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思想的實踐和理論意義

2016-02-09 17:26:39|來源:中國網|編輯:李邵鵬

  原標題:習近平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思想的實踐和理論意義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後來又在多種場合進一步闡述並豐富這一概念的內涵,從理論到實踐形成了系統的思想,不僅成為指導我國扶貧工作的重要方針,為我國扶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能夠取得成功奠定了思想基礎,而且提升了關於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思想認識,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個重要的最新成果,具有深遠的實踐意義和廣泛的理論意義。

  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關係到是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在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讓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是最終判斷我國是否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標誌。

  按照我黨領導全國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總體戰略部署,到2020年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還有大約5年時間,目前正處於決勝階段。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存在著很多短板,其中農村還有幾千萬人口的貧困則是最突出的短板,必須合理安排公共資源、動員全黨全社會力量齊心協力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通過大規模扶貧開發,讓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擺脫了貧困,成就舉世矚目。但是,全國仍然有幾千萬農村貧困人口,貧困人口規模龐大,更加嚴峻的是這些貧困人口主要分佈在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連片特困地區,基礎條件差,開發成本高,脫貧難度相當大,而且這些貧困人口貧困程度深。2014年,全國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6610萬,比全國農民平均水準低3282元,這還僅僅是一個平均數,不能反映貧困人口的真實經濟狀況。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收入水準更低,幾千萬農村貧困人口每年人均純收入離3000元還有不小的差距,甚至有的家庭除了政府救濟外都沒有穩定的現金收入來源,面臨著生計難題和困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不能一邊宣佈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準處在扶貧標準線以下,這既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也影響國際社會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

  讓幾千萬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確實面臨很多困難,任務十分艱巨,據此有人提出貧困是人類社會一直存在的現象,消除貧困在當今中國是一個不現實的目標,讓所有貧困人口如期脫貧僅僅是政治口號而已。很顯然,這種認識雖然堅持了唯物主義原則,但沒有用辯證法來看待幾千萬貧困人口難題,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

  習近平在形成精準扶貧思想時就提出扶貧要實事求是,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切忌喊口號。按照習近平後來的闡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貧困人口如期脫貧是指農村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準要提高到貧困標準線以上。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按2010年貧困標準確定的貧困人口全部如期脫貧。按照2010年物價水準確定的貧困標準是人均純收入2300元,據此計算在2014年全國貧困人口規模為7017萬。

  我們在實際調研中了解到,各地按當年價格計算的2015年農村貧困標準大約是人均純收入2900元左右,在扶貧工作一線的幹部普遍反映如期脫貧有難度,但通過努力一定能夠完成任務。

  實際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所有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不僅僅是一個指標和標準的問題,更是人心向背的大問題。我們曾經犯過嚴重的左傾錯誤,宣佈跑步進入共産主義社會,結果讓老百姓失望。這次到2020年我國正式宣佈已經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時候,不僅僅各項指標實現了,更需要讓中國老百姓滿意,讓世界心服口服。

  讓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的根本在於精準扶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開發推進到今天這樣的程度,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

  目前,我國貧困分佈還比較廣。到2014年,全國還有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12.8萬個貧困村、近3000萬個貧困戶。如何扶貧?如何讓脫貧成效顯現?這是問題的核心,需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很好把握並落實到行動上。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扶貧工作,國家在確定的扶貧對象上經歷了多次轉變。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家扶貧主要針對縣級貧困區域。2001年國家扶貧重點對象轉向15萬個村級貧困區域,實施整村推進扶貧。2011年國家劃定了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進行重點扶貧。這種以區域為對象推進扶貧工作,實踐表明有助於在短期內集中政策和資金資源,有助於改善發展的基礎條件,有助於讓有能力的貧困人口儘快脫貧。同時,我們看到,一些地方為了爭取到國家貧困縣或者貧困村或者貧困地區而放“鞭炮”的時候,農村仍然有幾千萬人口需要脫貧,可見公共的和社會的資源配置在扶貧脫貧方面存在的錯位,需要新思想。如果説過去國家確定的扶貧對象往往以區域為主,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思想的最大突破點體現在扶貧脫貧對象由區域轉到精準的貧困家庭和貧困人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思想讓扶貧攻堅明確了方向和任務,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習近平于2015年6月在貴州提出,扶貧工作要做到“切實落實領導責任、切實做到精準扶貧、切實強化社會合力、切實加強基層組織”,“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

  扶貧必須精準識別工作的對象,真正弄清楚扶持誰,讓誰脫貧,既要把現有的貧困家庭確定出來,又要把已經脫貧的家庭退出去,把返貧的家庭納為幫扶對象。這是精準扶貧和脫貧的基礎性工作。只有精準識別了扶貧對象,才可能確保扶貧資金、扶貧資源和扶貧力量精準配置到戶到人。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思想,就要求創新體制機制,組織動員並整合扶貧資金,把專項扶貧資金、相關涉農資金和社會幫扶資金捆綁集中使用,推動扶貧開發項目與行業重大項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試點安排相銜接,扶貧開發與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特色産業發展、新農村建設融合起來,既作用於地貧困地區,更要作用於貧困家庭和貧困人口,這樣才能加大扶貧投入,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果。為此,要組織動員並整合人才和人力資源,集中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脫貧,在貧困鄉建立扶貧工作站,在貧困村選派好第一書記、建設好駐村工作隊,配合村兩委落實幫扶措施和幫扶責任,保證貧困戶有人幫、有人扶。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又一重要思想

  習近平同志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

  我國現有農村貧困人口大多數分佈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貧困家庭致貧原因多樣複雜,因病致貧、因學致貧突出,缺勞力、缺資金、缺技術普遍,貧困家庭貧困人口發展能力發展條件嚴重不足,因病返貧、因災返貧、因市場風險返貧、因發展能力不足返貧常見,貧困家庭貧困人口脫貧致富信心缺乏,內生發展動力嚴重缺失。社會上有人提出不惜代價對這些貧困人口扶貧是否值得的觀點。

  精準扶貧是直接關係到我國是否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性問題。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社會主義理論認識到共同富裕需要發展公有制經濟,後來這一理論突破了“又大又公”的認識局限,鼓勵發展多種所有經濟,先富後富再共同富裕,從而在理論上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實現共同富裕,除了讓有能力有條件發展經濟的所有人能夠脫貧致富,也不能讓沒有能力條件或者暫時沒有能力條件發展的人被忽略,這就需要對每個困難人口進行扶貧,這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現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所在。

  精準脫貧更是關係到我國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否成功的重要標誌之一。從理論上説,動員組織公共資源和社會力量讓每個農民過上好日子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重要體現之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讓現行標準下的任何一個貧困人口沒有如期脫貧,就是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最好例證,事實勝於雄辯。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面的論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重大理論發展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又一重大實踐,也是我黨兌現在建黨時就提出來的帶領全中國人民走社會主義共同道路的莊嚴承諾,進一步強化了我們馬克思主義理論自信和社會主義道路自信,我們需要認真學習領會,形成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完成時代賦予我們這代人的重任。(作者:李國祥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