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對中國經濟的七大信心

2016-02-27 15:43:14|來源:人民網|編輯:鄧晨曦

  原標題:習近平對中國經濟的七大信心 

  “我對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抱著堅定信心。”“中國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繼續為各國發展創造機遇。”作為中國領航人,習近平不僅對中國經濟有著深刻的認知,而且對世界經濟也有獨到的見解。他在全面把握國內國外兩個經濟大局的基礎上提出發展新理念,給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他對中國經濟的現在和未來充滿信心。他的信心不是想當然唱高調,而是有堅實的基礎和科學的依據,請和“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習近平對中國經濟的七大信心

  圖為:2015年11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菲律賓馬尼拉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併發表主旨演講。

  一、形勢好:四個沒有變

  形勢清則方向明。科學判斷中國經濟發展的形勢才能鼓起信心、堅定方向、勇往直前。判斷中國經濟形勢,既要有憂患意識,更要有戰略眼光。當前,悲觀情緒和唱衰論調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兩大敵人,一些人以傳統的GDP論英雄,以舊理念看待經濟新常態,一見經濟增速放緩就對中國經濟悲觀失望;更有少數別有用心的人,在趁機唱衰中國經濟。習近平用四個“沒有變”有力地還擊了唱衰中國論。2015年11月18日,習近平在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指出:“總的看,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基本特徵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 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他再次強調:“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是好的,潛力大,韌性強,迴旋餘地大。”

  “四個沒有變”深刻揭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和未來走勢,明確了對中國經濟發展充滿信心的基礎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立足點。

  首先,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中國經濟轉型正揚帆起航,基本面依然強勁,中國經濟仍具備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潛力和條件。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新常態只是意味著中國經濟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只是意味著速度要下一個臺階,而不是意味著中國發展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依然可觀。

  其次,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基本特徵沒有變。在201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的會議上,習近平指出:“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空間大,為明年和今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説:“我們區域發展的空間非常廣闊,新型城鎮化孕育著巨大市場需求,而且創新驅動的作用日益增強。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們有13億人口、9億勞動力、7000多萬市場主體,所以中國經濟具有巨大發展潛力、韌性和迴旋餘地,所以我們有決心也有條件保持中高速增長。”

  再次,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2014年7月習近平在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時指出:“我國具備持續健康發展的有利條件,我們牢牢把握著我國發展主動權。”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習近平指出:“我們將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加強和創新宏觀調控,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中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持續推進,居民儲蓄率高,消費潛力巨大,人民工作勤奮,中等收入者比重在提高,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市場空間和潛力都很大,今後一個時期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有基礎也有條件。”

  最後,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新常態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是非常重要的變化。增速放慢但結構在不斷優化,是新常態的典型特徵。我們不再追求高增長,而是追求在經濟增長速度合理下的結構優化,經濟結構優化了,經濟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才能增強,經濟品質和效益才能提高,才能實現“穩中有進”。習近平在西雅圖出席中美企業家座談會時強調:“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結合正在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我們將大力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更加注重發展品質和效益。我們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加強和創新宏觀調控,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不可否認,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下行壓力依舊很大,週期性矛盾和結構性矛盾相互疊加,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相互交織,但無論如何,中國經濟在面對非常複雜形勢的同時,也具備廣闊的發展前景。

  二、理念新:五大發展新理念

  “沒有思想就沒有靈魂,沒有理念就沒有方向。”“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五大發展理念體現了中國的發展思路,彰顯著中國的發展信心,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是經濟行穩致遠的根本保障。習近平指出:“面對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新機遇和新矛盾新挑戰,謀劃‘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確立新的發展理念,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行動。古人説:‘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發展理念搞對了,目標任務就好定了,政策舉措也就跟著好定了。為此,建議稿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並以這五大發展理念為主線對建議稿進行謀篇佈局。這五大發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也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出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

  五大發展理念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新境界。五大發展理唸有機構成一個宏大的科學發展框架、嚴密的科學發展邏輯、務實的科學發展思路,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相互支撐,使得科學發展的內涵進一步具體化,更具指導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創新發展揭示了如何激發新的發展動力問題,協調發展揭示了如何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發展揭示了如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開放發展揭示了如何解決內外聯動問題,共享發展揭示了如何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具有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的五大發展理念,是“十三五”時期我國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培育發展新動力、開拓發展新空間、提高發展新境界的思想保證。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從堅持科學發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到堅持“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中國發展的進程,也正是思路升級、理念更新的過程。如今,站在更高起點的中國,需要以新思路尋找新動力、以新理念引領新行動。五大發展理念是對黨之前經濟發展理念和思想認識上的繼承和深化。從發展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到打造區域協調發展增長極;從建立用能權、排污權等初始分配製度,到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一系列新部署、新舉措,都源於新理念的推動,更是新理念的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堅定了未來發展的理念與方向,必將引領中國經濟邁入新階段,實現新跨越。

  習近平對中國經濟的七大信心

  圖為:2015年11月15日,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次峰會在土耳其安塔利亞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併發表題為《創新增長路徑 共享發展成果》的重要講話。

  三、速度穩:保持持續中高速增長

  中國政府主動調整經濟發展速度和經濟結構,是為了中國和世界經濟更健康、更持久地發展。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説明中,特別就經濟增速問題作出説明:“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産能過剩化解、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創新驅動發展實現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經濟下行壓力明顯,保持較高增長速度難度不小。考慮到正向引導市場預期和留有一定餘地,在綜合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建議稿提出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目標。”他同時強調:“‘十三五’規劃作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必須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表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品質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

  經濟增速換擋回落、從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為的中高速增長是新常態的基本特徵。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增速始終保持高增長。據統計,GDP增速只有4次連續2—3年低於8%:第一次是1979—1981年,第二次是1989—1990年,第三次是1998—1999年。目前出現的是第四次:2012年GDP增長7.7%、2013年GDP增長7.7%,2014年GDP增速為7.3%, 2015年GDP增長6.9%。這表明,我國經濟已經處於中高速增長階段。習近平在五中全會上指出:“建議稿提出今後5年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目標。主要考慮是,確保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必須保持必要的增長速度。從國內生産總值翻一番看,2016年至2020年經濟年均增長底線是6.5%以上。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看,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19109元和5919元。到2020年翻一番,按照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的要求,‘十三五’時期經濟年均增長至少也要達到6.5%。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有利於改善民生,讓人民群眾更加切實感受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果。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産能過剩化解、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創新驅動發展實現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經濟下行壓力明顯,保持較高增長速度難度不小。考慮到正向引導市場預期和留有一定餘地,在綜合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建議稿提出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目標。”

  經過30多年高速增長,中國經濟體量已今非昔比。2015年中國經濟新的增量部分大致相當於歐洲一個中等發達國家的經濟總量。因此,即使是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無論是速度還是體量,在全球仍是名列前茅。習近平指出:“我們看中國經濟,不能只看增長率,中國經濟體量不斷增大,現在增長7%左右的經濟增量已相當可觀,集聚的動能是過去兩位數的增長都達不到的。”“十三五”期間,中國政府有信心、也有能力讓經濟將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並始終保持著對世界經濟發展較高的貢獻率。習近平指出:“中國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繼續為各國發展創造機遇。中國在世界經濟最困難的時刻,承擔了拉動增長的重任。2009年到2011年間,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目前,中國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在30%以上,仍是世界經濟重要動力源。”

  四、品質高:發展方式轉向品質效率型

  新常態下,發展仍然是第一要務,但發展不是盲目的,中國經濟不僅要保持穩定的增長、繼續做大,更要提高品質效益、著力做強。習近平指出:“我們不再簡單以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論英雄,而是強調以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為立足點。” 經濟發展的品質和效益,主要體現為用較少的要素投入、較小的資源環境代價産出較多的産品,獲取較大的經濟效益;體現為科技含量的提高、産品附加值的增加、産業層次的提升;體現為百姓能夠更好地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生活水準持續提高;體現為以比較充分的就業和更高的勞動生産率、投資回報率、資源配置效率為支撐。2013年10月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指出:“信心來自於中國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穩步提升。”

  經濟增長品質比數量更重要。經濟發展的品質和效益,決定著中國經濟能走多遠,決定著經濟發展能否成功邁向中高端水準。習近平指出,新常態下,“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品質效率型”。習近平在五中全會上指出:“‘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品質,要著力實現有品質、有效益、沒水分、可持續的增長,著力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中實現經濟增長。”在《發揮亞太引領作用應對世界經濟挑戰》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指出:“我們將更加注重效益品質。我們將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從規模擴張轉向結構優化,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轉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互促互進。可以肯定,所有這些都將創造出新的發展動力和增長空間。”

  習近平對中國經濟的七大信心

  圖為:2014年6月9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習近平出席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

  五、結構優:産業結構向中高端邁進

  經過30多年快速發展,中國經濟已經到了轉方式、調結構的關鍵階段。2015年11月15日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次峰會上指出:“我們強調堅持進行結構性改革,著力解決經濟中的深層次和中長期問題,讓中國經濟走得更好更穩更遠。”習近平指出,新常態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習近平在江蘇調研時強調:“把經濟發展抓好,關鍵還是轉方式、調結構,推動産業結構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

  中國過去依靠政策刺激、高能耗等方式取得了9%到10%的增速。但這是不可持續的,也超出了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並導致産能過剩和庫存大量增加,所以現在必須逐步消化産能和去庫存,這可能需要數年時間。黨中央在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週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礎上,強調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主要任務就是抓好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在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供給側是矛盾的主要方面。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2015年11月18日,習近平在APEC峰會上表示,“要解決世界經濟深層次問題,單純靠貨幣刺激政策是不夠的,必須下決心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

  六、動力強:創新驅動發展

  經濟形勢帶來的新挑戰,需要尋求新的增長動力。增長動力只能從改革中來,從調整中來,從創新中來。隨著勞動力、資源、土地等價格上揚,過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必須把發展動力轉換到創新驅動上來。“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國際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和我國發展動力轉換的形勢下,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習近平指出,新常態下,“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

  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突飛猛進。然而,如今人口紅利等優勢日趨消失,人口、土地、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凸顯。必須轉變依託人口等要素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走以科技驅動的創新發展新路。2013年9月30日,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當前,從全球範圍看,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機會稍縱即逝,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從國內看,創新驅動是形勢所迫。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同時,我國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我們要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必須及早轉入創新驅動發展軌道,把科技創新潛力更好釋放出來,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和創新的作用。”2014年6月9日,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提到:“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就在科技創新上,就在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上。”

  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發展的動力之源。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國家出臺了大量的政策措施。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這將點燃更多的“發動機”,為經濟增長注入強勁的新動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全國各類眾創空間已經超過2300家,與現有2500多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11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146個國家高新區,共同形成完整的創業服務鏈條和良好的創新生態,在孵企業超過10萬家。

  習近平對中國經濟的七大信心

  圖為: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習近平在河北省阜平縣看望慰問困難群眾,考察扶貧工作。

  七、空間大:市場空間和潛力巨大

  無論是從供給方面看,還是從需求方面看,作為最大的發展大國,中國的發展空間十分巨大。擁有13.7億人口、9億勞動力、7000多萬個市場主體的中國經濟擁有巨大的潛力、韌性和迴旋餘地。習近平指出:“中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持續推進,居民儲蓄率高,消費潛力巨大,人民工作勤奮,中等收入者比重在提高,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市場空間和潛力都很大,今後一個時期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有基礎也有條件。”中國由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蘊藏著産業發展的新機遇。中國製造業有一個巨大的市場、一大批生機勃勃的企業、一個發展製造業的長期戰略和一大批人才資源。2013年,我國製造業産出佔世界的比重達到20.8%,連續4年保持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地位。在聯合國工業大類目錄中,我國是唯一擁有所有工業門類製造能力的國家。推進高品質的城鎮化,也將創造巨大的投資需求。按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0%來算,中國城鎮常住人口將超過10億人,較2014年至少增加2.5億人。如果人均住房面積按照35平方米計算,至少需要77億平方米的住房。中國城鎮化的推進,會帶來非常廣闊的空間。推動區域經濟均衡化發展和居民收入水準的進一步提高,將帶來投資和消費需求的增長並蘊含著巨大的消費需求。在區域經濟差距不斷縮小,貧困人口不斷減少的過程中,包含著大量的建設投資活動和基於收入提高支持的消費活動,蘊含著市場需求拓展的廣闊空間。産業升級蘊含著開拓中高端市場需求的巨大空間。産業從中低端到中高端的升級,對中高端市場需求開拓能力將持續提高,隨著人民群眾收入持續提高,中高端市場需求將不斷增長。最後,人民群眾生活水準全面提高也包含了巨大的發展潛力。按現行標準,我國還有7017萬人口尚未脫貧。今後大量低收入、中低收入人民群眾生活水準在全面小康的進程中將會大幅度提高,其中包含的需求潛力更是不可估量。

  “十三五”的各項新戰略、新舉措,將為經濟發展開拓新空間、釋放新的增長源。“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優進優出戰略、網絡強國戰略、國家大數據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藏糧戰略、區域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對外開放戰略、自由貿易區戰略、就業優先戰略、食品安全戰略、人口發展戰略、人才優先戰略和國家安全戰略十四大戰略和五十多項國家級大工程,將全面建設開放型新經濟並真誠歡迎世界各國搭中國發展便車。這不僅將為中國經濟發展開啟新模式,也將為世界經濟發展拓展新空間,提供更多新的增長源。2015年11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次峰會上指出:“未來5年,中國將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經濟發展新動力,堅持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創新和應用;堅持綠色低碳發展,改善環境品質,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堅持深度融入全球經濟,落實‘一帶一路’倡議,以服務業為重點放寬外資準入領域,探索推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外資管理模式,營造高標準國際營商環境,打造利益共同體;堅持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構建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包容性發展新機制,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所有這些,將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強大動力,也為世界經濟釋放出巨大需求,成為新的增長源。”

  2012年12月,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不久的習近平到河北阜平看望貧困群眾時説:“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只要我們和習近平主席一樣充滿信心、保持定力、科學籌劃、奮力作為,中國經濟一定會行穩致遠,精彩不斷!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