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2017中國經濟丨趙錫軍:供給側改革:2017年將更具挑戰
前瞻2017中國經濟·供給側改革篇
編者按
日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展望2017,如何研判經濟增長前景?如何啃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硬骨頭?如何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有序發展?等等。圍繞這些重要話題,中國經濟時報策劃了“前瞻2017中國經濟”系列報道,即日起分別從經濟增長、供給側改革、培育新動能、房地産市場、國企國資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對外開放、農業供給側改革等八個方面進行深度分析解讀。敬請關注!
(資料圖片)
——訪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潘英麗
在經歷了2016年國際國內環境變化較大的一年之後,2017年的中國供給側改革會是一番怎樣的局面呢?帶著這個問題,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
2017年將是更具挑戰的一年
中國經濟時報:如果説2016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啟動年,那麼2017年我國將面臨怎樣的局面?
趙錫軍:2016年既是“十三五”開局的起步年,也是決定“十三五”規劃進展是否順利實現的關鍵年。這一年,國際環境發生了很多不確定事件,國際“黑天鵝”事件層出不窮,歐債危機持續、美國貨幣政策調整預期不斷加大、大宗商品價格急劇變動等,導致國際金融市場處於持續波動狀態,再加上恐怖活動使國際環境形成非常複雜的局面。而在國內,從年初開始就面臨著金融市場的波動,特別是股市和外匯市場的震蕩幅度較大,再加上經濟增速下行壓力較大,民間投資放緩等等,也面臨著較大挑戰。
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我國通過宏觀政策調整,特別是在啟動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財稅制度改革、“三去一降一補”方面作出努力。比如,為了讓企業運行創造較好的商業環境,全面鋪開“營改增”稅制改革,同時對房地産調控、穩定預期、投資等方面採取了很多措施,到了第四季度,各項經濟指標逐步走向穩定局面,甚至部分呈現出向上的積極態勢。
我認為,2017年國際國內環境無論是穩增長,還是促改革,都比2016年更為複雜和困難,將更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
中國經濟時報:2017年將面臨哪些主要挑戰?在挑戰中我們如何發現新的機遇?
趙錫軍:挑戰可能會來自美國。主要原因包括美國的重心將向經濟傾斜。美國自從裏根政府後,把更多的精力和資源放在全球化協調、提供國際公共産品等方面,對國內經濟領域的投入較少,加上由於各種制約,國內經濟改革措施沒有落實到位,但是現在,美國政府新組建的經濟內閣意味著開始專注于經濟建設,增加了經濟投放的精力和資源。美國本身就是全球産業鏈的最高端者又是規則的制定者,優勢比我國明顯,因此,將給我國帶來經濟優勢方面的挑戰。
但與此同時,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較而言,我國對新動力的培育先行一步,已經逐步形成了比較優勢。比如,儘管目前核心技術相對美國少一些,但專利申請已經超過了美國,並且特朗普班子成員以傳統産業居多,他們和新産業的關係剛開始修補,還需要些時間。在新動力的形成和培養發展方面,我國應利用優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新動力。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很多新思路,強調和介定了實體經濟的重要性,並提出提升品質和競爭力,發揮工匠精神的新要求。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核心任務
中國經濟時報:與往年相比,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內容上有哪些不同?
趙錫軍:這次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核心任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和做法,其中營商環境和財稅體制是最為重要的環節。營商環境實際上就是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財稅改革則是降成本。
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穩中求進”的思路看,首先要保持經濟增長在合理的區間,穩就業仍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保證傳統産業不影響增長速度的同時,通過學習借鑒、兼併重組、升級換代等辦法獲得品質和競爭力的提升。其次是尋找新動力。如何把那些在2016年已經培育出來的一些新動力進一步提升與擴大,將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
我們看到,全球都在發掘和培育新動能,新一屆的美國政府也開始轉向經濟為中心。如果説我國在傳統産業改革還有一些可以向發達國家借鑒的經驗,那麼對於新興産業則都沒有經驗,並且在有些創新領域,中國的發展速度快於美國,這就要求為創新企業的新動力提供良好的生態成長環境,讓新舊動力轉換成核心動力。
要把企業家看成全球戰略性資源
中國經濟時報:當中國經濟與世界結合越來越緊密時,將出現哪些新的力量助推國家發展?
趙錫軍:在全球配置資源中,中國企業家也在全球化,他們已成為前進中的資源。也許企業家個人是有國籍的,但他們發揮才能的空間沒有國籍。我國在引進世界跨國公司的同時,其他國家也在爭取我國的跨國企業。
當中國的跨國企業越來越多的時候,中國的跨國企業和企業家也就變成了全球性戰略重點資源,他們將影響國家資源配置。國家需要新的意識,通過深化供給側改革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建設,才能把握好這一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
中國經濟時報:在新思路的引導下,如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趙錫軍:我認為,2017年國際國內環境將比2016年更為複雜,無論是穩增長,還是促改革,都面臨著比去年更困難的環境,“三去一降一補”將會更加深入推進。針對過剩和不足同時存在的情況,將投資成本大、品質差、過剩的中低端産品,通過結構性改革,向質的方向傾斜,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以彌補高品質産品不足的情況。
前兩輪改革主要是圍繞解決食品和基本消費品的供應不足展開,目的是做大供給的數量和規模,解決全體老百姓的溫飽和基本生活問題。而現階段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圍繞以下兩個問題展開:一是提升基本消費品的供給品質,做精做細;二是增加公共服務的供給量,給百姓提供基本保障、滿足百姓精神和心理需求、解決百姓的後顧之憂。前者涉及到産業結構調整、升級換代、新産業發展;後者則涉及到醫療、教育、社保、住房、就業等更複雜的民生問題。
這就決定供給方面的改革要改變以往的農産品和消費品的生産供應方式,形成更加靈活的市場化的市場供應方式,不僅滿足國內需求,還出口國際市場。同時持續不斷地加大研發投入,積累更多的創新能力,開發出更多原創技術和産品。在這些方面,政府應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提供激勵政策與成長環境。