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把握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外交戰略新思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縱覽國際形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內涵的新思想、新要求和新舉措,探索出一條成功的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事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國際戰略與外交工作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講話,也進一步深化了廣大黨員幹部對新時期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工作的認識。
向全世界闡釋了“中國夢”的基本內涵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各國人民息息相通。黨的十八大以後,“中國夢”的內涵引起了全球的廣泛關注。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演講時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我們稱之為‘中國夢’,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當前,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128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外匯儲備全球第一。就對外工作而言,必須解決全世界如何看待中國的問題,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中國的發展目標。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強調執政為民、以人為本的理念,倡導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中國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4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四分之一。2013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佈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達到27%,超過美國的23%,中國在亞洲的經濟貢獻率超過了50%。同時,“中國夢”是社會主義的“中國夢”,強調全球和區域發展的集體屬性,倡導公平合作,共同發展,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踐行正確義利觀,突出了社會主義外交的特色優勢,這是中國“軟實力”的內涵。因此,“中國威脅論”的聲音在減弱,眾多發展中國家歡迎中國在全球和地區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2014年12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發表演講時指出,要倡導合作發展理念,在國際關係中踐行正確義利觀。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在國際合作中,我們要注重利更要注重義。在國際關係中,要妥善處理義和利的關係。政治上要秉持公道正義,堅持平等相待,經濟上要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摒棄過時的思維。只有義利兼顧才能義利兼得,只有義利平衡才能義利共贏。因此,中國幫助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落後國家義不容辭,必須義利並舉。互利共贏對大家都有好處,對不發達國家要先予後取、多予少取、只予不取。對於那些長期友好的國家,我們要舍利取義,不能唯利是圖、斤斤計較。當前,中國對外貿易份額日益增多,涉及國家和企業利益避免不了,但是不能全部利字當頭,要義字為先,不能只顧小利,在觀念上必須明確兼顧道義。
豐富了和平與發展的重要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戰略選擇。外交部部長王毅多次指出,從近代以來400年到500年的歷史來看,大部分大國都伴隨戰爭衝突而崛起。學者們總結近現代歷史上15次新興大國的崛起,有11次伴隨著戰爭。近代國際關係史中,幾次世界秩序的變更與調整都是通過戰爭方式進行的。冷戰期間美蘇之間則是通過大量核武器的對峙形成恐怖平衡。隨著冷戰後新一輪力量對比的變化,中國被推上了世界歷史的舞臺。國際社會日益關注中國國力的增強與地位的提升。如今,中國GDP已達到10萬億美元。國外學者預計,中國在2022年前後以美元匯率結算的GDP將超過美國。當然,我們要保持清醒頭腦,特別是中國還是屬於發展中國家,人均GDP在全球排名80多位之後,還有近一億貧困人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要把和平發展之路走通、走順、走好,新形勢下中國和平發展的關鍵是需要與世界良性互動的和平共贏。中國不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歷史上強國必霸,已經成為歷史規律。中國提倡走和平發展道路,這在一些西方國家,包括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眼中還是存疑,因此我們要儘量減少發展的阻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看我們是否把世界的機遇轉換為中國的機遇,形成互利共贏的思想。”中國要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利益融合度,使更多的國家從中受益,得到更多人的接受。同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與維護國家利益是辯證統一的關係。中國的發展面臨內部分裂勢力和外部阻力的干擾,中國不可能屈從於外部利益集團,也不會吞下損害國家利益的苦果。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演講時指出,幾十年來,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不干涉別國內政,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我們在政策上是這樣規定的,制度上是這樣設計的,在實踐中更是一直這樣做的。中國將堅定不移維護自己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展現了在對外工作中的全局謀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外交工作不能見招拆招,不能放棄“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戰略原則,要有全局謀劃。黨的十八大以後,中國的外交佈局可以概括為“陸海統籌,東西兼顧,南北呼應”。
大國為關鍵。當今國際舞臺上,大國是國際政治中的決定性力量,必須集中精力多方運籌。第一,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的超級大國,中美關係發展趨勢決定著世界格局的走向。中美關係的穩定發展對於中國爭取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至關重要,同時影響到許多中小國家的對華態度和走向。在2013年安納伯格莊園中美元首會晤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即: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美方則首次提出中美要做平等的夥伴,美國歡迎中國作為世界強國和平崛起。2013年以來,中美兩國領導人通過“莊園會晤”、“瀛臺夜話”、“白宮秋敘”等一系列高層會晤,不斷推動中美關係走向良性互動。從當下看,中美的相互依賴性日益加深,兩國的良性互動決定了兩國的經濟繁榮和國際關係格局。自1979年中美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以來,雙邊貿易額增長了200多倍,2013年達到5200多億美元;雙向投資存量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兩國人員往來每年超過400萬人次。第二,鞏固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訪俄時指出,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的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組關係,更是最好的一組大國關係。一個高水準、強有力的中俄關係,不僅符合中俄雙方的利益,也是維護國際戰略平衡和世界和平穩定的重要保障,為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提供正能量。第三,歐盟是當今世界最有影響和聯繫最緊密的國家集團,但金融危機、蘇格蘭問題一直阻礙著歐盟一體化進程。雖然中歐經貿關係緊密,但是中歐之間還存在著政治分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歐關係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中歐要共同打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關係,為中歐關係指明瞭方向。
周邊為首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周邊是我們的安身立命之所,是我們的可靠戰略依託。一方面,中國鄰國多,陸地和海洋方面有20個鄰國,其中陸地邊界總長22000多公里,14個陸地接壤,6個隔海相望。另一方面,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歷史糾葛多,許多國家處於美國封堵中國的第一島鏈上。因此,中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親、誠、惠、容的理念。第一,中日關係及釣魚島問題。日本一向是與強國為伍。當前,中日關係處於結構性轉換時期, 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2015年中國GDP 已經是日本的兩倍。當前,日本國內對於戰爭罪行的反省態度決定中日關係的良性互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鄰居可以選擇,鄰國不能選擇。”“德不孤,必有鄰。”只要中日兩國人民真誠友好、以德為鄰,就一定能實現世代友好。70多年前,日本軍國主義犯下的侵略罪行不容掩蓋,歷史真相不容歪曲。對任何企圖歪曲美化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歷史的言行,中國人民和亞洲受害國人民不答應。牢記歷史,是為了開創未來;不忘戰爭,是為了維護和平。第二,朝鮮半島問題。中方一直強調朝核問題涉及中國核心利益,因此堅決主張半島無核化,堅持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方在任何情況下都堅定致力於實現半島無核化,堅定致力於維護半島和平穩定,堅持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這符合包括中韓在內的東北亞各國的共同利益。第三,南海問題。南海海域總面積200多萬平方公里,230多個島礁,自古是我國領土領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這是老祖宗留下的。任何人要侵犯中國的主權和相關權益,中國人民都不會答應。中國在南海採取的有關行動,是維護自身領土主權的正當反應。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各國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強調按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通過友好協商和談判,和平解決南海爭議。就當前南海態勢而言,中國最終解決南海問題還是要靠國家實力的提升,同時打破有關域外大國對於中國周邊問題的挑釁和圍堵。
“一帶一路”為兩翼。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其中中亞臨近新疆,事關我國西部安全。我們在“向海看”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幅員遼闊的亞歐大陸,要“向西看”,因為中亞是“世界島”的中心。2014年1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強調:“‘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無論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還是應對危機、加快調整,許多沿線國家同我國有著共同利益。如果將“一帶一路”比喻為亞洲騰飛的兩隻翅膀,那麼互聯互通就是兩隻翅膀的血脈經絡。2014年中國還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資源開發、産業合作和金融合作等與互聯互通有關的項目提供投融資支持。中國強調:絲路基金是開放的,可以根據地區、行業或者項目類型設立子基金,歡迎亞洲域內外的投資者積極參與。當前,中國在世界銀行和亞洲銀行的發言權很小,因此,為了在國際金融格局中爭取一席之地、爭取話語權,中國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2016年1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開業儀式上的致辭中指出,亞投行正式成立並開業,對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完善具有重大意義,順應了世界經濟格局調整演變的趨勢,有助於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發展。(作者單位:張仕榮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