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兩會講述的工作方法

2016-03-22 15:07:32|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杜軍帥

  “十三五”規劃綱要已經出臺,中央和地方還將相繼出臺一系列推進改革發展的具體政策和措施,以後的關鍵在於落實。如何抓落實? 2016年3月8日,習近平參加湖南省代表團審議時説:“抓工作不能狗熊掰棒子,去過的每個地方都要抓反饋。”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吉林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曾強調:“要有堅持不懈的韌勁,一件接著一件辦,不要貪多嚼不爛,不要狗熊掰棒子,眼大肚子小。要發揚釘釘子精神,不能虎頭蛇尾。我們要一諾千金,説到就要做到。”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總書記講述的工作方法。

習近平兩會講述的工作方法

  圖為:2016年3月8日,習近平參加湖南代表團審議。

  一、具有釘釘子精神

  狗熊掰棒子是老百姓熟知的諺語。一隻狗熊,掰了個玉米棒子,先夾在左胳膊下;又掰了一個,夾在右胳膊下;再掰一個,還是往左胳膊下夾,結果前面的就掉了。如此,左一個、右一個,一路掰來一路掉,到最後收穫的只有胳膊下的兩根棒子。工作也是如此,如果抓一件,丟一件,件件都完不成,看似抓了不少工作,實則成效甚微。習近平十分注重工作落實,他指出:“一分部署,九分落實”。他強調:“要抓實、再抓實,不抓實,再好的藍圖只能是一紙空文,再近的目標只能是鏡花水月。”

  抓工作不能像狗熊掰棒子,而是要有釘釘子的精神,有鑽勁、不放鬆、抓到底。習近平指出:“我們要有釘釘子的精神,釘釘子往往不是一錘子就能釘好的,而是要一錘一錘接著敲,直到把釘子釘實釘牢,釘牢一顆再釘下一顆,不斷釘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結果很可能是一顆釘子都釘不上、釘不牢。”抓工作必須保持一抓到底的執著精神,樹立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勇氣和決心,不折騰、不懈怠、不反復,善始善終,務求實效。習近平指出:“有些地方、部門和單位抓落實之所以成效不佳,往往與缺乏經常抓、反復抓、持久抓有關。如果抓一陣子松一陣子,熱一陣子冷一陣子,不能一抓到底,那怎麼能把工作落實好呢?抓落實,一定要防止虎頭蛇尾。目標確定了,任務明確了,就要咬定青山不放鬆,不達目的不罷休。”

  工作藍圖要管全局管長遠,不能朝令夕改,要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張藍圖幹到底。習近平指出:“我們要牢記一個道理,政貴有恒。為官一方,為政一時,當然要大膽開展工作、銳意進取,同時也要保持工作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他還強調:“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對那些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和決策,要一以貫之,決不能朝令夕改,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而要在前任的基礎上添磚加瓦。這是一種政治品格,是正確政績觀的反映,也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需要。”有了好的藍圖,還要持之以恒幹到底,幹則必成。習近平指出:“我們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一張好的藍圖,只要是科學的、切合實際的、符合人民願望的,大家就要一茬一茬接著幹,幹出來的都是實績,廣大幹部群眾都會看在眼裏、記在心裏。當然,實踐是不斷發展的,我們的認識和工作也要與時俱進,看準了的要及時調整和完善,但不要換一屆領導就兜底翻,更不要為了顯示所謂政績去另搞一套,不要空洞的新口號滿天飛。很多時候,有沒有新面貌,有沒有新氣象,並不在於制定一打一打的新規劃,喊出一個一個的新口號,而在於結合新的實際,用新的思路、新的舉措,腳踏實地把既定的科學目標、好的工作藍圖變為現實。”

習近平兩會講述的工作方法

  圖為:2016年3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他所在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參加審議。

  二、樹立精準化理念

  工作落實貴在精準。要牢固樹立精準落實理念,凡事注重具體和準確,工作精準到位、在一個個具體的點上解決問題,避免大而化之、籠而統之。

  習近平向來重視精準發力的工作方式。2014年5月9日在指導蘭考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習近平指出:“要從細節處著手,養成習慣。如果對工作、對事業僅僅滿足於一般化、滿足於過得去,大呼隆抓,眉毛鬍子一把抓,那麼問題就會被掩蓋。”他還強調:“當前,幹部群眾特別是基層群眾反映的作風問題都很具體,不能以原則應對具體,要一一回應,具體解決。”對於扶貧工作,習近平提出精準化理念,要求將精準化理念作為扶貧工作的基本理念,貫穿于扶貧工作的全過程。他指出:“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各地都要在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上想辦法、出實招、見真效。要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區別不同情況,做到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不搞大水漫灌、走馬觀花、大而化之。”

  工作要精準,不能滿足於提些一般性的原則要求,要把工作細化深化具體化。沒有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只會提原則性的要求和空洞的口號,不僅什麼問題也不能解決,而且還敗壞了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優良黨風。習近平指出:“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不採華名,不興偽事”,不能把計劃、方案停留在文件中;不能讓政策、規劃沉睡在櫃子裏。“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路不走不到,鐘不打不響,事不為不成。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從可行性出發,不盲目追求過高過遠的目標。習近平指出:“不能希冀立萬事之功、不世之功,更不可希望做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業。以平常心、踏實成事才是本。”

  要有強烈的到位意識。失之毫釐,謬以千里。每一個工作環節都差那麼一點點,最終的結果會差得很多。必須摒棄原來那種“不拘小節”的思維陋習,在每一個細節處嚴格標準、嚴格程式,認認真真把工作做細做實做到位。

  要做好反饋工作。很多工作動員了、部署了,也收到下面報上來的材料,但實際效果如何,中間是否出現偏差,這就需要重視反饋。不少領導幹部習慣將工作儘早脫手、把責任趕緊下移,當“甩手掌櫃”,不在乎工作開展情況和具體實效。要想工作不走樣,抓反饋少不了。倘若像狗熊掰棒子那樣,不搞反饋評估,結果不是脫離軌道,就是背離初衷。

習近平兩會講述的工作方法

  圖為:2013年6月2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

  三、運用新評價標準

  工作成效如何,要有一套切實科學的評價標準來衡量。在2月23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提出新的評價標準:“把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準。”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關鍵,經濟社會發展是檢驗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非常重視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指出:“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産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産、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2013年6月28至29日,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改進考核方法手段,既看發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發展理念對頭不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的成敗。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系統論述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確定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同時也從理念上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評價體系。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為檢驗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習近平指出:“現實中確實有一些幹部,為民辦實事的工作熱情很高,但所辦的事倒不一定是群眾最需要、最歡迎、最能得實惠的。”他強調:“我們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實了沒有,落實得好不好,基層群眾最有實際感受。落實得好、落實得快,群眾就擁護;落實得不好、落實得慢,群眾就會有反映。”黨員和幹部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忘了我們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們的工作要以百姓為根本,我們工作好壞的最高標準是有沒有讓人民滿意,有沒有為老百姓真正解決問題,有沒有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有沒有使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2015年10月,習近平在與黨外人士座談時指出:“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改革發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終的判斷標準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

  “十三五”期間,在“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舉措多、力度大、覆蓋廣,需要落實的任務重、細節多、時間緊,廣大黨員幹部要掌握好習近平總書記所講述的工作方法,會幹事、幹好事、幹成事,保持力度、保持韌勁,善始善終、善作善成。(學習中國)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