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推進全方位外交的成功實踐
新華社北京1月4日電 人民日報1月5日文章:闊步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上
——記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推進全方位外交的成功實踐
歷史的縱深,鑄就了戰略的高度。
2015年深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見第二屆“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外方代表。現場有人問道,一個不斷發展的中國怎樣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係。
習近平的回答宕開一筆,推本溯源:
“我們從哪來?我們走向何方?中國到了今天,我無時無刻不提醒自己,要有這樣一種歷史感。佇立在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有一組浮雕,表現的是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國革命勝利的全景圖。我們一方面緬懷先烈,一方面沿著先烈的足跡向前走。我們提出了中國夢,它的最大公約數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
用歷史的長鏡頭去端詳今天,從世界維度的廣鏡頭去俯瞰今天,更能深沉地理解中國的光榮與夢想、跋涉與執著。
數百年間,中國譜寫了一曲從強盛到衰落再到復興的壯美史詩。今天,中國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站在中國與世界關係歷史性變遷的路口。世界秩序調整、國家實力消長、歷史文化積澱,無不投射于外交。在落棋弈子、折衝樽俎之際風雲激蕩。
面對人類社會正在經歷的深刻複雜變化,世界在思考未來何去何從,也在關注走向民族復興的中國,將為世界帶來什麼。習近平明確提出,中國將致力於同世界各國一道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黨的十八大至今,走過3個年輪。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延續著千百年來的熙熙攘攘。這些留下深刻印記的歲月,將同中國、同世界一道迎接未來,書寫新的歷史。
民族復興之路
已過鮐背之年的基辛格近百次訪華,和新中國每一代領導人都有交往。在美國西雅圖的講台下,他側耳傾聽習近平演講,感嘆:“有光榮的夢想,才有偉大的成就。”
夢想,一個承載歷史、期許未來的詞彙,在2012年的秋冬之季,從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的展廳傳出,成為激勵國家和民族前行的磅薄之力。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一起來到這裡。站在近代以來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一幀幀歷史鏡頭前,習近平聲音堅定從容: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我堅信,到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
這是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履新之後的第一次集體亮相,這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征程上一個重要節點,世界從字裏行間解讀:他們會將中國帶向何方?
走向何方,曾是中國近代以來的世紀之問。中國山河破碎尋覓出路時,中國不屈抗爭走向勝利時,中國改革開放蓬勃復蘇時,人們的目光始終追隨著中國。
世界從未像今天這樣,如此渴望傾聽中國。
世界從未像今天這樣,如此渴望走近中國。
今天的世界,正經歷“400年來未有之大變局”;今天的中國,是世界舉足輕重的一部分。人口占世界近1/5,第二大經濟體,“一條同西方制度迥然不同的成功道路”。它的抉擇判斷,它的進取作為,深刻影響著21世紀乃至更久遠未來。
仿佛一把鑰匙,中國夢為世界打開了一扇大門。循著夢想的主線,世界在感知中國新時期的和平觀、發展觀、安全觀、國際秩序觀,在傾聽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步履鏗鏘。
一位研究中國方向的俄羅斯學者,不無感慨地向習近平“訴苦”:“課題任務太繁重了,研究速度始終追不上中國外交的步子。”中國的新理念、新舉措、新倡議不斷刷新。習近平給國際社會留下了改革者、開拓者的深刻印象。豐富和平發展戰略思想,強調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倡導構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提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倡議……他以寬廣深邃的歷史視野、以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以勇於擔當的大國胸懷,帶領中國這艘巨輪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揚帆遠航。
2013年10月,新中國首次召開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
俯瞰中國版圖,東瀕太平洋,西抵歐亞大陸腹地,它是世界上周邊鄰國最多的國家。
經略周邊、開拓周邊,成為新時期中國外交的突出重點。三次訪問東南亞,兩次訪問中亞,兩次訪問南亞,兩次訪問東北亞——習近平的出訪行程,一半留給了周邊,將其視為中國的安身立命之所、發展繁榮之基。
人可以擇鄰而居,但國家是搬不走的,和睦鄰邦、親仁善鄰是中國自古以來的“為鄰之道”。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提出親誠惠容四字理念,強調應當把中國夢同周邊各國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願望、同地區發展前景對接起來,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
2014年11月,新中國歷史上第二次中央外事工作會議。
站在民族復興的大棋盤旁,習近平高瞻遠矚指出,中國必須有自己特色的大國外交。講戰略清晰透徹,講策略務實靈活。娓娓道來的話語,標注了中國外交的嶄新坐標。
在中國,“國際社會”一詞的出現頻率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期,一如國際社會對“中國”一詞的引用熱度。會上,習近平為中國夢賦予了富有時代特徵和世界意義的定語,“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他將中國前途與世界命運緊緊相連,強調要“統籌考慮和綜合運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國際國內兩類規則”。
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兩次聚焦外交。是學習思考,也是謀劃和部署。2013年元月,“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在中南海開講。習近平説,“實現我們的奮鬥目標,必須有和平國際環境”。2015年10月,在“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體制”課上,習近平開宗明義:“我們參與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從服務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一邊頂層設計,一邊積極實踐。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3年來足跡遍佈各大洲。在處理同外部世界關係中所展現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將傳承與超越、戰略與策略、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有機統一,開局佈局縱橫捭闔。
翻開習近平夙興夜寐的日程,清晰勾勒了中國外交的軌跡。自擔任總書記以來,出訪19次,累計133天,行程38萬多公里,相當於繞地球飛行了近10圈。
同一時期,他在國內會見外國元首、政府首腦165人次。天安門前,明永樂年間沿用至今的長安街上,不斷更換著來訪國家的旗幟,每天穿行的市民們感受著有朋自遠方來的喜悅。
習近平曾笑談《時間都去哪兒了》,他幽默地説:“每次用這麼多時間出訪很‘奢侈’,但很有必要。”字裏行間道出只爭朝夕的緊迫感。
時間精確到了分鐘。有多少次,是在時針奔向午夜時分才結束一天的訪問活動;有多少次,為節約時間刻意把趕路的長途飛行安排在深夜。
一切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為了世界共同的前途和命運。
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中國外交延續著基本的佈局框架,卻又不斷開拓創新。以不拘一格的出訪方式為例,習奧莊園會晤、瀛臺夜話、白宮秋敘,中美關係以不打領帶的“散步外交”邁上新征程。遠赴俄羅斯索契,中國元首首次到境外開展“體育外交”。東抵韓國,北上蒙古國,“點穴外交”精彩高效。習近平同印度總理莫迪的“家鄉外交”令人耳目一新。“高空外交”也是別開生面,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古巴國務委員會主席勞爾·卡斯特羅都曾登上習近平的專機,家國情懷,天下胸襟……
中國大地喜迎八方來賓,主場外交精彩紛呈。中國攜手世界,同到訪國和國際組織共同舉辦會議,“客場中的主場”盡顯大國風範。中拉領導人會晤、太平洋建交島國領導人集體會晤、聯合國南南合作圓桌會和全球婦女峰會、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人們對習近平説,中國像塊磁鐵,因中國的到來,這裡高朋滿座。
有步驟,有章法。有高瞻遠矚的戰略佈局、有化簡馭繁的策略運籌。捍衛利益正氣凜然,對待老朋友情深義重,承擔責任當仁不讓,外交博弈撥雲見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一路走來始終秉持。國際輿論借拿破侖“沉睡的獅子”進一步斷言:中國已經醒了,而習近平正肩負著帶領全面喚醒的中國走向新的未來的歷史使命。
“沉睡的獅子”已經甦醒!從睜開眼看世界,到一舉一動都在世界的聚光燈下,不過走過了短短百年。百年前的中國,何談外交禮遇,更多是無奈和屈辱。
而今天,許許多多的到訪國,為中國準備了最高規格乃至超規格禮遇。中國國旗挂滿了大街小巷,會場匠心獨運佈置成了中國紅。不少國家元首全程陪同習近平訪問,一些地方歌舞歡騰、萬人空巷。
厚重的禮遇宛如躍動的詩行,訴説著同中國攜手發展的願望,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欽佩,對中國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貢獻的期待。太多難忘的細節、難忘的故事、難忘的話語!中亞幾國,不約而同地從與中國的聯繫中分析自己的區域地位。一位外國元首見到習近平時自豪透露:“周邊國家紛紛來打聽,是靠什麼魅力請來了中國?”
更為強烈的感觸,在歐洲。3年來兩次“歐洲月”,給了古老而新興的東方大國最尊貴的禮遇。2014年3月,習近平訪問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護航戰機、綬帶勳章、白領結宴會、146匹骕骦……2015年10月,習近平飛赴倫敦專程訪英,英國王室用皇家馬車將習近平主席夫婦請入白金漢宮。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奧朗德也相繼來到中國。“不放過萬分之一的細節,做到了極致”,《費加羅報》對法國的評語,有人稱之為歐洲之行的一個縮影。
它們仿佛一面鏡子,映照了中國在世界力量坐標軸上的方位。讓無數人,尤其是身在海外的華夏兒女,和走過苦難日子的國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振奮自豪。
外交是國家實力的重要組成。
訪問新西蘭途中,習近平從歷史深處講起:“了解中國的歷史,才能體會中國人民對中國夢的渴求。在浩瀚歷史長河中,中國的經濟、科技實力和文化影響力曾長期領先世界,但在近代卻飽受列強欺辱。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了解中國的現實,才能感知中國人民實現中國夢的路徑。當前的中國國情和國際形勢決定了13億多中國人民只能以和平合作築夢,靠銳意改革圓夢。”
喚醒的使命感迸發強大力量,也激發了世界範圍內的廣泛共鳴。巴西總統羅塞夫説,“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非常了不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説,希望我的子孫聽著中國夢長大,這有助於他們的生活更美好。巴基斯坦總理謝裏夫曾在傾聽習近平演講後,深情為中國夢賦詩一首:“打開你的眼睛,看看這一片土地,看看天空,看看從東方升起的太陽……”
3年前的中國以夢想破題,3年來中國同世界的密切互動常以夢想點題。美國夢、歐洲夢、非洲夢、亞太夢、拉美夢……夢想,最沒有隔閡的語言,傳遞和平與發展的美好願景,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條無形紐帶。習近平説:“中國夢是追求和平的夢、追尋幸福的夢、奉獻世界的夢。”“中國人民希望通過實現中國夢,同各國人民一道,攜手同圓世界夢。”
共同的夢想,穿越時空,築造未來。
和平發展之路
特殊的時間節點,總能激起思緒的無盡漣漪。2015年9月,匯集諸多歷史重大事件,也是在回答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關於和平的兩大問題。
怎樣對待歷史?
9月3日,中國的“勝利日”時間,一個歷史的軸承。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大會隆重舉行。
70年了,歲月再流逝,也無法洗滌一個民族的滄桑。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這一氣吞山河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在規模空前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開展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為人類和平作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
歷史不容忘卻,那是再久的歲月也無法抹平的痕跡;和平不能被踐踏,那是再遠的前行也要始終捍衛的真諦。天安門城樓,習近平走上講臺,身後朱紅色的大門合攏,面前開啟的是一段新的歷史。千余字講話,他18次講到“和平”。世界專注傾聽,飽經滄桑的中國對和平發展的珍惜和擔當。
昭昭前事,惕惕後人。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要引以為戒。傳承歷史,不是為了糾結過去,而是要開創未來,讓和平薪火代代相傳。中國通過立法確立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烈士紀念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舉行隆重紀念活動。在國際舞臺上,曾經被低估的中國作用、被淡忘的中國貢獻,逐漸恢復歷史的本來面貌。
正義的事業,總能激起最廣泛共鳴。許多國家領導人聽聞中國勝利日閱兵的決定,紛紛予以支持。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在聯合聲明中,高度評價中國人民的英勇精神和卓越功績。世界掀起為中國抗戰正名之風。牛津大學教授拉納·米特著書《中國,被遺忘的盟友》,打開了一扇讓人們重新認識歷史的窗口。
怎樣走出歷史?
歷史曾經一再重復崛起的怪圈,古希臘學者斷言的“修昔底德陷阱”幾乎已經被視為國際關係的“鐵律”。
21世紀初,中美關係成為新的焦點,走到了又一個攸關未來的十字路口。
寬廣的太平洋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習近平説:“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跨越太平洋,路在腳下。
2013年,安納伯格莊園會晤。兩國元首共同作出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戰略抉擇,共同探索一條前無古人、後啟來者的大國關係新模式。
2014年,中南海瀛臺夜話。在新型大國關係“成績單”前,習近平放眼長遠:“我們不能讓它停留在概念上,也不能滿足於早期收穫,還要繼續向前走。”
2015年,華盛頓白宮秋敘。習近平以蘊含中國智慧的哲學思維看待分歧:“要看大局,正所謂‘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他提出按輕重緩急妥善處理分歧、對話協商解決。
習近平説,中美兩國合作好了,可以成為世界穩定的壓艙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奧巴馬同樣強調説,美中兩國齊心協力,將使世界更加安全、繁榮。
春去秋來,深耕細作。一條波瀾壯闊的合作發展之路,為人類社會探索新興大國和守成大國的相處之道提供了新的範例。
俄羅斯,中國最大的鄰國。兩個體量龐大的鄰居,如何和睦相處?
2013年早春3月,萬物復蘇。習近平擔任國家主席後首次出訪,踏上這片廣袤大地。走過風雨,穿過叢林,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現在,是時候引領它走向更好未來了。
抵達莫斯科首日,普京總統全程陪同,歷時8個小時。次日,習近平走進俄羅斯國防部及聯邦武裝力量作戰指揮中心。俄羅斯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鄭重報告,尊敬的主席先生,您是我們為之打開這扇大門的首位外國領導人。
2014年隆冬2月,春節的炮竹聲裏,習近平動身飛赴索契出席冬奧會開幕式,新一年外交開局再次選擇了俄羅斯。“鄰居家辦喜事,我當然要來道賀,同俄羅斯人民分享喜悅。”一語道出中俄關係的高水準、特殊性。
2015年初夏,習近平再次來到莫斯科。紅場大閱兵,普京在慶典上兩次講話,一再稱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巨大貢獻。中國人民解放軍方隊踏著《喀秋莎》的優美旋律,邁著堅毅步伐,昂首走過檢閱台。
在芬蘭灣畔聖彼得堡,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在烏拉爾山脈南麓烏法,參加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和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3年來,俄羅斯留下了習近平在海外最多的足跡。兩個攜手走向復興的大國,迎來了兩國關係的歷史最好時期,也樹立了新型國際關係的典範。
家門口的太平,是地區國家的最大公約數。
為了和平,中國展現了比海洋、天空更為寬廣的胸懷。“一個家庭總有磕磕碰碰,鍋和勺子也有碰撞的時候。求其同而存其異,存異要有大格局。”習近平進一步豐富和平發展戰略思想,提出不僅中國要走和平發展道路,世界各國都要走和平發展道路。
為了和平,中國的眼睛裏也絕容不下沙子。習近平説:“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中國已經通過友好協商同12個鄰國徹底解決了陸地邊界問題。中國有誠意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與相關國家的領土與海洋權益爭端。
他的語速不快、語調不高,但沉穩有力。這是一位德國記者聽了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後寫下的。主持人追加兩個提問,習近平的回答意味深長:“我們不惹事、不怕事,有關我國領土主權完整的事情,當然要堅決捍衛!”“我們絕不走‘國強必霸’的道路,但我們再也不能重復”,他放慢了語速,一字一頓:“堅船利炮下被奴役被殖民的歷史悲劇。”
梳理在國際場合的諸多講話,習近平對“和平”講得最多、講得最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中國這艘大船一定要經得起風浪,特別是驚濤駭浪。”
習近平思想的開拓和深度令人驚嘆。對於同一個話題的闡述,儘管核心理念一脈相承,但時常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唯有説起和平,他每每從歷史講起,“強不執弱,富不侮貧”,“國雖大,好戰必亡”,“協和萬邦”……講述中華民族中的DNA裏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一個國家的走向有其歷史的規律性和預見性。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從歷史、現實、未來的客觀判斷中得出的戰略抉擇。習近平説:“我們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堅持這條被實踐證明是走得通的道路。”
銘記歷史的時刻,也會被歷史所銘記;珍惜和平的心聲,也會被世界所珍惜。許多外國政要表達了共同的觀感:“中國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是為了示強,而是為了扶弱;不是為了戰爭,而是為了和平。”“中國的發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壯大。”
中國為和平而來。
合作共贏之路
自民族國家産生以來,人類始終在求索國家間的相處之道。威斯特伐利亞體系被稱為開創了近代國際關係的先河。維也納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等也曾激蕩風雲。
人類歷史走進了21世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信息社會化所帶來的商品流、信息流、技術流、人才流、文化流,如長江之水不可阻擋。21世紀是合作的世紀。
聰者聽于無聲,明者見於未形。習近平提出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把合作共贏理念體現到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等對外合作的方方面面”。以合作取代對抗,以共贏取代零和,樹立建設夥伴關係新思路。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以合作共贏作為處理國與國關係的核心理念。
“一帶一路”,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合作共贏之路,也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最新的時代注腳。
2013年秋,習近平西赴哈薩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亞。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穿越時空,走進今天的發展藍圖。
千年前的絲路輝煌,張騫策馬、鄭和遠航,一段讓人感懷的歲月滄桑。草原黃了又綠,海上潮落潮漲,年輪在這片大地、大海上留下了什麼?中國,從強盛到衰落,又從抗爭到復興。中國同沿線國家攜手圓夢的意願,如此真摯熱切。
“一帶一路”應者雲集。沿線60多個國家積極響應。傳播速度之快、參與範圍之廣,令世界驚嘆。
春華秋實。從戰略擘畫到廣泛共鳴,從宏偉藍圖到具體成果,立足周邊,依託周邊,造福周邊,卻又不限于周邊。它的開放性、包容性,給世界帶來無限可能。
“一帶一路”雛形漸顯。北線,從西安出發,一路向西,跨越高原峽谷,穿越沙漠盆地,深入中亞腹地,通連歐洲;南線,從中國東南沿海,沿馬六甲海峽,過印度洋,直抵非洲。
這條世界上跨度最長、最具潛力的合作帶,凝聚了沿線國家渴望發展的最大共識、回應了沿線國家經濟升級的最迫切願望、提供了世界經濟走出陰霾的最有效方案、展現了中國推動各國共同發展的最大誠意。如此瑰麗的畫卷,如此宏大的手筆,只在短短兩年間。世界追問:“提出具有磁石般吸引力的偉大方案”,為什麼是中國?
因為中國機遇。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一帶一路”把世界的機遇變為中國的機遇,也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有組數據頗具分量:預計未來5年,中國將進口超過10萬億美元商品,對外投資規模將超過5000億美元,將有超過5億人次出境訪問旅遊。習近平説,“歡迎大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列車,搭快車也好,搭便車也好,我們都歡迎”。
因為中國理念。新型國際關係的理念是共同發展。投射到“一帶一路”中,習近平格外強調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強調推動沿線國家實現發展戰略對接、優勢互補。向北,同俄羅斯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同蒙古國“中俄蒙經濟走廊”匯合;向南,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攜手;向西,同“中巴經濟走廊”聯通;再向西,同歐洲重振輝煌的夢想交匯……
因為中國路徑。看準了沿線國家發展的掣肘,中國選擇“互聯互通”作為切入點,將其作為亞洲騰飛翅膀的血脈經絡。2014年秋,見證無數歷史大事件的釣魚臺國賓館,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召開“加強互聯互通夥伴關係對話會”。習近平倡議,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網絡狀的大聯通”。中國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一解周邊國家燃眉之急。
中國倡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亞洲互聯互通中扮演重要角色。2013年10月習近平發出籌建倡議,時隔一年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簽約。2015年春天,意向創始成員國申請截止日期一天天走近,新加入者的消息不斷刷屏。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韓國、俄羅斯、澳大利亞……4月15日,數字最終定格在57。
因為中國行動。習近平多次強調:“一分部署,九分落實,中國説過的話一定算數。”這份行動力源於中國的制度優勢,更紮根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現實發展。“一帶一路”寫入黨的十八屆三中、五中全會決定,上升為國家戰略,同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交相輝映,也帶動了中國更強勁發展。海陸統籌、東西互濟、面向全球的開放新格局漸次展開。
“一帶一路”走下藍圖,走進港口、碼頭、開發區。能源絲路、科技絲路、空中絲路、通訊絲路……一批旗艦項目拔地而起,上天入海,包羅萬象。
習近平的出訪路線,在“一帶一路”的宏大敘事中鋪展。德國杜伊斯堡港,站在渝新歐鐵路大動脈的終點,看古老商道再迎柳綠花紅的春天;白俄羅斯巨石産業園,土地的芬芳撲面而來,白樺林和大型機械並肩佇立;南非中非裝備製造業展覽現場人頭攢動,企業家們個個拿出了“看家”本領和裝備……
世界圍繞“一帶一路”的評論聲,就像一千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一個共識正在形成,它“體現了中國長遠的戰略眼光和全球戰略的創新”,是一個開放的中國同全球化時代的相向而行。
大國崛起的歷程,必然是走向開放的過程。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春風裏,中國向世界敞開大門。“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就像阿裡巴巴芝麻開門,開開了就關不上了。”習近平這席話,蘊含著對中國發展內在邏輯的深刻把握、對全球化趨勢的深刻洞悉。
看看這些方興未艾的合作吧!跨越高山深壑,跨越海洋沙漠,陸海之間再聯通!
中歐合作,是看待中國視角歷史性轉折的百舸爭流。
中歐是當今世界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習近平兩次到訪歐洲,提出構建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關係。走近彼此,歐洲看待中國的視角正發生歷史性轉折,合作意願更為強烈,他們紛紛敞開懷抱迎接“一帶一路”。
荷蘭強調中荷經貿起步早、潛力大,法國強調中法經貿追不上兩國的密切關係,德國希望將德國品質同中國速度進一步對接,英國表示願成為中國在西方最好的合作夥伴、最有力的支持者。德國總理默克爾對習近平幽默地説,歐盟對外一個聲音説話,但也像一個班級唸書的孩子,看到好東西也希望去爭搶。
中非合作,是友好優勢到發展優勢的有力接續。
中國-非洲,一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個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習近平上任後首訪選擇了這裡。坦桑尼亞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他以《永遠做可靠朋友和真誠夥伴》為主題演講,深刻闡述真實親誠的對非方針,30分鐘30次掌聲。
不久前落幕的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中非關係一座新的里程碑。中國“十大合作計劃”傳遍非洲大地,也將“一帶一路”同非洲經濟圈更緊密聯通。非盟輪值主席國、津巴布韋總統穆加貝在聆聽習近平宣佈後,激動不已:“過去殖民者給非洲帶來災難,現在中國給非洲帶來了新生。如果當年的殖民者有耳朵,請他們也聽聽習主席的講話!”
中國同大洋洲的合作,是亞太合作方興未艾的縮影。
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將中國稱為自己的鄰居。大洋洲成為“一帶一路”的自然延伸。中新自貿區欣欣向榮,中澳自貿區“十年磨一劍”,從礦業繁榮邁向自貿繁榮,也完成了亞太自貿區的一塊重要“拼圖”。習近平訪問斐濟,同太平洋建交島國領導人集體會晤,建立相互尊重、共同發展的戰略夥伴關係。太平洋沿岸,由北向南,一條合作帶大手筆揮就。
中拉合作,是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的生動詮釋。
地球上距離中國最遠的大陸,同樣熱情擁抱“一帶一路”。2013年6月,習近平到訪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同加勒比8國領導人會面。2014年7月,習近平來到巴西,舉行中拉領導人會晤,開啟新的“中拉時間”。對於中國,它是外交佈局的“全覆蓋”;對於拉美,它是外交舞臺的“再登臺”。古巴革命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撰文説,這一歷史事件將被載入史冊。
天空足夠大,地球足夠大,世界也足夠大,容得下各國共同發展繁榮。“一帶一路”越走越寬,中國的朋友圈越來越大。習近平提出了構建全球夥伴關係網的大戰略,強調志同道合是夥伴,求同存異也是夥伴。中國同70多個國家和諸多地區組織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夥伴關係。
從“一帶一路”到基本覆蓋全球的夥伴關係網,一個理念貫穿始終:正確義利觀。
“君子義以為上”;“義,利也”。義利取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傳承。
2013年3月,習近平訪問非洲時,講到天下大同,提出正確義利觀。強調同發展中國家合作,中國要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
政治上,平等相待,公道正義。無論大小、強弱、貧富,不管是資源富集國還是資源貧瘠國,中國都平等相待。“中國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不干涉內政,不提強人所難的要求,中國的錢拿著不燙手……”國際社會的這些共識,是中國以正確義利觀鑄就的寶貴口碑。
經濟上,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習近平説:“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只有義利兼顧才能義利兼得,只有義利平衡才能義利共贏。他引用胡雪岩胡慶余堂“戒欺”二字,強調不搞一錘子買賣,丁是丁、卯是卯,一件是一件。
中國製造的列車穿行不息,承載著出行夢;中國建造的住房鱗次櫛比,溫暖著住房夢;中文課堂裏書聲琅琅,編織著年青一代的職業夢;中國援助的農業技術專家,耕耘著廣袤田野上的豐收夢……
《中國好,世界就好》,西方學者出版的暢銷書道出了世界在同中國合作中收穫的重要啟示。
習近平則強調了一個互為因果的邏輯關係:“當今世界,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只有世界好,中國才能好。”
中國的命運,世界的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緊密地聯結在一起。
使命擔當之路
伴隨著科技進步,全球化浪潮在20世紀席捲世界每一個角落。中國的角色從適應全球化、到融入全球化、再到推動全球化,走過了一段漫長歷程。今天,作為一個舉世矚目的大國,它深刻影響著國際社會發展演變。其輻射力、影響力、帶動力,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與日俱增。
考量中國今天的世界角色,習近平説,中國應該對人類社會有更大的貢獻,更大的擔當。中國夢不僅為著中國人民,而且為著全人類的進步。
這樣一份責任,這樣一種情懷,是時代所呼喚,也是歷史文化所賦予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華文化蘊含的“天下觀”在當今時代煥發新的光彩。
在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和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航線上,中國是3年來耀眼的燈塔。世界讚嘆,中國在一些重大問題上表態發聲、亮明立場、發揮思想引領作用,展現了巨大行動力。
聯合國成立70週年系列峰會,一次攸關未來的重大國際盛事,也是中國擔當在國際舞臺上的一次集中亮相。中國強調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戰後國際秩序,強調推動全球治理體制改革完善,深刻闡述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倡議。
習近平第一次走上聯合國的講壇。在這個對掌聲“惜墨如金”的國際場合,20分鐘的講話,15次被掌聲打斷,數十位外國領導人排隊等候同他握手祝賀。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領導人讚嘆習主席講話在全球影響之大之深。
70年前,二戰勝利的硝煙中,中國是第一個在聯合國憲章簽字的國家,以建設者的身份迎來新的國際秩序。70年後的今天,全球治理體制變革站在新的歷史轉捩點上,推進變革已是大勢所趨。中國是其中舉足輕重的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
經濟領域,中國不僅以強勁增長向世界貢獻動力,也拿出務實可行的中國方案向世界提供智慧理念。習近平説,中國經濟影響力有全球效應,我們應該有全球責任。
歲寒知松柏。在國際金融危機風暴中,在世界經濟走出泥潭的當口,中國經濟是拉動世界經濟的動力之源。中國貢獻全球經濟增量的1/3,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迫切尋求新的增長動力。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安塔利亞峰會上提出“怎麼看?”“怎麼辦?”兩大問題,為世界經濟把脈開方:“上一輪科技和産業革命所提供的動能已經接近尾聲,傳統經濟體制和發展模式的潛能趨於消退。同時,發展不平衡問題遠未解決,現有經濟治理機制和架構的缺陷逐步顯現。”
世界也在看中國怎麼看、怎麼辦。中國的角色、地位、作用決定了中國必須經得起這樣的審視。
中國贏得了廣泛讚譽。美國總統奧巴馬、加拿大總理特魯多、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西班牙首相拉霍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等多位外國政要紛紛表示,中國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改革創新,對世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猶記2013年10月巴厘島。每年秋冬之際的APEC會議,世界常將其作為觀察中國經濟的“風向標”。那一次會議,正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習近平一席關於改革的深刻闡述激蕩世界,字裏行間折射歷史擔當的勇毅智慧。隨後,15個領域330多項改革舉措出爐,中國以壯士斷腕的勇氣直面難啃的硬骨頭。中國經濟從高速駛入中高速增長。當前龐大體量上7%左右的增速,仍然相當於一個中等發達國家的增量。為了中國和世界的可持續發展,過去的兩位數增長“非不能也,而不為也”。
推動經濟治理改革,中國方案行穩致遠。
2014年北京APEC會議書寫時代華章,確立了面向未來的亞太夥伴關係。最醒目的,是在務實可行的中國方案下,亞太自貿區建設終在雁棲湖畔啟航。中國行動緊隨其後。中澳、中韓自貿協定正式生效,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談判完成。
這是豐收的3年!中國倡導創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開創了發展中國家組建多邊金融機構的先河;人民幣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提升了發展中國家貨幣的國際地位;中國成為歐洲復興開發銀行股東,被稱為中歐蜜月的延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份額改革邁過重要一關,中國有望成為第三大成員國……這也是播種的3年!在全球治理體系下播撒新的希望之種。
新的一年,人們把更多期待目光投向杭州西子湖畔。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從危機應對機制向長效治理機制轉型的關鍵時期,中國接過主席國重任。站在安塔利亞峰會講臺上,習近平暢談杭州峰會思路設想。掌聲四起。世界相約杭州、矚望杭州。
從一路追趕全球化浪潮,到提出合作倡議應者雲集;從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到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再到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規則制定。中國的話語權、影響力紮根于中國實力,有賴於領導人的戰略膽識、智慧擔當。
應對全球性挑戰和熱點問題,中國同樣沒有缺席。
在東非難民營渴望的眼神面前、在海灘遇難的敘利亞兒童照片面前、在巴黎恐怖襲擊事件親歷者悲傷的講述面前、在海平面上升將被淹沒的島嶼家園面前……中國與世界同舟共濟,命運與共。
氣候變化,人類歷史發展長河裏的一個新問題。中國拿出了方案、更做出了成績。中國同美國、法國、歐盟、印度、巴西相繼發表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宣佈建立20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為世界樹立榜樣”。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適逢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的關鍵節點。中國為推動談判進程凝聚共識、為達成巴黎協定提出方案。會上,習近平介紹了中國把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納入國內發展規劃,“不是讓我們做,而是我們主動要做”,中國行動見證了負責任的大國擔當。
消除貧困,人類歷史發展長河裏的一個老問題。過去的30多年,中國7億貧困人口成功脫貧,成為世界一致讚譽的最成功的當代故事。道雖邇,不行不至。習近平眼中,接下來“補短板”的任務仍然艱巨:“目前還有7000多萬貧困人口,我們決心在未來5年全面消除貧困。”
聯合國系列峰會通過了載入史冊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國宣佈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習近平將中國減貧同中國幫助世界減貧,一道擺上重要日程。
對於中國參與處理國際和地區事務,習近平給出了“説公道話,辦公道事”的準繩。烏克蘭問題、阿富汗問題、伊朗核問題、敘利亞問題……推動政治解決進程的關鍵時刻,因信任這份“公道”,人們把目光投向中國。傳遞和平的穿梭外交,書寫中國特色的可行方案。
有主張、有行動,有正義擔當。世界眼中的“不確定性”逐漸因中國腳踏實地的作為,將一個又一個問號拉直。
也有溫暖。一個國家的溫度,是潤物無聲更強大的力量。
非洲大地傳唱著中國故事。埃博拉疫情來襲的生死關頭,中國率先行動,引領國際社會援非抗疫。“講信義、重感情”,非洲給中國打出了高分。
全球媒體一次次聚焦中國故事。尼泊爾地震山河嗚咽,中國接回了5600多位公民。馬航MH370航班牽動人心,中國不放棄任何一絲希望盡力搜尋。也門戰火紛飛,千鈞一髮之際,習近平下令,中國海軍艦艇編隊從也門撤僑。不到10天,撤出中國公民613人;協助15個國家279位外國公民安全撤離。世界感嘆,從中國護照含金量,可以看出一個大國實力和運用實力的著力點。
推動全球治理體制變革,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精神不會過時,而是歷久彌新。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的根基不會動搖,而是歷久彌堅。中國呼應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舞臺上增加話語權的共同訴求,在變革中擔當引領。“中國在聯合國的一票永遠屬於發展中國家。”習近平説,我們這個承諾將是永久的。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説,中國的崛起以一種特殊方式改變了世界。
不同人眼中,“改變”二字有不同的含義和風景。但誰都無法否認,中國的主動作為正讓命運與共的人類社會變得更加美好。
中國追求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在白雪皚皚的莫斯科,在海天一色的博鰲,在萬眾矚目的聯合國大會上,習近平不斷闡釋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內涵。
他提出總路徑、總佈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係;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高屋建瓴的擘畫,世界為之點讚。
古老的智慧,全新的啟迪,在創造人類更加美好未來的奮鬥中,中國願意添加自己的一份力量。
交流互鑒之路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沒有哪個國家擁有如此悠久連綿的文明,現代的當下與其古老的歷史如此一脈相承。
訪問歐洲時,一位漢學家説起“尋找文化認同”。習近平深以為然:“我本人也在做這樣的探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國向何處去?芝麻開門,答案就在這裡。”
中國外交思想深刻融匯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很多問題的解決不在一時一刻,要保持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潛移默化,滴水穿石。”植根于中國人內心深處的和而不同、天下大同,深刻影響著中國同世界的關係處理。
外國政要和各界精英同習近平交談時,時常“入鄉隨俗”引用幾句文言古語,從中華文化中尋找溝通之道。不僅如此,他們也會向習近平詢問中國的治國理政經驗。因為“想知道中國成功的秘訣,更多地向中國學習借鑒”。他們眼中,“中國發展是一個奇跡”。
一些人問到了同樣的問題:“中國最難的事情是什麼?”習近平答道,治大國若烹小鮮。多大的成就除以13億都很小,多小的問題乘以13億都很大。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國這時候必須冷靜、沉著。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被譽為“中國發展方向和道路指南”,迅速譯成10多種文字向全球發行,一些外國元首親自出席首發式。法國前總理拉法蘭“對書中的創新戰略感到驚奇”,他在博鰲亞洲論壇期間見到習近平,展示了自己的讀書筆記。
風雲流轉,世事滄桑。這真是令人感慨的歷史性變化!這些場景,距離中國道路被質疑的過去並不太遠,距離中國探索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歷史也不算久遠。
堅定自信,但不故步自封。
中華民族是相容並蓄、海納百川的民族。習近平説,中國要永遠做一個學習大國。
開闊眼界、開闊思路、開闊胸襟,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互融、互鑒、互通,這也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題中之義。今日中國,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兼收天下優秀文明成果而蓄之。“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和“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既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治理智慧,也汲取近現代的國際治理經驗,包含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深刻思考。對於世界上的“他山之石”和“他山之玉”,習近平虛懷若谷:“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十步之內必有芳草,三人行必有我師。”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的一段豐沛經歷,始自上山下鄉的日子。年輕的習近平求知若渴,山坡上放羊也要拿一本書,為借《浮士德》走了30華里。幾十年過去了,他依然以開放的心態迎接世界、集其大成。他走進墨西哥瑪雅文明古跡、撒馬爾罕古絲路文化遺産,探賾索隱。習近平對世界上燦若星辰的名篇巨著涉獵之廣、熟知之深,旁徵博引、信手拈來,讓到訪國人民讚嘆不已。
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習近平對文明、對文明的交流有著深邃思考。
“文明衝突論”曾經喧囂一時。他走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對此表達了自己的觀感,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文明的衝突源於隔閡、偏見、仇視,消弭于交流、理解、信任。只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麼“文明衝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
坐而論道,更起而行之。每一次出訪,他總是盡可能地接觸各個階層,孜孜不倦地推動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交流。
以心相交者,成其久遠。訪農家、進工廠、上碼頭,習近平走進各國人民中間。在哥斯達黎加,他走進農戶的咖啡種植園,從咖啡和茶兩種文化的融合,談起中拉兩個大陸的文明交往;在俄羅斯,他為援華抗日的蘇聯老戰士戴上獎章:“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曾經風雨同舟、相互支持的老朋友”;在澳大利亞,一群孩子們寫信盛情邀請他去看一看塔斯馬尼亞“小惡魔”,沒想到夢想成真……互辦文化年、旅遊年、電影節,推動簽證便利化、提供獎學金名額,諸多努力都圍繞一個“民”字。
根在人民,源在交流。30年前,習近平赴美國考察農業,同艾奧瓦州小鎮居民建立的情誼,像一粒種子生根發芽、枝繁葉茂。他在地方工作時,不遺餘力地推動當地同不同國家建立友好省州,深知根深則本固。
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以民為本。“民為邦本”,“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民心所向、大勢所趨,影響著國與國關係的走向。
“多到中國走一走、看一看”,習近平時常提到這句話。這是一份邀請,也是一份期待。期待世界不要霧裏看花、水中望月,不要盲人摸象,而是真實、全面、客觀地看待中國。
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習近平向世界講述認識中國的路徑和方法——
“觀察和認識中國,歷史和現實都要看,物質和精神也都要看。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鬥爭史,中國共産黨90多年奮鬥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發展史,改革開放30多年探索史,這些歷史一脈相承,不可割裂。脫離了中國的歷史,脫離了中國的文化,脫離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脫離了當代中國的深刻變革,是難以正確認識中國的。”
世界正在重新認識中國。在這片苦難與輝煌交織的大地上,重新發現它的深厚底蘊和蓬勃朝氣。世界也從近距離接觸中,體會著這位泱泱大國的領導人,是怎樣融會貫通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現實奮鬥。
津巴布韋總統穆加貝,感動於習近平的重信守諾,也感慨他的領袖風範。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卡裏莫夫説,偉大民族才能産生偉大領袖,習近平主席是一位具有深厚歷史感的大國領袖,他的身上體現出非凡的領導才能、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德國前總理施羅德説,習近平主席是一位遠見卓識的改革家……一些外國政要對他説:“希望同你做肝膽相照的摯友”;“好朋友就要牽手而行”。
世界也從中國的脈動中,深刻感知這位領航者對13億多人民的熱愛。
在陜西梁家河,7年耕作,習近平把根深深扎進黃土地。多年之後,站在大洋彼岸講臺上,講起中國的這個小村莊,他的話語間滿是感情:“我了解老百姓最需要什麼。”“中國夢是人民的夢,必須同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成功。”
今天,中國外交的每一步前行,都用人民美好生活的尺子去丈量。國際舞臺上的中國作為,同中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密切結合。
同荷蘭威廉-亞歷山大國王講述中國夢時,習近平動情地説:“雖然我們面臨困難挑戰、荊棘叢生,但我們有世界上最好的人民。我和我們的人民心在一起、苦在一起、幹在一起。”
歷史的腳步永不停歇。
鄧小平同志曾經囑咐全黨,從現在起到下世紀中葉,將是很要緊的時期,我們要埋頭苦幹。我們肩膀上的擔子重,責任大啊!
時序更替,夢想前行。2016年鐘聲已經敲響,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緊握歷史接力棒。中國外交的寬闊大道,在腳下延展,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未來,伸向遠方。
從夢想到夢圓的壯美征程上,這塊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心在一起、甘苦在一起、奮鬥在一起……(人民日報記者杜尚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