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理政這三年:創新發展鑄造中國奇跡

2016-02-01 22:40:59|來源:東方網|編輯:楊玉國

治國理政這三年:創新發展鑄造中國奇跡

  2015年10月,習近平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説明中指出,我國同發達國家的科技經濟實力差距主要體現在創新能力上。提高創新能力,必須夯實自主創新的物質技術基礎,加快建設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創新基礎平臺。

  當神舟飛天、嫦娥探月、蛟龍潛海、海上鑽探、同步光源、大望遠鏡、天河系列、高鐵奔騰、高溫超導、納米科技、移動通信、北斗導航成為中國科技的代名詞;當正負電子對撞機、高性能計算機、“海洋石油981”平臺、高鐵核電等工程技術威名遠揚;當“創客”一詞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網絡熱詞;當屠呦呦因青蒿素研究成果成為我國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創新發展鑄造的中國奇跡,令全體中國人民為之振奮,為之驕傲。

  治國理政這三年,中國自主創新碩果纍纍,科技界捷報頻傳,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果連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發創新潛能,中國創新發展世界矚目,中國人民共享創新發展的偉大成果。中國創造走向全球,名揚四海,真可謂“天下何人不識君”,創新發展已然成為一張令地球人刮目相看的“中國名片”。

  日新月異的世界,逼我創新;飛速前進的歷史,我要創新;發展瓶頸的現實,必須創新。創新發展,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它是一個國家長期發展的戰略。治國理政這三年,在最高決策層的思考與實踐中,創新發展曲不離口,拳不離手。決策者從戰略的高度,高瞻遠矚,將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引領發展第一動力這一理念,化為創新發展的最新方略,登高望遠,提出“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將創新置於發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2014年6月9日,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開幕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

  2014年8月18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強調,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必須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好。

  2015年3月5日,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關鍵是要依靠科技創新轉換發展動力。

  2015年7月17日,習近平在吉林調研時強調,要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下好創新這步先手棋,激發調動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

  創新發展理念在治國理政三年中日趨完善,不斷探索,得到各級領導幹部的認真貫徹實施與不斷實踐。他們與時俱進,因勢利導,因地制宜,求新求實,重抓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在日前召開的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擴大會上,市委書記韓正強調,要深刻認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全面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緊密結合上海實際抓各項工作的落實推進,努力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

  對於創新發展,上海主政者的認識具有更強的自信心與前瞻性,創新發展的科技成果也走在了全國前列。韓正提出,創新引領上海未來發展,牽一髮而動全身,必須深刻把握。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要通過發展動力的轉換,真正使創新驅動成為主動力,使經濟發展更有品質、更有效益、結構更優、更可持續。要以更大的胸懷,把上海建設成為天下英才施展才華的舞臺。

  在上海,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國産支線大飛機模擬機、目前國內最大科學裝置的上海光源、首個國産藥物支架系統的上海微創、性能亞洲第一全球第四的佘山射望遠鏡、自主研發高端影像診斷産品的上海聯影,這被媒體稱為“上海科技創新五大亮點”的最新成果,炫酷我國科技研發創新的家族。在2015年上海的重點工作中,“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位列第一。正是創新發展理念,為上海城市發展的動力加油,催發源源不竭的創新活力,引領東方大都市在創新發展中揚帆遠航,向著新的彼岸乘風破浪,奮勇前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雖然我國的創新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風物長宜放眼量,敞開胸襟取他人之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德國經濟迅猛發展,急需面向生産第一線的高級技術人員和現場工程師,應用技術大學應運而生。從此,綜合性學術大學與應用科技大學成為德國大學體系中的兩根支柱,就像一隻啞鈴,保證了人才培養結構的均衡。應用科技大學茁壯成長,成為德國經濟振興的“秘密武器”。

  “十三五”期間,我國應借鑒德國模式,推動職業教育發展。傳統的高等教育應走出象牙之塔,建立新的激勵機制,給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拓寬制度空間。通過向德國學習職業教育經驗,構建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産業發展對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尊重技能型人才的新風尚,提高職業教育社會影響力和吸引力,推動“中國製造”向“精品製造”升級提速。

  “英雄不問出處”。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尤其是高尖端人才在創新發展中起到四梁八柱的作用,培養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這是必須肯定的,也是必須持之以恒的。但同時,也要看到在普通勞動者群體,也儲存著豐富的創新種子,有的已經在發芽,結出了甜蜜的果實。

  因此,要認識到創新的深厚偉力在於民眾之中,制度傾斜,政策引導,匯聚眾智眾力,開發創新源泉。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將創新發展作為重要內容,破除束縛創新的桎梏,促進創新要素流動,啟動更大的動力促進各類創新主體互促、民間草根與科技精英並肩、線上與線下互動的生動局面,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創新發展中成為新常態。

  雨果説:“思想就是力量。”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須具有創新的理念與創新的思想,必須勤於思考,敢於實踐,勇於擔當。挑戰日堅,創新愈強。創新發展要制度政策先導,要放手大膽嘗試,要有接受試錯與失敗的勇氣,不懼風險的創新有,才可以獲得更大的成功。“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人都是創新發展的主體,天天都是創新發展的刻度。人們期待,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洪流中,面向未來,鼎力創新,自強不息,探索不止,在全體人民共同努力的下,建設創新型國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將實現。(梁江濤)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