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瀾滄江-湄公河航運呈現衰落跡象 “黃金水道”期待振興

2016-12-31 10:33:39|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濤

往返于中國雲南和泰國清盛的“卡薩隆”號遊輪(攝影:崔沂蒙)

  國際在線報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崔沂蒙 李曉萍):被譽為“東方多瑙河”的瀾滄江-湄公河一江連六國,是我國連接東南亞國家的黃金水道。自2001年正式通航以來,從鮮花水果到大米橡膠,每天往來于這條水道上的船隻不僅運輸著沿岸國家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也承載著眾多船員的生活來源和致富夢想;然而,五年前發生的“10•5湄公河慘案”徹底打破了這種祥和。2011年10月,兩艘中國貨船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遭襲,13名中國船員遇害。受此影響,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運暫停,隨後雖然很快恢復,但日前有國內媒體報道,這條水道近年來往船隻數量不斷減少,貨運量大幅下降,航運呈現衰落跡象。

  泰國北部的清盛港,一艘駛往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的貨輪正鳴笛起航。經過9個小時左右,這艘載有橡膠、龍眼乾等物資的貨輪就會抵達目的地。如果是在五年甚至十幾年前,每天這樣的鳴笛聲在清盛港可謂不絕於耳。可是在記者駐守的一整天裏,這樣的聲音只聽到了一次。在此經營湄公河遊船業務的泰國清萊商會副會長帕蓋瑪女士接受記者採訪時眉頭緊鎖,她説:“現在往來在江上的船隻非常少,我前幾天一整天才看到3艘船,主要是運橡膠和大米的。這樣下去以湄公河航運為生的老百姓都會失業。”

  在湄公河跑了16年船的中國“嘉禾8號”貨輪船長唐曉青也坦承,這兩年生意不太好做:“沒有貨,今年是最差的了,也不知道什麼情況,反正就是沒有貨,下貨或者上貨都沒有。船員們有些轉行了,不再幹了。”

  有同樣感受的還有中國女老闆劉燕。她1997年就來到清盛開了一家中餐館,迄今已將近二十年,親眼見證了清盛這個小鎮的興衰:“在我剛剛開店的時候,中國遊客很多,來這裡開個店生意也挺好。那時候這裡中國的生意人很多,泰國人看到中國人來了也過來這裡發展。現在人少了,中國人都到清邁和別的地方去了。現在這邊生意不是太好做。”

  實際上,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和5年前的湄公河慘案的關聯不大。慘案發生後,中老緬泰四國就啟動了湄公河聯合巡邏執法,截止今年底,已圓滿完成聯合執法行動53次。因此可見,安全問題不是目前航運蕭條的原因。那麼,真正的原因是什麼?泰國清萊商會副會長吉素達女士從事運輸、物流行業22年。她認為昆明至曼谷國際公路(昆曼公路)的建成通車分流了一部分瀾湄水路的業務:“在昆曼公路2013年通車後,一些泰國的蔬菜、新鮮水果,如山竹、香蕉等改為從陸路運到中國,因為走公路比走水路能夠節省時間。另外,陸路運輸可以通過集裝箱冷庫儲存,便於一些水果的低溫保存。因此水路運輸的比例有所降低。”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