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政治經濟學“六論”
人民論壇特別推出深度策劃,以系統解讀習近平經濟戰略思維,本文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系列之一,歡迎各位持續關注,好好學“習”!思響哥今兒首推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教授的文章,歸納習近平政治經濟學“六論”,助讀者從六方面快速理解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深刻內涵。
習近平立足我國國情和發展實踐,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形成了許多重要經濟思想和理論成果。大道至簡,習式政治經濟學可以歸納為以下“六論”:
1“新常態”論
在面臨中國經濟增長下行壓力的背景下,怎樣看待經濟增長?要不要像以往那樣“踩大油門”擴大內需?2013年10月7日,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發表演講時明確表示:“中國不再簡單以GDP增長率論英雄,而是強調以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為立足點。”2013年底,他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進一步談了對經濟增長率的看法:“我們要的是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速度,是民生改善、就業比較充分的速度,是勞動生産率同步提高、經濟活力增強、經濟結構調整有成效的速度,是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會帶來後遺症的速度。”
而後,習近平于2014年5月考察河南時首次提出新常態的判斷,要求“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同年12月,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系統地闡述了中國經濟新常態四大特點: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品質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他明確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這就是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政治經濟學辯證法。他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還特別告誡全黨:把經濟新常態僅僅理解為數量增減、簡單重復,是形而上學的發展觀。如果看不到甚至不願承認新變化、新情況、新問題,仍然想著過去那種粗放型高速發展,習慣於鋪攤子、上項目,就跟不上形勢了。用老辦法,即使暫時把速度抬上去了,也不會持久,相反,會使發展的矛盾和問題進一步積累、激化,最後總爆發。這是一針見血、一語中的的深刻警示。
根據歷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中國逐漸形成了“2.0版本”的年度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體系: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城鎮登記失業率;進出口增長率,國際收支;財政赤字率;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能耗強度下降;主要(四項)污染物排放減少;減少絕對貧困人口。這是一個相互促進又相互協調的多目標體系,並與國家五年規劃的核心目標相匹配,從而成為引領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指揮棒”,再次演奏了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新樂章。
2“兩手合力”論
習近平經濟思想最重要的創新之一,是“兩手合力”論,即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針對圍繞政府與市場關係的激烈辯論,習近平不僅從中國的具體實踐,而且還從唯物辯證法的視角,提出了“兩手合力”論。2014年5月26日,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問題上,要講辯證法、兩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事實上,中國在發展市場經濟方面,還只有比較短的歷史,不是一個長期演進、高度成熟、法治完備、充分競爭的現代市場經濟國家,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對此,習近平有著深刻認識。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上,他指出,“市場秩序不規範,以不正當手段謀取經濟利益的現象廣泛存在;生産要素市場發展滯後,要素閒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滿足並存;市場規則不統一,部門保護主義和地方保護主義大量存在;市場競爭不充分,阻礙優勝劣汰和結構調整,等等”。我們既不能因為存在這些缺陷而放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也不能對此自由放任,這就需要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作為東方巨人,的確需要“兩隻手”,即“看得見的政府手”和“看不見的市場之手”。“兩隻手”總是優於“一隻手”。政府和市場“兩隻手”要協調配合,政府“看得見的手”與市場“看不見的手”之間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要統籌把握、優勢互補、有機結合、協同發力,要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發所長。“兩隻手都要硬”,硬而不僵,更加尊重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兩隻手都要活”,活而不亂,充分發揮“兩隻手”各自的優勢。
3“基本經濟制度”論
關於國有企業,一直存在著很大的爭議,是否要加強國有企業?如何更好體現和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又如何進一步探索基本經濟制度的有效實現形式?對此習近平給出了明確的回答。
2014年3月,他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講話指出,“國企不僅不能削弱,而且要加強”,並且是“在深化改革中通過自我完善”實現加強;2014年8月,他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中又指出,“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管理企業,在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主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佔據支配地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我們黨執政和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須搞好”。2015年7月,他在吉林調研時將國有企業定位為,“是推進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要堅持國有企業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動搖,堅持把國有企業搞好、把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做優不動搖”;並提出了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三個有利於”判斷標準,即“有利於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有利於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有利於放大國有資本功能”。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事實表明,中國國有企業不僅沒有像2000年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所預期的“如果中國能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外部競爭能夠加速中國國有企業的消亡”,而且在國際競爭的大舞臺上方顯英雄本色,越做越強。在美國《財富》雜誌世界500強企業的名單中,中國國有企業已經從2000年的佔據9家,上升到2014年的84家,顯示了中國國有企業的集體崛起、加速崛起、大規模崛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實踐表明:作為“經濟巨人”,用“兩條腿走路”總是優於“一條腿走路”,能走得更穩、走得更快、走得更長遠。堅持“兩條腿走路”,既要大力發展公有制經濟,做優做強做大國有企業,還要積極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做精做細做活民營企業,使“兩條腿”同等強壯、使兩類企業都能健康成長,這就既不同於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只有公有制經濟的“一條腿”,也不同於西方自由市場經濟下主要基於私有經濟的“一條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