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吹糠見米”的實幹把日子過紅火——節前重訪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過的地方

2016-01-31 10:47:35|來源:新華網|編輯:張斯路

  原標題:用“吹糠見米”的實幹把日子過紅火——節前重訪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過的地方

  新華社北京1月31日電 題:用“吹糠見米”的實幹把日子過紅火——節前重訪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過的地方

  開欄的話:盼望著,盼望著,2016年春節將至,新華社自1月31日起開設“新春走基層”欄目,陸續播發記者從基層採訪來的新聞報道,講述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部門貫徹落實中央精神的生動實踐,反映基層幹部群眾的生活狀況和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以生動的故事、細膩的筆觸展示“十二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表達人民群眾對“十三五”開好局、起好步的熱切盼望。

  新華社記者

  冬日正午,年根將近,陜北高原山溝裏的梁家河村,25歲的梁強在去年剛開業的農家樂“梁家小院”招呼著把招牌菜農家燉土雞、養生麻湯飯給客人端上桌。

  這個青年農民自己都不敢相信,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的到訪,為他帶來了紅火日子。“開業7個多月,15萬元的成本已經收回了,一年下來能掙20多萬元,比在外面打工強多了!”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十幾個像梁家河村一樣的老少邊窮地區,他帶頭用實際行動踐行自己的要求:對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

  行動推動頂層設計。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成為“十三五”規劃的一項重要內容。

  猴年春節在即,新華社記者回訪了習近平總書記到過的陜西、河北、貴州三處貧困地區,看看百姓的日子過得怎麼樣。

  因地施策 “日子越過越痛快!”

  陜西省延川縣梁家河村,一條蜿蜒平坦的柏油馬路,將大山深處的村子與外界連接。村委會小院裏的一塊展板上,記錄著習近平總書記對梁家河的寄語與牽掛。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回到闊別40年的梁家河看望父老鄉親,整個鄉村為之沸騰。

  轉眼快一年了,當時的情景仍歷歷在目,小山村的大變化,已在不經意間發生。

  村民張衛龐家的果園,去年總書記察看過。一年過去,果樹進入豐産期,2015年他的收入達到5萬多元,68歲的張衛龐説,這是“這輩子收入最多的一年”。

  幾年前,張衛龐家還是村裏的貧困戶,後來,他栽種了10畝果樹,光景開始有起色。起初他不會田間管理,縣上鎮上的技術人員就來下鄉指導,手把手教他修枝、防蟲。果樹開始挂果,幹部們又幫著聯繫銷路。“門外漢”漸漸成了“老把式”,蘋果樹上摘下了真金白銀。現在,他家過上了和城裏人一樣“有房有車”的日子。

  如今,窯洞成了梁家河搞旅遊開發的招牌。新當選的村支書鞏保雄介紹,去年五一節,村上依託風光旖旎的黃土高原地貌和知青舊居等文化景觀,成立了鄉村文化旅遊公司。村民集中接受培訓,統一著裝上崗,學習旅遊知識,一百多位梁家河農民實現了向公司員工的“華麗轉身”,拿上了固定工資。公司自營業至今,村裏累計接待遊客30多萬人次,高峰時每天有6000多人,旅遊收入300多萬元。

  變化,猶如漣漪,傳遞到陜北不少區縣。清澗縣委書記楊懷智還清楚記得2015年2月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延安幹部學院主持召開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時的情景。

  “我向總書記介紹了清澗縣近年來在城鎮化、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情況。同時結合清澗縣情實際,談了自己關於貧困老區脫貧致富的想法。”楊懷智説,一年來,清澗縣把扶貧攻堅工作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來抓,正在以“吹糠見米、刀下見菜”的實際行動,打好這場脫貧攻堅戰。現在全縣通過産業扶持、項目帶動、城鎮化引導和民生保障,全年脫貧40個村1.28萬人。

  金融扶貧 “為農民持續增收兜起一張網”

  三年前的冬天,剛剛履新的習近平總書記到訪太行山深處的特困村——河北省阜平縣龍泉關鎮駱駝灣村。

  如今,記者在總書記去過的村民唐榮斌家看到,土坯磚房翻修一新,還新建了廚房、門頭和帶洗浴的衛生間。翻修材料取之於本土,原汁原味地保留了當地特色。

  “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我們真是托共産黨的福!”唐榮斌邊擦新安的窗戶邊説。

  正是享受了政府危舊房改造政策的福利,駱駝灣村低矮破舊的房子得以修繕。

  面對脫貧攻堅難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進一步堅定信心、找對路子,堅持苦幹實幹,推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加快發展。

  三年來,除了為特殊困難群眾提供資金支持,阜平縣為摘掉貧困帽子進行了不少嘗試。去年以來,經中國保監會批准,中國人民財産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根據阜平縣農業産業特色,專門設立肉牛、肉羊、核桃、大棗成本價格保險,為由於市場價格波動造成的成本損失為農民持續增收兜起一張網,兜住農民種植、養殖的經營風險。

  2015年3月17日,阜平縣平陽鎮王快村村民張曉明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先後為自己的370只綿羊購買了肉羊成本價格保險。每只羊的保險費為85.5元,保險金額為950元,保險金額包含羊羔成本和飼養成本。

  縣委書記郝國赤介紹:“成本價格保險針對的是阜平經濟基礎差、發展水準低、人民群眾抵禦種養業生産經營風險能力較弱這一現實,目的是‘兜’住經營風險的底,防止農戶因不可抗力返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錢真正用到刀刃上,真正發揮拔窮根的作用。“三年來,我們通過深化精準扶貧提高扶貧成效,金融扶貧培育致富産業,山區綜合開發實現借地生金,找到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新路徑。儘管取得一定成效,但大都處於探索起步階段,最終效果還有待在今後實踐中檢驗。”郝國赤説。

  綠色發展 美麗鄉村建設見實效

  貴州省遵義縣楓香鎮花茂村,灰瓦白墻的黔北民居白雪覆蓋,一派冬日景象。農家樂“紅色之家”老闆王治強的家門口,一幅幅對聯、一盞盞燈籠喜慶熱烈,透出紅火的年味。

  “紅色之家”農家樂從2014年8月開業到現在,接待遊客有10萬人之多,生意特別好。回憶起半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到他家的情景,王治強記憶猶新:“總書記進來看我的房子,説建得不錯,問我生意好不好。”給他印象最深的是總書記那句話:黨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笑還是哭。

  花茂村過去是貧困村,原來村名叫“荒茅田”,這些年因為脫貧致富效果好,改名“花茂”,寓花繁葉茂之意。最近幾年,經過美麗鄉村建設,楓香鎮變化很大。“鎮裏換了幾屆領導,給老百姓做了不少實事,比如水、電、路,楓香鎮每年都打(鋪)串寨路,甚至看不到的地方,包括山後面串戶路都打通了。”王治強説。

  “我們這裡貧窮落後,總書記的到來對我們鼓勵相當大,現在工作起來渾身是勁。”村委會主任彭龍芬介紹,近年來,花茂村在保護好當地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憑藉紅色文化大力發展紅色遊、田園遊,用收益反哺生態建設,進入綠色發展的良性循環。花茂村還通過招商引資建設現代高效農業園區,種植大棚蔬菜,脫貧攻堅效果明顯。

  鄉親們認識到,路子找對了,致富效果就好。在扶貧開發過程中,貧困地區逐漸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理念貫徹到位,這樣,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就指日可待。(執筆記者崔清新,參與采寫記者:梁愛平、王昆、陳晨、李驚亞)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