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鑒 共同繁榮發展
風送駝歌,月留帆影。歷史長河中,絲綢之路上,中國人民和中東地區人民真誠相待、出入相友,不同文明相互欣賞、相互學習,以尊重和謙遜的態度,借鑒吸收彼此文化中的精華,為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生動範例。當前,在共建“一帶一路”的征途中,雙方發展戰略對接,共創美好未來。
“文明具有多樣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種的多樣性一樣,一同構成我們這個星球的生命本源。中東是人類古老文明的交匯之地,有著色彩斑斕的文明和文化多樣性。”
“中國將繼續毫不動搖支持中東、阿拉伯國家維護民族文化傳統,反對一切針對特定民族宗教的歧視和偏見。”
“我們應該開展文明對話,倡導包容互鑒,一起挖掘民族文化傳統中積極處世之道同當今時代的共鳴點。”
……
習近平主席訪問中東三國,積極倡導文明交流互鑒,一系列重要論述啟發人們對文明的思考,指明共同發展之道。
歷史傳承,絲綢之路開遍文明交流之花
“通過古老的絲綢之路,中阿人民的祖先走在了古代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前列。”中國著名伊斯蘭和阿拉伯學者納忠先生曾説,阿拉伯—伊斯蘭文明中,來自波斯、印度、希臘、羅馬等外族的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擁有5000多年曆史的中華文明在發展進程中相容並蓄、博採眾長,既獨具特色,又豐富多彩,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同為世界古老文明的中華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各具特色、自成一體,卻從來不曾自我封閉。古絲綢之路為沿線國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也加速了沿線各國文化交流。
生活在沙特首都利雅得的中國人喜歡逛阿拉伯特色濃郁的香料店,這裡嫋嫋香氣縈繞,讓人沉醉。神秘的龍涎香曾是阿拉伯帝國向唐朝皇帝贈送的珍貴特産,宋代的中國藥鋪中亦出售來自阿拉伯的藥品。一手捧著《古蘭經》,一手拿著香料盒的阿拉伯商人,沿著漫長的絲綢之路,不僅帶來了異國的香薰,還有阿拉伯文化。
早在中國東漢時期,甘英就曾到訪伊朗。這位有史記載最早到達波斯灣的中國人,開啟了中伊兩國人民長達2000年的友誼。伊朗文化與伊斯蘭指導部副部長胡傑拉圖·阿尤比告訴本報記者,伊朗人對中國瓷器愛不釋手,中國人對波斯挂毯情有獨鍾,都是兩國人民彼此欣賞對方文化的一個剪影。
歷史的篇章,閃耀著中國與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相互交融的光彩。阿拉伯移民使甜食成為中國東南沿海民眾的偏愛,清真菜係成為中國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琵琶、胡琴也變為中國人熟悉的民間樂器……中國的火器、醫學、印刷、天文、製圖學等科學技術傳入中東,阿拉伯天文學、數學、化學等也傳入中國,極大促進了雙方的社會發展。
不少中東地區的民眾認為,他們能與中國朋友心靈融通,正是因為他們的文化與中華文化同屬東方文明,都重視家庭和集體,尊重秩序和道德,在人文精神和倫理思想中有著許多相似之處,這種彼此間的心領神會是西方人無法企及的。講述中國家庭生活的《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和歷史劇《王昭君》等在中東地區熱播,正是基於雙方相近的價值理念和道德選擇。
北京大學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研究所所長吳冰冰對本報記者表示,與西方國家總是強調“文明衝突”“文化差異”不同,中國講究“求同存異”。求同存異,才能為互相學習和合作留下空間。現在埃及、伊朗等國都在學習中國的發展方式,它們都希望學習中國在保持長期穩定的同時經濟高速發展的經驗,這也是新時期文明互鑒的生動體現。
現實選擇,互利合作共圓繁榮發展之夢
隨著近年來中阿友好年等活動的舉行,中東地區的文化藝術人才訪問中國,帶有濃郁中國特色的文化活動也在中東國家遍地開花。媒體、藝術、旅遊、文學、教育等領域的交往,為深化中國和中東地區合作奠定了堅實的民意基礎。越來越多中東地區的民眾開始學習中文,並通過電影、電視、圖書、音樂去深入了解中國。他們迫切想知道:一個曾經同樣經歷過被西方列強欺侮命運的國度,何以重拾秩序和自信,創造出非凡的物質和精神文明;那一張張友善寬容的東方面孔背後,一雙雙勤奮靈巧的手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怎樣的感情,怎樣的力量……
中國同中東、阿拉伯國家雖然資源稟賦各異,發展水準不一,但都處於各自發展的重要階段,都肩負著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共同使命。中國“十三五”開局,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引領下穩步前行。而處於現代化進程關鍵階段的許多中東地區國家也不滿足於只作油氣資源的全球供應商,普遍把工業化作為促進發展、改善民生、增加就業的重要選擇,大力推進經濟多元化發展。
約旦首都安曼文化局局長、著名學者薩米爾·艾哈邁德曾多次訪華,他的著作《文明的追隨》認為,中國具有自由、堅定的民族意志,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現代化國家,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實踐,已探索到一套適合自身國情的、有效的發展方案,從而取得人文和物質上的輝煌成就。中國的發展吸引世界各國向她靠攏,阿拉伯國家需要借鑒中國在實現成功過程中所使用的基本哲學,為阿拉伯人自身的復興提供指引。
沙特阿拉伯費薩爾國王伊斯蘭研究中心秘書長葉海亞則認為,正因為無論在意識形態上有何差異,阿中都始終尊重對方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阿中友好合作也因此成為南南合作的典範。阿拉伯諺語説:“擇路先擇伴。”中國和阿拉伯國家便是志同道合的發展夥伴。在探索發展道路上,雙方需要更加緊密地團結與協作,交流借鑒。
伊朗—中國工商會主席阿薩多拉·阿斯加羅拉迪認為,“中國開始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伊朗也即將推進經濟發展第六個五年計劃,雙方發展戰略契合,合作潛力巨大”。隨著伊朗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伊中經貿合作將呈現更多新特點,出現更多新模式,並助力雙邊關係不斷提升。
“‘一帶一路’延伸之處,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躍之地。民心交融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習近平主席所言深入人心。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為了讓人才和思想在“一帶一路”上流動起來,習近平主席宣佈實施增進友好“百千萬”工程,落實“絲路書香”設想,開展典籍互譯,加強智庫對接等一系列舉措。
今天,“一帶一路”在中東地區形成新的交匯,把亞洲大陸東西兩端對接起來,昭示了中國和中東國家關係發展的美好前景。站在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新起點上,秉持絲路精神,中國同包括中東地區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一道努力,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本報北京、利雅得、開羅、大馬士革、德黑蘭1月23日電 記者王新萍、白陽、李逸達、黃培昭、劉水明、韓曉明、王雲松、宦翔、趙明昊、張志文)
《 人民日報 》( 2016年01月24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