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中國@2016】2016年教育事業發展報告:創造屬於中國的好教育

2016-12-28 15:00:27|來源:光明網|編輯:韓宇辰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

  國興重教。中國教育改革向著民生關切的熱點、難點問題持續發力。從推進“兩個一流”建設到擴大實施高校招收貧困生專項計劃、鼓勵高校教師“離崗創業”,中國教育正走出一條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促進公平為基本要求、以優化結構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為根本動力的走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教育之路。

  

  2016年6月8日下午,在河南省開封市第五中學考點參加高考的考生們正高高興興地走出考場。李俊生攝/光明圖片

  決定未來

  重視教育就是重視未來,重視教育才能贏得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教育強則國家強。高等教育發展水準是一個國家發展水準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

  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紮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繫在一起,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這不僅是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也是中國教育的方向:立德樹人,紮根中國大地,融通中外,立足時代、面向未來,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2016年教師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了北京市八一學校。

  人們聆聽著他對教育的闡釋:“時代越是向前,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性就越發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發凸顯。我國正處於歷史上發展最好的時期,但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更加重視教育,努力培養出更多更好能夠滿足黨、國家、人民、時代需要的人才。”

  成就好的教育,選拔培養人才,為中國崛起提供人才支撐,是教育改革目標所指。

  今夏,一份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監測數據讓人頗感欣慰:通過實施“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試點地區學生的平均身高和體重增長明顯,高於全國農村學生平均增長速度。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重點高校中來自貧困地區和農村的“寒門學子”正保持逐年增長的態勢,三所重點高校來自農村地區的學生比例都超過了15%。

  從適齡兒童到貧困學子,從加快發展到一體化改革,從身心健康到農村教育,從年初到年終,《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關於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關於加快中西部教育發展的指導意見》《關於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免除普通高中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雜費的意見》相繼出臺,精準幫扶困難群體,加快改造薄弱學校,全面提升中西部教育,夯實公平之路。回顧2016,從各地中高考改革方案推出、探索多元錄取機制,滬浙新高考方案實施,人們發現,各級各類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規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長規律,不同改革方案突出的是從“追求分”到“培養人”。

  “好的教育關乎心靈,好的學校把學生健康成長放在第一位,好的教師把學生當作獨立、有個性的人而不是考試機器對待。”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教育體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表示。

  社會需求,國家戰略需求發生了變化,倒逼教育體系發生系統變革,而不再是小修小補的變革。為未來而教,更是教育理想和執念的落實。

  補短板,守底線,調結構,努力推動品質提升,中國教育將在變革中重獲生機。

  

  2016年9月1日,安徽淮南師範附屬小學山南校區校門外,小學生笑臉迎接新學期第一天到來。陳彬攝/光明圖片

  回歸本質

  為學、為教、為人。凝視、回望、遙想。許許多多的人越來越清晰:教育何為。

  “真正的生命活力的中心是在內心,內在活力的源泉則來自於靜默,如同一首詩所言:萬物深刻的縮影,緊密的唇中含著生存的奧秘。其實,教育的奧秘也蘊含其中。真正的教育生活,是需要師生共同體驗靜默、思索靜默、實踐靜默的生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李政濤體悟。

  教育,需向內而生,舍去不必要的繁雜,喧囂。

  克服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等傾向,堅持師德為先,教學為要,注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教師,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評價機制,出臺《關於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打破“終身制”和“身份壁壘”,教育部發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於下達2014年學位授權點專項評估結果及處理意見的通知》,95個學位授權點被要求“限期整改”。“兩個一流”建設讓大學的視野更加深廣,回歸教學,回歸本科教育,助推中國頂尖大學以更堅實的腳步向人類最高智慧聚集地進發。剛剛結束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更是成為社會熱點,立德樹人成為核心,直指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書而不育人、授業而不傳道的現象。

  顧明遠,北師大資深教授。他説:“當然,教育不可能解決世界的種種危機,但教育總應該有一個崇高理想,即把培養人的事業與人類可持續的未來聯繫起來。我們今天要大聲疾呼:回歸教育本質,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使我們的年輕一代擔當起可持續的未來責任。”

  樊陽,一位普通的語文教師。20多年來,堅持著他的“人文講壇”“人文行走”。閱讀、行走、討論、寫作、現場閱讀、再行走……

  于他,教育是對人的關懷,是成就人之為人的終身歷程。他告訴學生:一個真正幸福的人給時光以生命,而非給生命以時光。

  高爽,一位年輕的大學教師,他曾經執著地入隊,成為一名“仰望者”,追求那有意思的世界。

  他繼續講述銀河系的那些事。“那些阻擋星光的氣體和塵埃是什麼?嗯,那就是PM2.5,霧霾。當然,這些塵埃也有好處,它們造就了生命。我們還進化出智慧、情懷、文化。我們發明瞭一個東西叫‘先生’。‘先生’又將這些智慧、情懷、文化一代一代傳承下去,讓我們依然記得我們從何而來。”

  踏著鄉間的小道,循著敲敲打打的聲音,進入一扇扇敞開的大門。銀筷、奶勾、洛如、藏刀……作為“中國民族文化遺産傳承與保護”專項調研總隊的一支,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雲南大理鶴慶白族銀飾調研隊在7天的時間裏,在鄉野間四處遊走,記錄下來自民間工匠的面貌和聲音,探求更真實的匠人生活。“志於道,據于德,依於仁,遊于藝。”古人講“知行合一”,上路,果然是另一種學習。

  無數教師在實踐著他們曾經的理想,仰望蒼穹,俯瞰大地。無數學子在跟隨中變化著,從師生到朋友,感受精神的力量,人文的情懷。教育,當真是播種,不知哪一天,種子就會萌芽生長、開花結果。

  

  山東某小學的小學生們正認真朗讀聊城大學志願者為他們購買的《雷鋒的故事》等書籍。董光強攝/光明圖片

  因創新而蓬勃

  如今,在城市的街角,一種耀眼的“小黃車”常常會映入眼簾,你只需根據車後的編號,用微信獲取密碼後就能開鎖,1次1元。

  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小黃車”的創始團隊正是今年“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的季軍。北京大學“ofo共享單車”聯合創始人楊品傑的志向很大:“希望有一天,中國的‘ofo共享單車’,能和美國的谷歌一樣,服務世界。”

  以世界為背景,就會更清楚知道中國教育的差距與方向。作為改革傳統應試教育的不足和全面提升教育品質的突破口,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探索一直在進行。2016年新學期,全國2000余所高校多了一門共同的課程一一創新創業。不少高校以興趣引領、項目驅動,倒逼自主創新,鼓勵學生自主創業。

  湖北武昌實驗小學的徐莉老師最擔心被人詢問:“你是什麼老師?”她既不是分科教師,也不是全科教師,她做的是課程實驗,她用自己的實踐回答了一個教師的課程自主權究竟可以拓展到哪。

  她做的是以連堂課為載體的多學科主題式教學的嘗試;她要給予學生自己喜歡的學習主題的機會,在學生完成學習作業之後,給予他們自由支配自己時間的權利;她要帶孩子認識身邊的花鳥草蟲,分享對這世界的好奇;她要帶他們田野旅行,去認識看世界的方法;她要保護學生創造的熱情,讓他們感受創造的快樂。

  學生創新,教師創新,教育創新,更是各級各類教育、不同參與方的對接,組合。在職業教育領域,正從學校教育單行道擴展到上下銜接、左右貫通的教育“立交橋”,逐步形成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體制;互聯網、新技術的應用,人們形成不同的學習共同體,開展研究性學習,支持在線學習,推動深度學習;更多的學生走入社會大課堂,學校與

  家庭、社會結合,學段銜接,學科統籌,活動相連,實現知識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

  未來,不容等待。“升級”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日益迫切。改變,如期而至;改革,沒有止境……

  【圖解】

  2016年度光明教育熱詞

  

  數據説明:“2016年度光明教育熱詞”基於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語料庫,利用語言信息處理技術,結合人工後期處理提取、篩選獲得。語料來源包括國內17家報紙、26家電視臺以及兩個門戶網站,約20余億字語料,覆蓋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大眾傳媒,能夠代表主流媒體的語言特點和變化指徵。語料抓取時間: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1月30日。

  【權威觀察】

  2016年終熱詞盤點

  熱詞之高校思政

  高校思政:迎來一個新的春天

  彭慶紅(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2o16年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大局、圍繞學生、穩中求進、創新發展。第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著眼于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進一步推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實踐;第二,廣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貼近實際、貼近學生,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方法特別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了一些突玻性發展;第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支撐與政策保障更加充實,特別是12月7日至8日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對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作出了重大安排部署,廣大師生備受鼓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將迎來一個新的春天。

  熱詞之城鄉教育一體化

  城鄉一體化:在人的現代化上發力

  陳如平(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2o16年出臺的《關於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針對長期形成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問題“對症下藥”。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各地需根據自身經濟基礎和教育基礎,制定切實可行的推進政策和策略。

  城鄉教育一體化最終應指向人的現代化,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適宜的基礎和平臺。偏遠、貧困地區應優先保證辦學條件、教育經費以及留守兒童等重點問題;沿海以及大中城市則需優先保障師資配置的統一,確保隨遷子女平等、有質地接受義務教育。

  熱詞之科技成果轉化

  離崗創業:鼓勵創造 知識有價

  李立國(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

  今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我認為,這一政策體現了高校教師知識高端與智力密集的職業特性和工作自主性創造性強的勞動特點,體現了國家“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政策導向,也體現了“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價值取向。總體來説,此舉有利於調動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有利於整合教師人力資源,切實解決教師人力資源不足與過剩的矛盾,發揮教師人力資源的最大效能;有利於提高教師收入,增強教師職業吸引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高校教師隊伍。

  熱詞之高考新政

  高考新政:基礎教育方向之選

  周彬(華東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院長)

  這一輪高考改革的主旋律,並不是對高考學科的調整,而是對高考學科的選擇。賦予學生選擇高考學科的權利,既希望通過學生選擇權利的行使,激活自己的自主學習意識;也希望通過學生自主的選擇學到自己能夠學到的或者喜歡學到的學科。首先,高考新政不是要解決現有高中教育或者整個基礎教育中的問題,而是要引領整個基礎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未來發展的方向。第二,高考新政將重構新型的師生關係。第三,學校管理將從資源的配置變成資源的選用。這就意味著我們要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育資源。

  熱詞之民辦教育

  民辦教育:從立法到行政的智慧考驗

  王烽(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教育體制改革研究室主任)

  民辦教育促進法修正案,確立了營利性與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分類管理的法律框架,解決了長期困擾民辦教育發展的根本性制度問題,開啟了民辦教育發展的新時代。修正案確定了兩類學校的區分標準,刪除了“合理回報”條款,明確了對非營利學校的稅收、財政、土地等扶持措施。修正案給地方預留了改革空間,規定了省級政府在推進分類管理中的責任。

  為照顧歷史和國情,確定了原有學校終止時舉辦者和出資人獲得補償和獎勵的權利。分類管理在實踐中將遇到一系列難題,激發一些民辦學校舉辦者的過度保護行為,將考驗地方的智慧。

  熱詞之校園霸淩

  校園霸淩:最大限度的預防

  李政濤(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主任)

  校園霸淩事件是學校日常生活中令人刺目和驚心的一部分。一旦發生,其波及面、影響面往往成幾何級數擴展。目前的關鍵,已不再是事件本身的是非對錯,而是如何最大限度的預防,防患于未然。為此,教育部等九部委聯合下發《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淩和暴力的指導意見》,把預防學生欺淩放在首要位置,通過預防,避免類似觸動底線,越過紅線的事情再度發生,讓傷害止血,讓霸淩止息,更在於通過預防,剷除對傷害漠視,對暴力縱容的文化土壤。對弱者的善良與友愛不僅屬於學生和家長,也屬於學校和全社會。

  熱詞之低齡留學

  小別離:回歸理性再思考

  周滿生(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低齡留學熱是中國參與全球化、國際化進程中的一種社會現象。筆者的看法是,國家鼓勵出國留學(包括自費和公費留學),但不支持低齡留學,尤其義務教育階段出國留學。低齡留學並非適合所有家庭,所有的孩子。青春成長期的孩子“別離”父母,過早離開家庭,到異國他鄉學習,不利於孩子全身心發展。而且在國外,也有校園文化差異、家庭文化差異、種族差異的問題。低齡孩子孤身在外學習,語言、生活、教學模式、學習方法等方面的差異,會給學生帶來較大壓力;學習焦慮、心理失衡普遍存在。對待“小離別”,家長一定要慎重。

  (原標題:創造屬於中國的好教育——2016年教育事業發展報告)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