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中國航天年度發射首次破20 自主創新迸射發展正能量

2016-12-26 18:29:04|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杜軍帥

11月3日晚,長征五號大推力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喬全興):“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這樣一個頗有詩意的句子,2016年在中國的網絡上和年輕群體中頗為流行。流行的背後,是有著60年曆史的中國航天事業在這一年的厚積薄發:一年裏,幾乎每個月都有讓人振奮的航天新成就,20余次航天發射,讓中國人與星辰不再遙遠;這一年,“天宮二號”作為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接納了兩名航天員30天的起居生活和工作,掀起了全國範圍的航天熱潮;一年裏,墨子這位中國古代思想家也擁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衛星,中國發射的衛星直接作用於氣象、導航、二氧化碳監測等跟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對中國人而言,航天其實是大家的事兒……

  中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飛向太空的時間,選擇了9月15日這個中國農曆中秋節的月圓之夜。

  一個多月後,“老司機”景海鵬和“小夥伴”陳冬,搭乘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開啟了他們的太空之旅。飛船上升時,景海鵬看到了太空與地球之間形成的一道漂亮的天地線,他用余光看到陳冬正專注于應付失重。

  陳冬:哇!很漂亮!

  景海鵬:爽不爽?

  陳冬:特別漂亮

  景海鵬:我問你爽不爽?

  陳冬:爽!

  景海鵬:環境不錯吧?

  陳冬:感覺非常好!

  一直提問的景海鵬,已經是第三次“飛天”了,他還在太空中迎來了自己的50歲生日。巧合的是,中國人把50歲稱為是“知天命”的年紀,“天命”這個詞的涵義,就包括宇宙天地運行的規律。

  作為中國唯一一位三度飛天的航天員,景海鵬曾經在神舟七號飛天時進行過太空行走、在神舟九號飛天時作為指令長參與了中國航天器在太空的首次交會對接。他從最細微的層面,感受到最新一次航天任務的工作和生活環境,都比以前更為舒適。“我感覺這次飛行在工程技術方面,非常安全可靠,包括火箭、飛船、天宮二號,包括航天服,包括我們的衣食住行,33天吃得很好,大家都看到了。所以在工程技術方面,我感覺比前兩次、比之前有很大的改善,有很大的提高。”

  這改善和優化的背後,其實是技術的不斷提升。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副總設計師黃偉芬表示:“從這次實施的情況來看,我們這些措施確實保障了航天員在軌健康、安全的生活和高效的工作。所以從實際的情況來看,成效是非常顯著的。這個成功實踐的結果,也充分表明瞭我們已基本具備了長期載人航天飛行駐留保障的技術。”

  有了這樣的保障,釋放伴隨衛星、在軌接受醫學超聲檢查、首次太空栽培植物……在太空駐留的總共33天時間裏,景海鵬和陳冬開展了航天醫學實驗、空間科學實驗以及科普活動等數十項工作,創造了中國航天員太空駐留時間新紀錄,也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對於這次任務,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給予高度評價:“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啟動以來,我們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突破了一大批核心和關鍵技術,為建設航天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而按照此前的規劃,到2022年前後,中國將實現建立永久性的空間試驗室、建成中國的空間工程系統、航天員和科學家可以來往于地球與空間站並進行規模比較大的空間科學試驗等目標。

  其實,這一年,中國航天人的“大動作“格外密集。6月25日,以長征七號成功首飛為標誌,椰林樹影、水清沙幼的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正式投入使用。

  文昌發射場選址在中國最南端海南省文昌市龍樓鎮,目前由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進行管理。對於海南文昌特有的優勢,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副主任、發射場系統副總工程師易自謙説:“文昌發射場具有六個方面的特點:一是發射效率高,由於發射場緯度較低、能夠有效提升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二是發射能力強;三是射向範圍寬、安全性好,火箭殘骸落區均在海上;四是海運便捷、可行性強,解決了我國大直徑火箭的運輸難題;五是生態環保,運載火箭使用了液氫、液氧環保的推進劑,對整個場區沒有任何污染;六是佈局合理,這是我國第一個沿海瀕海發射場,與現有的酒泉、太原、西昌三大發射場形成了沿海內陸、高低緯度、各種射向相結合的科學佈局。”

  據測算,在文昌發射的火箭比在西昌發射的火箭,運載能力將提高10%至15%。

  就是在文昌這個新投入使用的航天發射場,中國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11月3日首飛成功,中國運載火箭的能力由此進入了國際先進行列。這也被視為是中國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標誌。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總工程師田玉龍表示:“長征五號是我國運載火箭升級換代的里程碑工程,代表了我國運載火箭科技創新的最高水準。其首次任務的成功實施,填補了我國大推力無毒無污染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空白,火箭運載能力位居我國榜首,並進入國際先進之列,是我國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標誌,為後續探月工程三期、載人航天、火星探測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工程的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6年,中國航天科技創新的步伐邁得更遠更快。第二十三顆北斗導航衛星、“墨子號”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01星、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先後升空。中國全年共實施了20余次航天發射,在發射次數、發射密度、發射成功率上均處於世界領先水準。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認為,航天發射首次突破年度20發,表明中國創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今年發射任務多,一個是表明我們國家無論是運載火箭、衛星還是神舟、探月這些工程,創新能力水準的大幅提升,已經進入到國際的先進行列,這是一個基礎。第二也表明,現在國民經濟社會,各行業已經離不開航天技術,無論經濟社會各領域,包括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衛星等航天技術。第三,也是我們思考怎麼進一步推動航天發展、落實國家轉型升級和供給側改革等戰略的一個必然結果。所以這些任務進入高峰期,應該説以後一年比一年多了。今年我們有望超過美國,成為世界長征火箭發射次數第一的國家。”

  從1956年起步到2016年,中國航天走過了整整一甲子。從飛船設計的高起點到火箭研製的高標準,從建立獨具特色的航天醫學工程體系到形成先進的航天測控網,一系列高技術、新創造、新成果,都蘊含著中國航天人自主創新的智慧結晶。

  作為一名老航天人,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科技委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告訴記者,中國航天發展要走自主創新的道路,因為高科技是買不來的。“我們航天發展堅持一條: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這是我們基本的路線。我們不排斥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國際合作,但就中國的國情而言,我認為要以國家主導為主,因為高科技買不來。我們一定不能靠國外的支持支撐,還要靠自己的力量,靠國家的支持。現在中國航天發展到了一個大投入、擴大基礎能力、爬坡的階段,所以我傾向於國家主導、市場優勢的利用相結合。再一個,目前的航天應用大部分都和國計民生相關,是公共行業,是共同利益之所在,應該是國家的行為。”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2月的一句話“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在網上網下廣為流傳。根據規劃,中國將在2050年前全面建成航天強國。而航天事業特有的魅力、航天精神特有的感召力,也正凝聚成中國社會發展的強大正能量。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