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街書會—— 一台跨越700年的民間春晚(組圖)

2016-02-21 08:06:44|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編輯:靳松

圖片默認標題

在被狂風吹爛的舞臺上 演員安坐如山 王竹攝

  原標題:馬街書會—— 一台跨越700年的民間春晚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王竹):農曆正月十二、十三,年味兒漸退,然而,河南寶豐縣這個古老的小鎮卻喧鬧了起來。千台戲,看不厭;萬卷書,聽不完。一場古老的民間春晚正在上演,這就是馬街書會,永遠的馬街,不散的書會。

  數百名民間藝人負鼓攜琴,匯集于寶豐縣馬街村的麥田裏,以天作幕,以地為臺,吹拉彈唱,以書會友,這裡素有一日能聽千台戲,三天看破萬卷書的美譽。

  會上曲藝種類繁多,有河南墜子、湖北漁鼓、四川清音、山東琴書、鳳陽花鼓、上海平話、徐州琴書、三弦書、大鼓書、評書、亂彈、道情等等。

  700多年的歷史長河,把許多散淡的記憶都沖刷得蕩然無存,可是馬街書會猶如一部神話,戰亂不停,災年不衰,自元代以來從無間斷,被譽為中國十大民俗之一,也是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

  中國評書大師劉蘭芳在接受本台記者採訪時,一語道破了馬街書會歷經700年而不衰的秘密:“第一個,在全國只有這一個傳承的地方,700年曆史傳承説書,這是第一家;第二個,難得這裡的百姓,這裡的聽眾叫“無君子不養藝人”,在過去祭神、開窯、娘生日、孩兒滿月,説書藝人來到這兒,不管是湖北的、遼寧的、山東的、河南的,到誰家主人都拆洗被褥、勒(宰)只羊,請説書人説書,就是這地方有説書聽眾,700年來延續到今天不容易;最後一個應該説領導支持,開始是民間的,後來是經過組織的,為什麼呢?因為後來文藝舞臺姹紫嫣紅,電影、電視劇,包括手機網絡,要什麼有什麼,還能堅持這個質樸的民間藝術,當地政府支持,了不起。三十多年來,只要有空我就過來。”

  本屆書會上,有來自全國20余個省、市、自治區的千余名説唱藝人,每個藝人都拿出了自己的絕活表演,以求成為當年的書狀元,也就是當年書會上書價最高的藝人。

  去年的“書狀元”李冬梅11歲學藝,今年已經60歲了,依然活躍在河南墜子的舞臺上,談起馬街書會的吸引力,她最看重的是這裡是切磋技藝的平臺:“最吸引我的就是馬街書會古老的文化。就是來這以後,藝人們都到一塊,大家互相切磋藝術。在白天演出以後,晚上藝人都住到一塊兒,互相吸取優點。我不願意住賓館,為啥?我住免費接待的村民家的接待站裏,能和民間藝人們直接接觸。一是這,再一個咱們這的觀眾多,來這以後全國的觀眾都來這‘寫書’,‘寫書’就是定書去他們那兒唱。只要是能唱動,以後我每年都來!”

  藝人們從全國四面八方趕來,只有一個單純的目的,就是展示自己的藝術,讓更多的人知道,了解他們的東西。

  來自寶豐縣當地石橋鎮的趙建國先生趕了10多年的馬街書會了,他帶來了一段精心準備的河南墜子《楊宗英下山》,他來趕會的目的特別純粹:“我本身是農民,業餘愛好就這。(我的書)寫出去寫不出去都行,我們愛好這,呵呵。就是春節時候,我們在我們家鄉,就是免費給觀眾唱唱,讓大家聽聽,怪高興。”

  藝人們賣力,趕書會的百姓自然也聽得過癮,馬街的街裏街外、坡上坡下、廟前廟後,到處人頭攢動、摩肩接踵。專程帶著老伴從400里外慕名來趕會的喬老爺子説:“我從方城縣趕過來的,離這有個400里地,聽説這傳統的馬街書會很有名氣,我這不也是慕想多年來趕這個會的。哎好得很!我今天不走,明天還來看。有機會還要給同事、相好回去宣傳宣傳,下一年還來。”

  寶豐縣城的秦先生和老伴幾乎年年來趕書會,今年把兩個小孫女也扛在肩上帶來了:“最喜歡的就是聽説書,這是我孫女,這是大孫女,這是小孫女,帶她們過來一起轉轉。秦先生老伴:這是咱的國粹麼,讓她們感受咱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讓孩子們從小就接受這方面的教育。記者對兩個孫女:喜歡馬街書會嗎?孫女:喜歡!喜歡呀?嗯!”

  群眾的這種熱愛不單表現在愛看,就像劉蘭芳先生説的,“無君子不養藝人”在當地蔚然成風,馬街及周邊的村民對藝人都是自覺得高接遠送,藝人到家,猶如親友,管吃管住,分文不取;藝人們也像到自己家一樣,擺攤就唱,不收書錢,這已成了馬街獨特的民俗現象。馬街村的老百姓説:春節過不過是小事,書會得排排場場。他們對藝術的熱愛和對藝人的尊重,使藝人們對馬街書會充滿了感情。

  這其中遠近聞名的代表就是馬街説書研究會會長張滿堂,他從小趕書會趕到現在,是免費接待藝人最多的人,藝人們管他叫“民間説書藝術陣地的守望者”,他説:“04年我看書會上藝人太少,我出去尋訪這些藝人,尋訪了一年,認識了很多藝人,我到他們誰家我都告訴他你們去上馬街趕會,到我家吃飯,住到我家,這時候人越來越多了。05年我這住了30、40個人,第二年我看家裏住不下了就投資幾萬塊錢,在地頭蓋了12間簡易房,蓋完以後我那兒一年一般都能接待個100多人。主要是時間長了以後,這些客人他必須要住到我這兒,老朋友了,他們説我就算坐著也要跟你坐在一家裏嘞,呵呵。是這,我主要是出於對書會的感情,對説書藝人的感情。我是感覺這個書會要是傳承不下去,以後要是變成一個物資交流會啦,或者變成一般廟會啦,琢磨著這心裏老是不得勁,哎呀,咋説哩,我是感覺這個東西祖輩子留著了,幾百年都過來了,要傳承不下去,這事兒就對不起祖宗。傳承下去都是功臣,多好哇。我最大的願望就是,書會能夠傳承發展下去,再一個是咱們的曲藝文化能夠傳承發展讓更多的人喜歡。”

  在今年的馬街書會上,張滿堂希望中國曲藝有更多人喜歡的願望正在逐步實現,在曲藝展演上,來自德國的柏仁睿冒著怒號的寒風演唱的快板《北京人》引起了台下觀眾的嘖嘖稱讚,也説明中國的曲藝正在讓世界更多的人喜歡:老外的快板聲音方歇,就像“鬥戲”(當地一種唱“對臺戲”的習俗)似的,一個稚嫩的聲音和著快板引發了更高一輪的喝彩。

  這就是評書大師劉蘭芳在馬街書會上説的:“傳承這事兒不用著急,順其自然,自有後來人。”

  這正是,以地為臺,道盡古今中外千年事。把天作幕,唱完天南地北大奇觀。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