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特雷莎·梅如何讓英國“脫歐”
這個女人不簡單。上任至今六個月,英國歷史上第二位女首相特雷莎·梅已經充分展露了她的堅毅性格、政治野心和高超手腕。
2016年6月,英國全民公決“脫歐”、前首相卡梅倫突然宣佈辭職,舉世譁然。英鎊狂跌,保守黨和反對黨工黨內訌不斷,精英與民眾爭吵不休,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出現分離呼聲,英國與歐盟就“脫歐”的程式、價碼各執一詞……作為當時保守黨內領袖的爭奪者之一,59歲的梅在一番爭奪後最終成為保守黨黨魁、接任首相。
梅的當選是公投“脫歐”後“風雨飄搖”的英倫三島對穩定的追求和傳統上保守主義的回歸。與卡梅倫相比,梅在上任時是一位“高齡首相”。幾件事可以管窺梅的個性:她在極富挑戰性、被稱為“政客墳墓”的內政大臣的職位上任職六年,成為英國政壇半個世紀以來任此職時間最長的政客;近年來歐洲大陸頻遭恐怖襲擊重創,而自她2010年擔任內政大臣以來,英國未發生過大的恐怖襲擊事件,包括通過了倫敦奧運會安保的“大考”,這也成為其輝煌政績的重要部分。
梅很早就表現出政治雄心。據她的好友們回憶,梅年輕時常常向她們吐露要當英國第一個女首相的雄心壯志,而當撒切爾搶先她一步實現這個目標時,梅表現得十分懊惱。
與此前擔任內政大臣時的低調、謹慎不同,她入主唐寧街10號後的首次人事任免,就顯露出她在用人上的魄力。接任首相兩天內就雷厲風行地完成了組閣。英國媒體用“無情”“血洗”這樣的詞彙來形容這次內閣重組。卡梅倫政府22名內閣成員中,僅有四人職位不變,而包括已任職六年的財政大臣奧斯本、司法大臣戈夫在內的多名重量級政客被踢出內閣,成為保守黨人微言輕的“后座議員”。輿論稱,這是“英國人記憶中‘最大手筆’的幾次內閣重組之一”。
梅和歷史上率領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為英帝國崛起奠定基礎的伊麗莎白一世有許多共同點——她們反對自滿,堅持在家中擺放鮮花,而且都討厭自己的鼻子。梅曾在接受採訪時引述伊麗莎白一世的話:“我知道我有一個無力且柔弱的女性身體,但我有一個國王的膽識。”
梅的政治野心也逐漸顯露。與撒切爾夫人不同,她在就任後第一次公開演講中,就顯示出讓人難以置信的魄力,關切民生,承諾通過深度改革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讓所有人都能從國家的發展中享受到好處。她在國內政策方面的“第一把火”燒向教育,期待教育改革為國家帶來公平,強調精英治國;在外交方面,主導英國在中東地區親好沙特,劃清和前任政府的界限,重新審查投資巨大的欣克利角核電站項目。
但其實歸根結底,梅成為英國首相是因為“脫歐”,她就任期間最大的任務與挑戰也都是“脫歐”,她將如何被寫入英國歷史教科書也將取決於“脫歐”。
2016年是英國人的“表達之年”,他們用選票表達自己對現狀的不滿;2017年是英國政府的“行動之年”,他們將對民眾的不滿作出回應。
從梅就任以來,她在內閣中牢牢掌控“脫歐”問題上的主導權,並與議會對峙,爭奪打響“脫歐發令槍”的權力;對外與德法為代表的歐盟國家溝通協調,但目前為止收效甚微。不論是在下議院還是在公開場合,她談起“脫歐”總是信心滿滿,言必稱要帶給英國成功的“脫歐”,儘管目前為止還沒有拿出清晰的“脫歐路線圖”。支持者説,她成竹在胸,只是為了不提前暴露“脫歐”談判中的底牌,因此守口如瓶;反對者説,其實她和所有人一樣,對如何“脫歐”也是一片茫然,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桂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