未成年人的場所。
14歲的弗方納來自塞拉里昂,他最早和父親、伯父一起去的地方是意大利,“有時候他們不給我們食物,睡覺的地方也很糟糕,所以我們決定離開,來德國。這裡比意大利好太多了。”
29歲的尼日利亞母親卡法雅正手把手地教2歲3個月大的女兒一筆一筆地畫畫。她們從意大利坐火車來到德國的多特蒙德,隨後被轉到了這裡,“我來這裡不是為了任何東西,而是我的女兒和我需要幫助。不然我們會被殺。我們來德國的唯一原因就是為了我們的生命安全。”
來到德國的難民首先會到一處最長可逗留6個月的難民營,然後再由德國聯邦政府統一安排他們的下一步去向。“家庭小屋”所在的巴伐利亞難民營就是這樣一個用來安置剛剛抵達德國的難民收容所,也是巴伐利亞州規模最大的一所,距離慕尼黑市中心約20分鐘車程。在這裡,難民們能夠領取到一定額度的現金補貼,難民營內還有衣物及家居用品分發處、醫療衛生所等免費配套設施,這樣他們的基本生活需求都能得到滿足。來自尼日利亞的蘇絲剛來巴伐利亞難民營不久,“來了這兒以後都挺好的,我覺得很自在,我和孩子的生活沒什麼問題,獲得了足夠的幫助,也不缺東西,一切慢慢步上正軌了。”
按照德國現行的根據國籍來分配難民的方案,巴伐利亞行政區目前只接受來自非洲國家的難民。根據統計數據,截止到10月底,2016年首次在巴伐利亞州申請避難的難民有77550人,同比增長了51.6%,比去年同期明顯下降。這與西巴爾幹國家將難民進入歐盟的沿線堵死,以及歐盟和土耳其之間的難民遣返協議生效不無關係。
與此同時,針對難民潮帶來的一些社會治安問題,當地民眾也並沒有因為申請避難人數的下降而減少憂慮。23歲的譚雅在一家藥店工作,她的想法就很有代表性,“德國也有很多貧苦的人,我覺得更應該先幫助我們自己的人民。申請避難的人裏面有很多是經濟難民,他們在自己國家很有錢,變賣了所有東西跑來德國,還領取政府的現金補貼。”
25歲的營養師克裏斯汀最擔心的則是安全問題,“離我家兩公里就有一個難民營。作為女生,我是有點害怕,傍晚我不敢去火車站或者上街,畢竟聽了太多有關難民性侵的事件。”
49歲的銀行職員阿爾諾認為,難民如何融入當地社會至關重要,“我覺得幫助難民非常重要,但是亂哄哄地入境以及不進行身份認證的情況需要被避免。而且如果他們有意願在德國繼續生活下去,應當適應並且融入,而不是各自為營。”
對此,巴伐利亞州社會福利部新聞發言人約翰娜表示,巴伐利亞州一直致力於營造團結和包容的環境,在履行接收難民義務的過程中也不例外,“移民的融入是整個社會的目標,要達成這一目標需要今後數十年的努力。但這一切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限制移民總人數,來到德國的人必須是真正需要庇護的人。”
德國總理默克爾也在近日表示,去年接收大批難民的亂象不可以、不允許、也不應該再次發生。德國一定會給急需幫助的人提供保護。但那些沒有希望留在德國的人也必須離開。
而對於身處巴伐利亞州難民營的難民們説,目前還不是談融入當地的時候,因為這裡並不是他們的最終目的地,他們都不知自己的下一站會去哪兒。來自尼日利亞的蘇絲説:“我真的不知道他們會分配我們去哪兒,我希望之後會有比較好的安排,但就目前的話,我得要聽從上面的安排。他們説我們得離開,我們就離開,他們説我們呆在這兒,我們就不動。”
塞拉利昂少年弗方納想留在德國,但至於今後怎麼辦,他還沒有打算,因為一切都還是未知數,“我現在就等下一步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