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首論林業與全面小康之關係
林業發展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辯證關係是什麼?4月5日,習近平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給出答案:“‘十三五’時期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時期。發展林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據“學習中國”大數據平臺顯示,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首次論述林業發展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係。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圖為:2016年4月5日,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王岐山、張高麗等來到北京市大興區西紅門鎮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這是習近平同大家一起植樹。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林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變。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入發展,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孕育形成,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正在成長壯大。我國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為“十三五”時期的中國林業帶來一系列新機遇。
首先,過去生態欠債依然很大,給今後的林業發展帶來新機遇。2014年4月4日,習近平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長期以來,我國人工造林工作做得是好的。現在樹更多了,山更綠了,全民綠化意識深深根植於人民心中。同時,必須看到,我國自然資源和自然稟賦不均衡,相對於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相對於人民群眾對良好環境的期盼,我國森林無論是數量還是品質都遠遠不夠。” 2015年4月3日,習近平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相比,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期盼相比,生態欠債依然很大,環境問題依然嚴峻,缺林少綠依然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
其次,生態文明建設的迫切要求給林業發展帶來新機遇。嚴峻的生態環境形勢和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對改善生態環境提出了迫切的要求。4月5日,習近平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指出:“從黨的十八大到十八屆五中全會,包括今年通過的‘十三五’規劃綱要,都強調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現在,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建設的這種迫切要求給林業發展一系列新機遇,也給林業發展帶來歷史上最艱巨、最繁重的生態建設任務。
最後,森林資源面發展空間很大。第一,實現2020年森林增長目標任務艱巨。我國2020年森林覆蓋率要達到23%的目標。但我國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森林覆蓋率遠低於全球31%的平均水準,人均森林面積僅為世界人均水準的1/4,人均森林蓄積只有世界人均水準的1/7,森林資源總量相對不足、品質不高、分佈不均的狀況仍未得到根本改變。國務院發佈的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森林“雙增”目標前一階段完成良好,森林蓄積增長目標已完成,森林面積增加目標已完成近六成。但清查結果反映森林面積增速開始放緩,森林面積增量只有上次清查的60%,現有未成林造林地面積比上次清查少396萬公頃,僅有650萬公頃。同時,現有宜林地品質好的僅佔10%,品質差的多達54%,且2/3分佈在西北、西南地區,立地條件差,造林難度越來越大、成本投入越來越高,見效也越來越慢,到2020年如期實現森林面積增長目標還要付出艱巨的努力。第二,嚴守林業生態紅線面臨壓力巨大。5年間,各類建設違法違規佔用林地面積年均超過200萬畝,其中約一半是有林地。局部地區毀林開墾問題依然突出。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速,生態建設的空間將被進一步擠壓,嚴守林業生態紅線,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底線的壓力日益加大。第三,加強森林經營的要求非常迫切。我國林地生産力低,森林每公頃蓄積量只有世界平均水準131立方米的69%,人工林每公頃蓄積量只有52.76立方米。林木平均胸徑只有13.6釐米。齡組結構依然不合理,中幼齡林面積比例高達65%。林分過疏、過密的面積佔喬木林的36%。林木蓄積年均枯損量增加18%,達到1.18億立方米。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強森林經營,提高林地生産力、增加森林蓄積量、增強生態服務功能的潛力還很大。第四,森林有效供給與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我國木材對外依存度接近50%,木材安全形勢嚴峻;現有用材林中可採面積僅佔13%,可採蓄積僅佔23%,可利用資源少,大徑材林木和珍貴用材樹種更少,木材供需的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同時,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脆弱的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改變,生態産品短缺的問題依然是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
新挑戰帶來新機遇。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戰勝困難,必將為林業發展帶來新機遇,實現林業的跨越式發展。2014年4月4日,習近平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指出:“全國各族人民要一代人接著一代人幹下去,堅定不移愛綠植綠護綠,把我國森林資源培育好、保護好、發展好,努力建設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