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中伊關係全面長期穩定發展新篇章
書寫中伊關係全面長期穩定發展新篇章 ——習近平主席2016中東之行系列評論⑤
伊朗是習近平主席2016中東之行的最後一站,也是中國國家主席時隔14年再次訪伊,對中伊關係發展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如伊朗總統魯哈尼評價:“此訪必將成為兩國關係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兩國領導人23日舉行會談,一致同意建立中伊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以此為中伊關係新的起點和綱領,夯實互信,增進合作,更好造福兩國人民。
中國與伊朗是傳統友好國家,中伊交往可追溯至西元前二世紀。據史書記載,西漢時期張騫派副使甘英到安息(即今天的伊朗),打通了中國經此至羅馬的商貿通道,即古絲綢之路。此後,沿著綿延萬千公里的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中伊友好往來連綿不斷,兩大文明遠行並擁抱,兩國人民遠行並交好。來自中國的絲綢和伊朗的高超工藝結合,成就了波斯絲毯的高貴;來自伊朗的蘇麻離青和中國的高超工藝結合,成就了青花瓷器的雅致。中國的漆器、陶器以及造紙、冶金、印刷、火藥等技術經伊朗傳向亞洲最西端乃至歐洲等更遠的地方,石榴、葡萄、橄欖以及玻璃、金銀器皿等又從伊朗和歐洲等地傳入中國。可以説,古絲綢之路架起一條交流物産、連通人心的橋梁,織就了古老文明友好往來的美好畫卷。
今天,古老的絲綢之路正跨越時空,迸發出新的生命力。作為絲綢之路兩端的重要國家,中國與伊朗的關係近年平穩發展,各領域合作展現出勃勃生機——習近平主席與魯哈尼總統多次會面,不僅進一步夯實了兩國政治互信,併為兩國關係的未來發展規劃了藍圖;中國積極推動通過政治談判解決伊朗核問題,為全面協議的最終達成貢獻了中國智慧;兩國同為發展中大國,在維護國家主權、民族獨立以及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有很多共同語言。經貿合作蒸蒸日上,中伊雙邊貿易額從上世紀70年代的幾千萬美元增長到2014年的518億美元,中國連續6年保持伊朗第一大貿易夥伴國地位。人文交往豐富多彩,“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兩國人民友誼已經成為中伊友好關係發展的重要動力。
當前,中伊關係面臨新的發展契機,中伊互利合作大有可為。伊朗能源、礦藏資源豐富,工業門類齊全,亟須將發展潛力轉化為財富與生産力。中國持續推進工業化與城鎮化,正處於經濟結構調整與産業轉型期。特別是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構想後,伊朗反響積極,對參與共建“一帶一路”表現出極大的熱忱。“一帶一路”建設既為中國經濟提供了良好機遇,也為許多國家提供了與中國攜手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機會。伊朗經濟面臨進入快速發展軌道的機遇,需要大量外來投資、技術支持和建設項目。這為中伊兩國深化務實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可以預見,在“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下,兩國進出口貿易、互聯互通、産能合作、産業園區建設將迅速發展,將為兩國及兩國人民帶來巨大福祉。
習近平主席強調:“中伊友好源於歷史上的友好交往,源於困難時期的相互扶助,源於重大問題上的無私支持,源於互利共贏的合作理念,經歷了國際風雲變幻考驗。”這是中伊友好的經驗總結。此次訪問則為中伊友好注入了新動力,將推動兩國政治、經貿、能源、基礎設施、安全、人文等領域互利合作邁上新臺階。未來,雙方加強“一帶一路”框架內各領域務實合作,要把能源合作作為“壓艙石”,在能源領域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係;把互聯互通合作作為“著力點”,開展鐵路、公路、港口、礦産、通信、工程機械等領域合作,落實好有關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把産能合作作為“指南針”,加強經濟産業政策溝通和對接,引導兩國優勢互補企業加強合作,構建全方位、寬領域、多元化的産能合作格局;把金融合作作為“助推器”,積極探討研究新的金融合作模式,加強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框架內合作。
中國和伊朗都是文明古國,兩國在歷史上沒有戰爭糾葛,只有悠久綿長的友好交往和精誠合作;在現實中沒有根本矛盾,只有始終如一的相互支持和互利雙贏。深化中伊友好合作關係不僅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於地區的和平、穩定和繁榮。只要雙方能乘勢而上,以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為引領,不斷提高雙邊關係和務實合作水準,就一定能書寫中伊關係全面、長期、穩定發展新篇章,為古韻悠長的絲路旋律譜寫新時代的華美樂章。
南方日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