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2016中國的航天

2016-12-27 11:10:55|來源:新華網|編輯:谷士欣

  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7日發表了《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全文如下:

  2016中國的航天

  (2016年12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目錄

  前言

  一、發展宗旨、願景與原則

  二、2011年以來的主要進展

  三、未來五年的主要任務

  四、發展政策與措施

  五、國際交流與合作

  結束語

  前言

  航天是當今世界最具挑戰性和廣泛帶動性的高科技領域之一,航天活動深刻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認知,為人類社會進步提供了重要動力。當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包括廣大發展中國家將發展航天作為重要戰略選擇,世界航天活動呈現蓬勃發展的景象。

  中國政府把發展航天事業作為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堅持為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已走過60年光輝歷程,創造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輝煌成就,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積澱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為傳承航天精神、激發創新熱情,中國政府決定,自2016年起,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未來五年及今後一個時期,中國將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為進一步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航天事業的了解,特發表《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介紹2011年以來中國航天活動的主要進展、未來五年的主要任務以及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情況。

  一、發展宗旨、願景與原則

  (一)發展宗旨

  探索外層空間,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層空間,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

  (二)發展願景

  全面建成航天強國,具備自主可控的創新發展能力、聚焦前沿的科學探索研究能力、強大持續的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能力、有效可靠的國家安全保障能力、科學高效的現代治理能力、互利共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力,擁有先進開放的航天科技工業體系、穩定可靠的空間基礎設施、開拓創新的人才隊伍、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支撐,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積極貢獻。

  (三)發展原則

  中國發展航天事業服從和服務於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和平發展、開放發展的原則。

  ——創新發展。把自主創新擺在航天事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實施航天重大科技工程,加強科學探索和技術創新,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推動航天事業跨越發展。

  ——協調發展。合理配置各類資源,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航天發展,科學統籌部署各項航天活動,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提升航天整體發展品質和效益。

  ——和平發展。始終堅持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反對外空武器化和外空軍備競賽,合理開發和利用空間資源,切實保護空間環境,維護一個和平、清潔的外層空間,使航天活動造福全人類。

  ——開放發展。堅持獨立自主與開放合作相結合,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發展基礎上,積極開展航天國際交流與合作,致力於推進人類航天事業的共同進步和長期可持續發展。

  二、2011年以來的主要進展

  2011年以來,中國航天事業持續快速發展,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進入空間能力大幅提升,空間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等重大工程建設順利推進,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取得豐碩成果。

  (一)航天運輸系統

  2011年以來,截至2016年11月,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完成86次發射任務,將100多個航天器成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成功率達到97.67%,運載火箭的可靠性和高密度發射能力持續增強。中國最大運載能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成功首飛,實現中國液體運載火箭直徑從3.35米到5米的跨越,大幅提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運載能力,低軌運載能力達到25噸級,高軌運載能力達到14噸級,成為中國運載火箭升級換代的重要標誌。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完成研製,應用該型發動機的“長征六號”“長征七號”新型運載火箭實現首飛,“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運載火箭型譜進一步完善。

  (二)人造地球衛星

  1.對地觀測衛星。“風雲”“海洋”“資源”“高分”“遙感”“天繪”等衛星系列和“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進一步完善。“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已形成極軌衛星上、下午星組網觀測,靜止衛星“多星在軌、統籌運行、互為備份、適時加密”的業務格局。“海洋二號”衛星實現對海面高度、海浪和海面風場等海洋動力參數的全天時、全天候、高精度綜合觀測。“資源一號”02C星成功發射、“資源三號”01、02立體測繪衛星實現雙星組網和業務化運行。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建設全面推進,“高分二號”衛星實現亞米級光學遙感探測,“高分三號”合成孔徑雷達衛星解析度達到1米,“高分四號”衛星是中國首顆地球同步軌道高解析度對地觀測衛星。“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C星投入運行。採用星箭一體化設計的“快舟一號”“快舟二號”成功發射,提升了空間應急響應能力。“吉林一號”高解析度商業遙感衛星成功發射並投入商業運營。

  2.通信廣播衛星。全面推進固定通信、移動通信、數據中繼衛星系統建設。“亞太”“中星”等系列通信衛星成功發射,固定業務衛星通信保障體系基本建成,覆蓋中國國土及全球重點地區。首顆移動通信衛星“天通一號”成功發射。建成由三顆“天鏈一號”衛星組成的第一代數據中繼衛星系統。星地鐳射鏈路高速通信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東方紅五號”超大型通信衛星平臺研製進展順利。

  3.導航衛星。北斗二號系統全面建成,完成14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組網,正式向亞太地區用戶提供定位、測速、授時、廣域差分和短報文通信服務。北斗全球系統建設正在順利推進。

  4.新技術試驗衛星。成功發射“實踐九號”系列衛星等技術試驗衛星,為新技術驗證提供了重要手段。

  (三)載人航天

  2012年6月和2013年6月,“神舟九號”和“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先後成功發射,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分別實施自動和手控交會對接,標誌著中國全面突破了空間交會對接技術,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首次應用性飛行取得圓滿成功。2016年9月和10月,“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先後成功發射,形成組合體並穩定運行,開展了較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突破掌握了航天員中期駐留、地面長時間任務支持和保障等技術。目前,中國已突破掌握載人天地往返、空間出艙、空間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航天員中期駐留等載人航天領域重大技術。

  (四)深空探測

  2012年12月,“嫦娥二號”月球探測器成功實施圖塔蒂斯小行星飛越探測。2013年12月,“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首次實現中國航天器在地外天體軟著陸,完成月球表面巡視探測。2014年11月,月球探測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完全掌握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的關鍵技術。

  通過月球探測工程任務的實施,獲取了高解析度全月球影像圖和虹灣區域高清晰影像,開展了月球形貌、月球結構構造、月面物質成分、月表環境和近月空間環境等研究以及月基天文觀測等。

  (五)航天發射場

  2016年6月,文昌航天發射場首次執行航天發射任務,標誌著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綠色生態環保、技術創新跨越的新一代航天發射場正式投入使用。開展酒泉、太原、西昌三個發射場適應性改造,基本形成沿海內陸相結合、高低緯度相結合、各種射向範圍相結合的航天發射場佈局,能夠滿足載人飛船、空間站核心艙、深空探測器以及各類衛星的發射需求。

  (六)航天測控

  “天鏈一號”數據中繼衛星系列實現全球組網運行,“遠望七號”航天遠洋測量船成功首航,深空測控站建成使用,中國航天測控佈局不斷優化,形成陸海天基一體、功能多樣、規模適度的航天測控網,航天器飛行控制綜合能力不斷提升,圓滿完成“神舟”系列飛船、“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以及地球軌道衛星等為代表的各項航天測控任務。

  (七)空間應用

  1.對地觀測衛星應用。對地觀測衛星地面系統和應用體系不斷完善,應用領域深化拓展,應用水準日益提升,應用效益持續提高。陸地、海洋、大氣衛星數據地面接收站基本實現統籌建設與運行,形成高低軌道相結合、國內外合理佈局的衛星數據地面接收能力;統籌建設地面數據處理系統、共性應用支撐平臺、多層次網絡相結合的數據分發體系,數據處理、存檔、分發、服務和定量化應用能力大幅提升。行業應用系統建設全面推進,基本建成18個行業和2個區域應用示範系統,設立26個省級數據與應用中心。建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應用綜合信息服務共享平臺,對地觀測衛星數據已廣泛應用於行業、區域、公眾服務等領域,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2.通信廣播衛星應用。通信衛星測控站、信關站、上行站、標校場等地面設施不斷完善,建成一定規模、能夠滿足相關業務需要的衛星通信網和衛星廣播電視傳輸網,衛星通信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在廣播電視、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領域發揮重大作用,衛星應急通信為防汛抗旱、搶險救災、重大突發事件處置提供重要支撐。

  3.導航衛星應用。北斗系統服務精度和可靠性大幅提高,構建形成自主可控、完整成熟的北斗産業鏈以及北斗産業保障、應用推進和創新三大體系,廣泛應用於交通運輸、海洋漁業、水文監測、氣象預報、測繪地理信息、森林防火、通信時統、電力調度、救災減災、應急搜救等領域,逐步滲透到人類社會生産和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4.航天技術成果轉化應用。“互聯網+衛星應用”新業態孕育發展,為大眾生活提供更加優質便利的服務。通過航天技術成果的二次開發和轉化應用,為國民經濟相關行業提供優質産品和服務,支撐和帶動新材料、智慧製造、電子信息等相關領域發展。

  (八)空間科學

  1.空間科學衛星。成功發射暗物質粒子探測、“實踐十號”、量子科學實驗等空間科學衛星,為前沿科學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2.空間環境下的科學實驗。利用空間科學衛星、“嫦娥”探測器、“神舟”系列飛船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等,開展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研究,深化了空間微重力和強輻射條件下生物生長、材料製備等機理的認識,取得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3.空間環境探測與預報。利用空間科學衛星、“神舟”系列飛船等,積累空間環境主要參數及其效應數據,為航天器安全運行提供空間環境監測與預報服務。

  (九)空間碎片

  空間碎片監測、預警、減緩及防護技術體系逐步完善,標準規範體系不斷健全。空間碎片監測預警實現業務化運行,為在軌航天器安全運行提供有力保障;防護設計技術取得突破,開展航天器空間碎片防護工程應用;全面實施“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末級鈍化,對廢棄航天器採取有效離軌處置措施,切實保護空間環境。

  三、未來五年的主要任務

  未來五年,中國將加快航天強國建設步伐,持續提升航天工業基礎能力,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和前沿技術研究,繼續實施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新一代運載火箭等重大工程,啟動實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工程,基本建成空間基礎設施體系,拓展空間應用深度和廣度,深入開展空間科學研究,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

  (一)航天運輸系統

  研製發射無毒無污染中型運載火箭,完善新一代運載火箭型譜,進一步提升可靠性。

  開展重型運載火箭關鍵技術攻關和方案深化論證,突破重型運載火箭總體、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氫氧發動機等關鍵技術,啟動重型運載火箭工程實施。

  開展低成本運載火箭、新型上面級、天地往返可重復使用運輸系統等技術研究。

  (二)空間基礎設施

  提升衛星系統水準和基礎産品能力,構建形成衛星遙感、衛星通信廣播、衛星導航定位三大系統,建設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基本建成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形成連續穩定的業務服務能力,促進衛星及應用産業發展。

  1.衛星遙感系統。按照一星多用、多星組網、多網協同的發展思路,發展陸地觀測、海洋觀測、大氣觀測3個系列,研製發射高解析度多模式光學觀測、L波段差分干涉合成孔徑雷達、陸地生態碳監測、大氣環境鐳射探測、海洋鹽度探測、新一代海洋水色觀測等衛星,逐步形成高、中、低空間解析度合理配置、多種觀測手段優化組合的綜合高效全球觀測和數據獲取能力。統籌建設和完善遙感衛星接收站網、定標與真實性檢驗場、數據中心、共享網絡平臺和共性應用支撐平臺,形成衛星遙感數據全球接收服務能力。

  2.衛星通信廣播系統。面向行業及市場應用,以商業模式為主,保障公益需求,發展固定通信廣播、移動通信廣播、數據中繼衛星,建設由高軌寬頻、低軌移動衛星等天基系統和關口站等地基系統組成的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同步建設測控站、信關站、上行站、標校場等地面設施,形成寬頻通信、固定通信、電視直播、移動通信、移動多媒體廣播業務服務能力,逐步建成覆蓋全球、與地面通信網絡融合的衛星通信廣播系統。

  3.衛星導航系統。持續提升北斗二號系統服務性能。繼續開展北斗全球系統建設,計劃于2018年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國家提供基本服務;2020年前後,完成35顆衛星發射組網,為全球用戶提供服務;持續統籌推進北斗地基、星基增強系統建設,為各類用戶提供更高精度、更為可靠的服務。

  (三)載人航天

  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在軌運行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交會對接,突破和掌握貨物運輸和補給等關鍵技術,為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積累經驗。

  完成空間站各艙段主要研製工作,開展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和運營。

  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和相關技術試驗驗證,提升載人航天能力,為載人探索開發地月空間奠定基礎。

  (四)深空探測

  繼續實施月球探測工程,突破探測器地外天體自動採樣返回技術。2017年年底,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實現區域軟著陸及採樣返回,全面實現月球探測工程“三步走”戰略目標。2018年前後,發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實現人類探測器在月球背面首次軟著陸,開展原位和巡視探測,以及地月L2點中繼通信。通過月球探測工程的實施,開展月表形貌探測和地質勘察,對月球樣品進行實驗室研究;開展月球背面著陸區地質特徵探測與研究,以及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深化對月球成因和演化的認知。

  實施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突破火星環繞、著陸、巡視探測等關鍵技術。2020年發射首顆火星探測器,實施環繞和巡視聯合探測。開展火星採樣返回、小行星探測、木星系及行星穿越探測等的方案深化論證和關鍵技術攻關,適時啟動工程實施,研究太陽系起源與演化、地外生命信息探尋等重大科學問題。

  (五)航天新技術試驗

  開展新技術試驗驗證,為航天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研製發射“實踐十三號”、“實踐十七號”、“實踐十八號”、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等技術試驗衛星,開展新型電推進、鐳射通信、新一代通信衛星公用平臺等關鍵技術試驗驗證。啟動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維護系統建設,利用多種資源,開展新原理、新技術、新産品在軌試驗驗證。

  (六)航天發射場

  完善現有航天發射場系統,統籌開展地面設施設備可靠性增長、適應性改造和信息化建設,增強發射場任務互補和備份能力,初步具備開展多樣化發射任務的能力。探索推進開放共享的航天發射場建設,形成分工合理、優勢互補、有機銜接、安全可靠的新型航天發射體系,持續提升發射場綜合能力和效益,滿足各類發射任務需求。

  (七)航天測控

  完善現有航天測控系統,建設運行第二代中繼衛星系統,提高航天器測定軌精度,提升在軌航天器測控管理能力,加強測控資源綜合運用,提升航天測控資源運行使用效益,構建安全可靠、響應迅速、接入靈活、運行高效、服務廣泛的天地一體化航天測控體系。探索發展商業航天測控系統,創新服務模式,加強國際合作和測控聯網,構建開放共享的航天測控服務新格局。

  (八)空間應用

  健全空間應用服務體系,面向行業、區域和公眾服務,大力拓展空間信息綜合應用,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和市場推廣,提高空間應用規模化、業務化、産業化水準,服務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1.行業應用。圍繞全球測繪地理信息資源獲取、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海洋開發管理與權益維護、防災減災與應急反應、全球氣候變化治理、糧食安全、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等需求,強化空間基礎設施綜合應用,提供及時、準確、穩定的空間信息服務,提升業務化服務能力。

  2.區域應用。面向區域城市規劃、建設、運行管理和社會服務需求,開展新型城鎮化佈局、“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衛星綜合應用,服務東、中、西、東北地區協調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以及其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加強與國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銜接,針對“老少邊窮”地區和海島等開展空間信息服務。

  3.公眾服務。面向智慧旅遊、廣播電視、遠程教育、遠程醫療、文化傳播等大眾信息消費與服務領域,開發衛星應用智慧終端、可穿戴電子設備等,加強空間信息融合應用,大力推進空間應用産業化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九)空間科學

  面向重大科技前沿,遴選並啟動實施一批新的空間科學衛星項目,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空間科學衛星系列,加強基礎應用研究,在空間科學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發現和突破,深化人類對宇宙的認知。

  1.空間天文與空間物理。利用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探測宇宙高能電子及高能伽馬射線,探尋暗物質存在的證據。發射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研究緻密天體和黑洞強引力場中物質動力學和高能輻射過程。綜合利用相關資源,開展太陽風與磁層大尺度結構和相互作用模式、磁層亞暴變化過程響應等研究。

  2.空間環境下的科學實驗。利用“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嫦娥”探測器、“神舟”系列飛船、“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等平臺,開展空間環境下的生物、生命、醫學、材料等方面的科學實驗和研究。

  3.量子科學空間實驗。利用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開展空間尺度上的量子密鑰傳輸、量子糾纏分發及量子隱形傳態等量子科學實驗和研究。

  4.基礎理論及科學應用研究。開展日地空間環境、空間天氣、太陽活動及其對空間天氣影響等領域基礎研究。開展空間科學交叉學科研究。發展基於X射線屬性特徵、高能電子和伽馬射線能量與空間分佈、空間物理環境、地外天體、地球電磁場及電離層等科學探測數據綜合分析技術,促進空間科學成果轉化。

  (十)空間環境

  完善空間碎片、近地小天體和空間天氣相關標準規範體系。建立完善空間碎片基礎數據庫和共享數據模型,統籌推進空間碎片監測設施、預警應急平臺、網絡服務系統建設,強化資源綜合利用。進一步加強航天器防護能力。完善空間環境監測系統,構建預警預報平臺,提升空間環境監測及災害預警能力。論證建設近地小天體監測設施,提升近地小天體監測和編目能力。

  四、發展政策與措施

  中國政府積極制定實施發展航天事業的政策與措施,提供有力政策保障,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推動航天事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中國國家航天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負責民用航天管理及國際空間合作的政府機構,履行政府相應的管理職責。

  (一)科學部署各項航天活動

  優先安排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及應用,積極支持空間探索和空間科學研究,持續提升進入和利用空間能力,不斷增強空間安全保障能力。

  (二)大幅提升航天創新能力

  實施一批航天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項目,推動航天科技跨越發展,帶動國家科技整體躍升。

  明確各類創新主體功能定位,建立政産學研用一體的航天協同創新體系,構建航天技術創新聯盟和産業創新聯盟,圍繞産業鏈打造創新鏈。

  推動建設航天領域研究基地(平臺),超前部署戰略性、基礎性、前瞻性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大幅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打造國家科技創新高地。

  加強航天技術二次開發,推動航天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輻射帶動國民經濟發展。

  (三)全面推動航天工業能力轉型升級

  構建基於系統集成商、專業承包商、市場供應商和公共服務機構,根植于國民經濟、融合開放的航天科研生産組織體系。

  實施強基工程,突破關鍵材料、核心零部件、先進工藝等基礎瓶頸,強化標準、計量等體系建設。

  加快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實現航天工業能力向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轉型。

  (四)加快發展衛星應用産業

  完善衛星應用産業發展政策,健全國家標準與品質體系,建立健全衛星數據共享等配套機制,完善衛星數據和資源共享平臺,實現衛星數據和資源共享共用,形成衛星應用産業發展的良好環境,提升衛星應用整體效益。

  培育衛星應用産業集群和應用市場,完善衛星應用産業鏈。加強衛星融合應用技術開發,推動衛星應用與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産業融合發展,打造新産品、新技術、新業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助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五)著力加強法律法規體系建設

  加快推進以航天法立法為核心的法制航天建設,研究制定空間數據與應用管理條例、宇航産品與技術出口管理條例等法規,完善航天發射項目許可管理、空間物體登記管理、科研生産許可管理等法規,依法指導和規範各類航天活動,為航天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法制保障。

  加強國際空間法研究,積極參與外空國際規則制定。

  (六)健全完善航天多元化投入體系

  進一步明確政府投資範圍,優化政府投資安排方式,規範政府投資管理,保持政府對航天活動經費支持的持續穩定。

  進一步完善準入和退出機制,建立航天投資項目清單管理制度,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有序參與航天科研生産、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空間信息産品服務、衛星運營等航天活動,大力發展商業航天。

  推動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完善政府購買航天産品與服務機制。

  (七)加快建設高水準航天人才隊伍

  完善人才培養、評價、流動、激勵等機制,依託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加強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企業家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國際合作專業人才,形成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航天人才隊伍。

  (八)大力開展航天科普教育

  積極組織開展“中國航天日”系列活動,並充分利用“世界空間周”“全國科技活動周”等平臺,大力開展航天科普教育,普及航天知識,宣傳航天文化,弘揚航天精神,激發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於創新的熱情,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投身航天事業。

  五、國際交流與合作

  中國政府認為,和平探索、開發和利用外層空間及其天體是世界各國都享有的平等權利。世界各國開展外空活動,應有助於各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應有助於人類的和平與安全、生存與發展。

  國際空間合作應遵循聯合國《關於各國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在內外層空間活動的原則條約》及《關於開展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的國際合作,促進所有國家的福利和利益,並特別要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需要的宣言》中提出的基本原則。中國主張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發展的基礎上,加強國際空間交流與合作。

  (一)基本政策

  中國政府在開展國際空間交流與合作中,採取以下基本政策:

  ——支持在聯合國系統內開展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各項活動。

  ——支持政府間、非政府間空間組織為促進航天事業發展所開展的各項活動。

  ——加強基於共同目標、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雙邊和多邊合作。

  ——支持亞太空間合作組織在區域性空間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重視在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開展空間合作。

  ——鼓勵和支持國內科研機構、工業企業、高等院校和社會團體,在國家有關政策和法規的指導下,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國際空間交流與合作。

  (二)2011年以來的主要活動

  2011年以來,中國與29個國家、空間機構和國際組織簽署43項空間合作協定或諒解備忘錄,參與聯合國及相關國際組織開展的有關活動,推進國際空間商業合作,取得豐碩成果。

  1.雙邊合作

  ——中國與俄羅斯在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航天合作分委會機制下,簽署《2013-2017年中俄航天合作大綱》,積極推動在深空探測、載人航天、對地觀測、衛星導航、電子元器件等領域合作。

  ——中國與歐洲空間局在中歐航天合作聯合委員會機制下,簽署《2015-2020年中歐航天合作大綱》,明確在深空探測、空間科學、對地觀測、測控服務、空間碎片、教育培訓等領域開展合作,啟動實施“太陽風與磁層相互作用全景式成像衛星”。圓滿完成“龍計劃”第三期科技合作。

  ——中國與巴西在中巴高層協調與合作委員會航天分委會機制下,持續開展中巴地球資源衛星合作,成功發射中巴地球資源04星,簽署中巴地球資源04A星聯合研製補充協定以及遙感衛星數據與應用合作協定,保持中巴地球資源衛星數據的連續性。在南非、新加坡升級改造中巴地球資源衛星數據接收站,擴大該衛星數據在區域和全球範圍的應用,積極推進中巴空間天氣聯合實驗室建設。

  ——中國與法國在中法航天合作聯委會機制下,持續推進中法天文、中法海洋等衛星工程合作項目,簽署關於空間與氣候變化的合作意向書,推動空間技術應用於全球氣候變化治理。

  ——中國與意大利成立中意航天合作聯合委員會,穩步推進中意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工程研製。

  ——中國與英國持續推進中英空間科學技術聯合實驗室建設,加強航天科技人才交流,啟動中英遙感應用合作研究。

  ——中國與德國推動兩國航天企業間對話,加強兩國在航天高端製造領域的合作。

  ——中國與荷蘭簽署空間合作諒解備忘錄,推動農業、水資源、大氣環境等領域遙感應用合作,明確在“嫦娥四號”任務實施中搭載荷方有效載荷。

  ——中國與美國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方塊架下,開展民用航天對話,明確在空間碎片、空間天氣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領域加強合作。

  ——中國與阿爾及利亞、阿根廷、比利時、印度、印度尼西亞、哈薩克斯坦等國簽署航天合作協定,建立雙邊航天合作機制,明確在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空間科學、教育培訓等領域加強交流與合作。

  2.多邊合作

  ——中國積極參加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及其科技小組委員會、法律小組委員會的各項活動,積極參與外空活動長期可持續性等國際空間規則磋商,簽署《中國國家航天局與聯合國對地觀測數據和技術支持諒解備忘錄》,積極推動中國對地觀測衛星數據在聯合國平臺上的共享與合作。

  ——中國積極支持聯合國災害管理與應急響應天基信息平台北京辦公室開展相關工作。聯合國在北京設立空間科學與技術教育亞太區域中心(中國),促進國際空間領域的人才培養。

  ——中國在亞太空間組織合作框架下,積極參與推動亞太空間合作組織聯合多任務小衛星星座項目,成功舉辦以“‘一帶一路’助力亞太地區空間能力建設”為主題的亞太空間合作組織發展戰略高層論壇,併發表北京宣言。

  ——中國與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等國航天機構共同發起並積極推動金磚國家遙感衛星星座合作。

  ——啟動實施中國-東盟衛星信息海上應用中心、瀾滄江-湄公河空間信息交流中心建設等項目。

  ——中國積極參與機構間空間碎片協調委員會、空間與重大災害憲章、地球觀測組織等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各項活動。成功舉辦第31屆空間與重大災害憲章理事會、第32屆機構間空間碎片協調委員會等國際會議。

  ——中國積極參與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活動,成功舉辦第7屆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大會,積極推動北斗系統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相容與互操作,推廣普及衛星導航技術,與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衛星導航應用合作。

  ——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宇航聯合會、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國際宇航科學院、國際空間法學會等非政府間國際組織和學術機構的各項活動,成功舉辦第64屆國際宇航大會、2014年聯合國/中國/亞太空間合作組織空間法研討會、第36屆國際地球科學與遙感大會等國際會議。在聯合國空間應用項目框架下成功舉辦首屆載人航天技術研討會。

  ——中國積極參與全球防災減災國際事務協調,通過聯合國災害管理與應急反應天基信息平臺、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理事會、空間與重大災害憲章等機制,為國際重大災害救援工作提供了衛星數據支持和技術服務。

  3.商業活動

  中國積極鼓勵和支持企業參與空間領域國際商業活動,完成尼日利亞通信衛星、委內瑞拉遙感衛星一號、玻利維亞通信衛星、老撾一號通信衛星、白俄羅斯一號通信衛星等衛星出口和在軌交付,為土耳其藍突厥2號地球觀測衛星提供商業發射服務,成功搭載發射厄瓜多爾、阿根廷、波蘭、盧森堡等國的小衛星,積極開展空間信息商業服務。

  (三)未來五年重點合作領域

  未來五年,中國將以更加積極開放的姿態,在以下重點領域廣泛開展國際空間交流與合作:

  ——“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建設,包括對地觀測、通信廣播、導航定位等衛星研製,地面和應用系統建設,應用産品開發等。

  ——金磚國家遙感衛星星座建設。

  ——亞太空間合作組織聯合多任務小衛星星座和大學生小衛星項目建設。

  ——月球、火星等深空探測工程與技術合作。

  ——載人航天空間實驗室、空間站建設及應用。

  ——空間科學衛星、遙感衛星、有效載荷等工程研製。

  ——數據接收站、通信關口站等地面基礎設施建設。

  ——對地觀測、通信廣播、導航定位等衛星應用。

  ——空間科學探索研究。

  ——航天發射及搭載服務。

  ——航天測控支持。

  ——空間碎片監測、預警、減緩及防護。

  ——空間天氣領域合作。

  ——衛星整星、衛星及運載火箭分系統、零部件、電子元器件、地面設施設備等産品進出口和技術合作。

  ——空間法律、空間政策、航天標準研究。

  ——航天領域人員交流與培訓等。

  結束語

  當今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高度重視並積極參與航天事業發展,航天技術已廣泛應用於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人類社會生産生活方式産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和平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是人類不懈的追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將加快推動航天事業發展,積極開展國際空間交流與合作,使航天活動成果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準上服務和增進人類福祉,同各國一道,不斷把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推向前進。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