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科研基地怎麼成了“後花園”

2016-12-28 08:40:46|來源:京華時報|編輯:王瑞芳

  據報道,距離昆明市西郊30公里外的團結鄉花紅洞的一個小山頭,綠茵環抱,古樹成林,種植著100多種各類珍稀植物。這裡是雲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花紅洞實驗基地。記者暗訪發現,基地內隱藏著“四星級”招待所和球場。內部人士透露,2008年之後,這裡“基本沒做過引種繁育工作”,已變成一些人的“後花園”。

  專業人士估算,兩個球場造價至少需要幾十萬元,再加上“四星級”招待所、茶樓以及其他設施,投資必然會更多。記者沒能找到相關公開招投標信息,因而搞不清經費來源。但如果“基本沒有做過引種繁育工作”之説屬實,則叫人懷疑,建設“後花園”的投資是不是挪用了科研經費?

  雲南環科院一負責人稱,科研基地中與科研無關的建設“有歷史原因”。然而,十八大之後,八項規定、清理樓堂館所等文件下發了不少,該科研基地卻仍有些“不務正業”,其中的現實原因更需要追問。

  外面是“招待所”“培訓中心”之類的牌子,“裏子”卻是會所、度假村,現實中,一些科研設施、專業機構被改變用途的情況並不少見。2014年,曾有媒體曝光哈爾濱市國土局在濕地上建豪華會所。該局稱,那個地方最初建的是地質環境監測站,2013年,他們堅決落實中央八項規定、清理樓堂館所的精神,就把這個“監測站”給賣了。這個解釋難以令人信服。

  而在一些沿海城市,政府部門在海邊圍地建“招待所”的情況更多。2014年有報道説,深圳市國稅局在公共海灘上擁有16棟別墅的度假村,掛牌叫“教育培訓基地”。該局回應稱,那是自收自支的經營單位,但投資人是國稅局、經營單位是國稅局的下屬,確是事實。當時也激起輿論一片質疑。

  某些政府部門、科研單位大搞表裏不一的建設,最大的問號是資金來源。如果是名正言順的財政撥款,説明財政資金方面的政策相當寬鬆,預算執行與監管或有“糊塗廟糊塗神”的問題。如果是自籌資金,恐怕少不了權力濫用與尋租的問題。而倘若是挪用科研經費供少數官員享樂,那就是嚴重的腐敗行為。回過頭看,此事折射的最大“痛點”不是腐敗,而是某些人“心想”就能“事成”。

  科研實驗基地隱藏在山林中的確不好監管,但如果不是財政資金神神秘秘、科研經費信息“隱藏”得深,就算想在月球上見一個“後花園”,恐怕都不容易。具體到此事,很難預料追責會追到哪些官員頭上。然而,倘若政府信息繼續不透明,財政預算在細節和具體運作上繼續躲著陽光走,即便沒了“後花園”,類似問題恐怕也還會以新的手段和形式存在,或“明修棧道”,或“暗度陳倉”。(馬滌明)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