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指出:東盟共同體發展藍圖可與"一帶一路"戰略對接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鄭治):30號,廈門大學最新發佈的研究報告指出,在當前,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這一因素並未直接導致大量外資流向東盟國家,但從長遠來看,該因素的影響還待進一步觀察;該報告提出,東盟共同體發展藍圖應與“一帶一路”倡議逐步進行戰略對接。
由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編寫的《東南亞地區發展報告》以年度東南亞地區發展為主題,跟蹤各國的政治、經濟、對外關係等發展態勢,對東南亞地區近期和中期發展進行分析與預測。
除關注東南亞國家外,該報告還對近年來中國和東盟國家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情況進行了比較分析。報告稱,2014年東盟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金額超過1300億美元,中國為1200多億美元,但2015年,兩個數據互換,中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外資金額超過了東盟。
此前有觀點認為,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使得大量外資從中國撤資,繼而轉向東南亞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國家。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王勤表示,他們的研究發現,這一觀點並不能成立:“大部分的外資投向東盟地區的,實際上主要是集中在新加坡,有一半是集中在新加坡,因為新加坡的成本也是非常高的,這樣的話,就不能説,大量的外資是從中國撤資,然後轉向東盟。”
王勤説,東盟國家雖然勞動力成本低,但也存在基礎設施欠缺等短板,因此,目前暫不用過分擔心外資因為中國勞動力成本原因流向東盟國家,但長期來看,該因素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報告指出,近年來,東南亞國家基本保持了政局穩定,民主化進程有所加快。2016年,東南亞政壇引人關注的是1月越共十二大召開及其中央人事調整、5月菲律賓的總統選舉和10月泰國國王逝世後的政局動向等。
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形勢下,2016年東南亞主要國家經濟增速普遍減緩,多數國家保持了中速經濟增長,少數國家則低速增長,但中期的增長前景仍不明朗。
2015年底,東盟正式宣佈東盟共同體建成。該報告認為,由於東盟成員國政治制度多樣、發展階段不同、意識形態各異,加上內部合作和協調機制不完善,均制約了區域性制度安排的實際效應。因此,未來東盟共同體的發展仍任重道遠。
東南亞是中國最重要的周邊地區之一,也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優先方向。該報告提出,從東盟共同體藍圖看,它與“一帶一路”倡議有許多契合點,可逐步進行戰略對接。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王勤分析認為:“東盟的共同體有三大支柱,政治安全、經濟、社會文化,跟我們一帶一路政治互信、經濟融合、人文交流一致,我們也是三大支柱。然後比如説,東盟共同體提到的互聯互通,區域的部門合作,實際上跟我們一帶一路提出的國際産能合作,它有重疊的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東南亞地區發展報告》在提出一帶一路的對接、互聯互通的同時,也提示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過程中,應注意風險的管控。對此,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總編輯楊群認為非常必要:“確實從這一兩年來,各個地區包括各個行業,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也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包括我們對所要對接地區的不了解,對風土人情、政局等沒有做深入的研討,帶來一系列問題,所以這條的提出對於我們更好地做好這個工作,應該説是非常重要的。”
《東南亞地區發展報告》還指出,伴隨著東盟經濟的崛起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東盟在“一帶一路”的地位與作用將進一步提升,它在“一帶一路”國際産能合作、互聯互通建設中將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